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地質年代(2 / 3)

鸚鵡螺類中的極少一部分,作為“活化石”現在仍然活著,大多數則在中生代初期滅亡。

三葉蟲、鸚鵡螺在魚類出現以前。作為大海動物群的代表非常繁盛,成為古生代的重要標準化石(生存在特定年代、成為決定地層年代的標識化石)。

4、誌留紀

4.38億年前誌留紀的生存條件好轉,真正意義上的植物首次出現沼澤地裏長出了腳踝高的“叢林”。僅僅過了3000萬年,到誌留紀結束時,陸生動物分布廣泛,盡管身長很少有超地幾厘米的。

水下頭號殺手--鱟目動物

誌留紀最大的海洋動物是板足鱟目動物,其中有一種叫擬翼黌,身體近三米長。

生活在海洋裏,也在稍帶鹹味的水中生活。誌留紀是水下頭號殺手板足鱟目動物叱吒風雲的時代。

誌留紀動物

誌留紀動物以小型節肢動物打頭,絕大多數動物是生活在淡水或海洋裏。水下的生物仍以無脊椎動物為主但脊椎動物身上正發生著重要的變化,變化之一是出現了帶有真正頜骨的第一種魚,有頜類與無頜類的魚都在試驗著各自不同的生活方式。

最早的登陸植物

誌留紀晚期,水域中的藻類通過光合作用,把水分子中氧分子釋放出來,擴散到了大氣之中,大氣中的含氧量已經達到了今天大氣中含氧量的1/10,初步滿足了植物到陸地上生活的最低要求。在距離地麵上空20-40千米的大氣層中遊離氧分子經過電解成為臭氧,形成了臭氧層,它可以減弱或吸收過分強烈的紫外光,保護生物免遭輻射殺傷,從而使生物可以離開水域,安全地生活到陸地上。

5、泥盆紀

泥盆紀常被稱為魚類的時代,開始於4.08億年前,處於重要的地殼運動之後,這時世界上海陸分布發生巨大變化,陸地上誌留紀生長緩慢的簡單植物逐漸讓位給離開了水環境的生存能力更強的物種,泥盆紀結束時,最早的森林已經形成。

大陸原始生命的形成

在泥盆紀時代,陸地上逐漸形成了越來越多的植物。

幾種原核生物和單細胞生物已經能夠促進光合作用,因此在大陸的征服地那裏它們是較高等植物的祖先。

由於它們長得低矮,不依賴於有抵抗能力的支撐組織,而空氣的高濕度可以使它們防止幹旱。在水的作用下會斷續發生世代交替,繁殖也得到保障。

在來自奧陶紀中植物化石裏(4.18億年至4.95億年之前)發現了水渠形狀的水溝。這大概是一種“灌溉係統”它們對食草動物是有抵抗能力,而它們的胚細胞是依靠刮風來播撒的,這些原始時代出現的微管植物還沒有形成種子,蕨類植物至今不容保留了這種特征性。

晚泥盆紀絕滅事件

3.67億年前,全球氣候變幹,溫度下降,表層水的鹽度更高,海洋中的含鹽量下降低,這一時期可能至少有3個或多至6個來自太空的巨大天體溫表撞入海洋中,結果導致包括造礁動物,多種魚類和腕足類等許多海洋生物絕滅。

6、石炭紀

3.6億年前石炭紀開始時。地球剛剛經曆了一場因氣候變冷導致70%海洋生物滅絕的浩劫,西半球的陸地幾乎一直延伸到兩極,而東半球大部分地表覆蓋著麵積相當於太平洋的海洋,石炭紀海平麵上升,氣候溫的,濕潤,對生長在鬆軟潮濕的低窪地帶的大型石鬆和蕨類植物,極為有利,這是一個主要的造煤時代,茂密森林的遺留物最終變為煤層,石炭紀由此得名。

適應陸地生活

石炭紀開始時,早期兩棲動物仍然主要生活在水中。

這些動物幾乎不用為在哪兒繁殖犯難,但以水為本的生活時存在危險,大量的兩棲動物幼蟲會被魚類吃掉,連兩棲動物有時也難逃厄運。

兩棲動物繁盛

距今約3.6億年前,地球曆史進入石炭紀,真蕨類植物遍布各地。從石炭紀至其後二疊紀,兩棲動物也特別繁榮,因此,石炭紀、二疊紀合起來被稱為“兩棲動物時代”。

石炭紀動物

石炭紀的陸地上,絕大多數是無脊椎動物,四足脊椎動物迅速進化,到石炭紀晚期,它們成了當時最大的捕食者。同時,在淡水和海洋裏,軟骨魚和硬骨魚日益繁盛,海百合斷續保持興旺,在有些區域形成了覆蓋洋底的大片水下“森林”。

