1、前寒武時期
前寒武時期(地球誕生-寒武紀前)這一階段分為太古代和元古代。地表已出現了大陸板塊,大氣圈中也已含有自由氧,中晚期藻類植物十分繁盛。震旦紀是元古代最後一個階級,它是元古代與古生代之間的一個過渡階段。
遠古的生命
約四十六億年前,地球平均溫度和太陽表麵一樣熾熱。剛剛過了7億年,生命的形成過程便已經開始。但迄今為止,地球是唯一可以確定有生命存在的一個星球。
生命的進化的加速
光合作用開始時,地球大氣層的成為分氮和二氧化碳,幾乎不含氧氣。
氧氣對原始細菌來說極為有害。
最早的需氧有機體是單細胞水生微生物,在仍廣泛地分布在淡水及海水中。
單細胞生物
原核生物的結構是非常簡單。作為一些單一的細胞存在於大量的核糖體中,在這裏進行蛋白質的合成。
動物的細胞
所有動物的細胞均有一個細胞核。脫氧核糖酸分子就位於這個細胞核之中。除了細胞膜之外,在細胞裏還有微管和微絲,這些微管構成細胞骨架和基質,而基質對細胞起主導作用。
原始動物
生命演化中的重要一步便是生物的演化。這些生物具有多細胞,它們起支配特化作用。前寒武紀的這些海洋生物化石,在澳大利亞的埃迪阿卡拉海邊被發現。
地球上最早的動物
最古老的動物生命痕跡距今10億年前,而最早的動物化石出現是震旦紀(6億年前)。
最原始的低等動物,隻有在顯微鏡下才能看見。他們未形成化石,隻留下了一些痕跡,(如洞穴、蹤跡等。)有了這些遺跡,才有了地球上第一種肉眼看得到的動物--埃迪卡拉動物群。
化石的形成
“化石”指埋藏在地殼中的古生物的遺體、遺物或遺跡變成的跟石頭一樣的東西。化石很堅硬,化學性能穩定,保存的時間長,至少有1萬年曆史。
最早發現的恐龍化石
荷蘭的馬斯特是赫特城外一些富含白堊岩石的山丘。人們在開采白堊岩石的時候,在礦場經常能找到古代海洋生物的化石。1770年,在城外彼得山下發現了一塊巨大的頜骨化石,比一個人的身體還大。在四英尺大的頜骨上長有短劍般牙齒。
英國一位叫科尼貝爾的牧師在沒有任何反對意見的情況下,終於把這類古代生物命名為“滄龍”。滄龍並不像蜥蜴,而是一種水生的食魚龍,它具有變成了鰭的四肢和一條健壯的尾巴。口中有銳利的牙齒。
其實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了,滄龍是類屬於恐龍的一支。
2、寒武紀
寒武紀始於5.4億年前。氣候溫暖。一批具有堅硬的貝殼或內骨骼的動物,形成化石,寒武紀動物留下了大量的遺跡,它反映了生物演化的特大飛躍。
古生代
古生代(5.7億年前-2.5億年前)。它依次分為為寒武紀、奧陶紀、誌留紀、泥盆紀、石炭紀和二疊紀。這一時期,海洋中的無脊椎動物達到空前繁盛,魚類也繁殖起來,用鰭爬行的魚登上陸地,成為陸上脊椎動物的祖先;此時兩棲類出現。而植物以海生藻類為主,到誌留紀末期,原始植物也開始登上陸地,到了石炭紀和二疊紀,蕨類植物特別繁盛,煤也開始形成。
生命大爆發
我國雲南澄江帽天山寒武紀早期(距今約5.3億年前)地層中發現的“澄江動物群”化石,就是生命爆發式發展的典型。
1984年6月,科學家共采行古生物化石5萬多塊,有80多個物種,分屬40多個門綱,這一發現震驚世界,被稱為20世紀最驚人的發現之一。
寒武紀動物
盡管寒武紀動物是海生動物,但它們很少遨遊大海,而是貼近海底生活。蠕蟲是在沉積物中打洞前進的,類似蛇的身體,柔軟的動物在海底爬行,以腐爛的遺體為食。三葉蟲也在海底爬行,有時留下的遺體石化,為日後研究提供了線索,水環境為寒武紀世界的飛毛腿信提供了活動舞台,如加勒畸蝦,以及科學家們新近發現的一些最早的脊椎動物。
節肢動物
節肢動物分頭、胸、腹三部分。這類動物種類多,分布廣。我們常見的蟲、蒼蠅、蝦蟹,都是節肢動物。