兩棲動物的陣容

在石炭紀時期,最大的離椎亞目動物之一引螈看上去有點像長著又短又粗的腿,圓鼓鼓青蛙眼的鱷魚,體長約兩米,和所有動物一樣,皮膚很薄,沒有鱗片,背部生有骨質鱗甲,當它蹣跚著爬出淺灘時,鱗甲可能起到保護作用。

7、二疊紀

二疊紀是古生代最後一個階段,2.88億年前開始,地球上的大陸互相靠攏,連結成一整塊超大陸,即泛古陸。泛古陸寬闊廣大,氣候條件千差萬別,多為酷熱少雨。在這種幹旱條件下,石炭紀喜潮濕的樹種開始衰退。

二疊紀動物

二疊紀,類似哺乳動物的獸孔目爬行動物成了陸地上日益重要的角色。雖然論大小它們始終沒趕上中生代巨型爬行動物,但它們算得上當時的恐龍。它們出現之後,很快就演化成各種食肉動物和食草動物,這些動物體長可達5米,體重超過1噸。二疊紀的四定脊椎動物還包括多種多樣的兩棲動物、盤龍、以及恐龍所屬的古蜥類。

羊膜動物

在石炭紀中有幾種四定動物由於產帶殼的孵,這些合鈣的外殼使胚胎能防止撞陸防止幹燥。這些動物不再爬回到水裏產卵。此外,每個卵有一層羊膜、有一層包圍一個填滿液體的空心卵殼,胚胎就在空心卵殼裏成長。卵殼的形成在生命的演化中是一個裏程碑,表明在地球上第一次出現在陸地上定居的脊椎動物。

原始的羊膜動物是爬行動物。它們的頜骨形狀能使傷口愈合,含有鱗片的皮膚可以阻止皮膚幹燥。皮膚呼吸被肺呼吸所代替。

許多食草和食肉的獸乳目動物在二疊紀中統治著這個星球。齒類動物是後期恐龍的原始種類動物。

類似哺乳動物的爬行動物

這些獸孔目動物統治大陸已經超過7000萬年。它們的身長介於一隻老鼠和一條狗之間。

食肉獸孔目動物

食肉獸孔目動物能夠用尖牙和演化很好的門牙。

古生代的大滅絕記

生物在古生代初的寒武紀,終於作為有形的化石遺留下來。在大約2億8000萬年間,爆發性的進化,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繁盛。

原因是海水成分變化,鹽分減少,海變淺也是一個主要原因。

四放珊瑚、腕足類、紡錘蟲等生活在海底的動物受到很大的打擊。在海底,不需要很寬的生活範圍的動物,在變淺的海裏,要逃往深海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鬆葉蘭

(羊齒植物,鬆葉蘭類)

生長在全世界熱帶、亞熱帶的廣闊地域,日本分布在本州以南。常綠、形似鬆葉,故名鬆葉蘭。

空棘魚

(硬骨魚,總鰭類)

分布在非州東南海麵的科摩羅群島周圍。泥盆紀時期淡水性的小型空棘魚很多,但中生代侏羅紀時期隻有海水性的,現在已適應深海環境。

中生代

中生代約開始於2.5億年前,結束於6500萬年前,按先後順序可分為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三個紀。此時,恐龍稱霸一時,一些動物重回海洋,另一些活動於空中鳥類、有袋類和有胎盤的哺乳動物開始出現。蕨類植物則日漸衰落,取而代之的是以蘇鐵和銀杏為代表的裸子植物,後期還進化出了被子植物。

8、三疊紀

新型森林的出現及恐龍的誕生

三疊紀初期由於古大陸氣候幹燥,致使歐洲以及亞洲的低矮地區成為荒地和沙漠。由於水性溫暖的古地中海的延伸,濕潤的大氣不僅給沿岸地區帶來了雨水,內陸地區也同樣得到了大自然的這一恩賜。

三疊紀後期出現了以類似銀杏、軟葉杉的針葉樹阿拉烏卡裏奧基西蘢以及蘇鐵等裸子植物為主體的森林。恐龍同許多哺乳類動物一樣,行走時往往可以不用橫向伸展自己的上肢時,並且還能將其挪移到自己的身子下麵,因此它們能使整個身子離開地麵,這樣就出現了行動靈活自在並能用後肢站立行走的恐龍。

恐龍王朝

三疊紀時期,恐龍登上了生物地化的曆史兵團台,它們成了生物界的主宰。最大的恐龍--超龍和地震龍體長可達30多米,體重達百噸;小的恐龍,如美頜龍和小盜龍大小如火雞。恐龍自下而上在整個中生代,貫穿三個紀: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因此,中生代也被稱為“恐龍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