現已絕跡的三葉蟲,是最低等的節肢動物。它們生活於6億年前至2億多年前的古生代,三葉蟲的生活能力強,因此在生存鬥爭中具有更大的主動性和靈活性,它們曾在寒武紀一度繁盛,多數在海洋裏營底棲生活,少數潛伏泥沙中或仍漂浮生活。所以,寒武紀有“三葉蟲時代”之稱。
寒武紀海洋最繁盛的動物
在古生代的化石世界裏,最引人入勝的就是三葉蟲了,它分為頭、胸、尾三部。
它的胸部生有許多以附肢,可以在海底爬行,或者在海水中漂遊。
當它們死亡之後,這三部分常常解離。
多須蟲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
動物界分為兩大類;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體形最龐大、速度最快的動物都屬於脊椎動物,而無脊椎動物97%。
伯吉斯頁岩裏還有些極為罕見的化石,展現出了身體柔軟的動物的完整概貌。典型的有奧托亞翼蟲,一種15厘米長的穴居蠕蟲。洞穴呈U形,奧托亞翼蟲潛伏洞中,頂端帶尖釘的喙如同象鼻一樣伸展。喙接觸到食物即囫輪吞下。奧托亞翼蟲蠕蟲的殘體,證明這種動物是同類相食的。
寒武紀生物代表古林
名稱含義:“古代的杯子”
時代:5.7億年至5.15億年前
化石產地:俄羅斯、南澳大利來亞、北美洲西部。
大小:高5-50厘米
3、奧陶紀
5.05億年前奧陶紀幾乎所有的陸地均位於赤道以南。非洲位於南極,同南美洲,南極洲和澳大利亞接壤。奧陶紀末期,地球變得異常寒冷,超過一半的物種消亡了。
鸚鵡螺的出現
奧陶紀開始時,動物剛剛從一輪物種滅絕中複蘇。
填補這一空缺的動物有鸚鵡螺目軟體動物,鸚鵡螺目軟體動物的生活範圍不僅僅限於海底,它們還會在海中遊泳。鸚鵡螺目帶硬殼的特殊構造促成這一新的生活方式。
帶盔甲的節肢動物
奧陶紀開始時,常見的一種帶甲節肢動物是鱟(馬蹄蟹)。
盡管叫馬蹄蟹,並不是蟹,它身體前部由半球形的背甲護衛,把嘴和腿藏了個嚴嚴實實,後部由另一層稍小的硬殼護住,最後是長長的、帶刺的尾部。
類似植物的動物
稱為苔蘚蟲,是一種微小的無脊椎動物,由類似盒子的骨骼保護著。它們成群生長,組成的形狀類似植物。
奧陶紀的海底還生活著類似植物的動物,如海百合,它們和海星、海膽同屬一群,長著白堊盤構成的長莖,頂部是腕,可以用來集攏食物。直到今天,這兩種海百合依然存在。
海星與海百合
在現代海洋中,生活著一類外形如五角星的動物,稱為海星類。由於海星和海百合的身體表麵有許多瘤突或棘刺,因此又稱它們為棘皮動物。
棘皮動物的骨骼具有網狀結構性質。
在棘皮動物中,海星的體製是典型的五出輻射對稱,形似五角星,海星類最早出現於距今4.4億多年前的奧陶紀晚期,在現代海洋中仍然較繁盛。
海百合的身體分為莖(包括根部和柄)萼、腕三部分。基底有時生根,莖的頂端為萼,形似花萼。出現於距今約4.8億年前的奧陶紀早期,其屬種數占各類棘皮動物總數的1/3,在現代海洋中生存的尚有700餘種,在海百合類繁盛時期(石炭紀和二疊紀)形成的海相沉積岩中,海百合化石非常豐富,完整的海百合化石十分罕見。
三葉蟲和鸚鵡螺的繁盛
從奧陶紀到誌留紀時期的大海,斷寒武紀後,節足動物繁榮興旺起來,特別是三葉蟲。
它在海底四處爬行,鑽到沙或泥裏,爬行痕跡也變成化石。
從誌留紀到泥盆紀,三葉蟲數量減少,到二疊紀末滅絕。
誌留紀出現了命名為海蠍子的古生代最大的節中足動物,大的達兩米長。
在軟體動物中,鸚鵡螺類是最原始的同類生物。
稱為直角石型,大多數呈直型成角有點彎,分為幾層的殼由一條管貫通各空間,像魷魚,章魚這些動物隱藏在螺的最尾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