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地質年代(3 / 3)

三疊紀時期的動物

三疊紀時期,另外一些長有牙齒或是長著帶有利刃的頜,這是吃植物而進化的。

天空中的爬行動物

翼龍被稱為“空中飛龍”,是能飛翔的爬行動物。翼龍類中小的隻有麻雀那麼大,大的展翅後足有12米長。

翼龍是如何生活的呢?它飛起時不像滑翔,大概是拍打翅膀起飛的。有的學者認為翼龍的後腳很像鳥類的恐龍,因此它們是用兩腳在陸地走馬觀花的。

9、侏羅紀

約開始於2.03億年前,結束於1.35億年前。在此期間生物發展史上出現了一些引人注目的重要事件。如恐龍成為陸地的統治者、鳥類出現、哺乳動物開始發展等等。

侏羅紀時期

侏羅紀開始於約2.08億年前,巨大的超級盤古大陸開始分裂,地殼活動特別頻繁。因此,氣候變得溫暖而潮濕,海平麵上升,並淹沒了大片低窪地。這些變化也為動物的自下而上提供了許多機會。

侏羅紀時期的森林和恐龍

裸子植物在古生代後期開始出現,但到了中生代三疊紀中期才開始嗇種類和數量,到了中生代近末期才終於達到盛況空前的程度。

侏羅紀最大的特征是許多恐龍在此期間裏開始成長為巨型恐龍。腕龍、龍特奧龍、阿普吐龍(雷龍)以及馬門溪龍等都是令人膛目的龐然大物,並且這些巨型恐龍都是植食恐龍。

這樣,裸子植物如此充足茂密的侏羅紀斯的森林就孕育出了不槐為“恐龍時代”的巨型恐龍。

生態係在發生變化

恐龍消失之後,陸地上發生了驚天動地的變化,植物的變化體現在有花植物已擴展到樹木和草叢;體表有毛的原始哺乳類也活躍起來了;天空中的大型翼龍消失後,哺乳類中出現了會飛翔的蝙蝠類,並與不斷擴大勢力的鳥類統治了天空。

當稱霸一時的強大的動物群體因某種原因退出曆史舞台之後,馬上有另一動物群體應運而生,填補曆史的空白,這就是生態係的進化規律。

10、白堊紀

白堊紀是中生代最後一個紀,約開始於1.35億年前,結束於6500萬年前,它是以一種灰白色、顆粒較細的碳酸鈣沉積物--白堊命名的。在這一時期,恐龍由鼎盛走向完全滅絕。

氣候

隨著海陸的變動,白堊紀早期的全球氣候也有大幅變化;洋流把水汽帶入以往的內陸地帶,全球變得更加暖濕,沼澤麵積也大大增加。到了白堊紀晚期,氣候則開始惡化,全球氣溫降低。

陸地

白堊紀是地球景觀發生巨大變化的時期,早期,亞洲東部和北美洲西部的最北端有陸地相連,稱為亞美大陸區。一條劃開南北美洲和歐洲、非洲,並繞過南非最南端的岩漿活動帶,拓寬了大西洋,南極洲與大洋洲之間也出現了裂穀,到了白堊紀末期,南極洲終於脫離大洋洲向南漂移。

海洋

白堊紀時期,海平麵比今天要高出200米左右,這就導致海水覆蓋了大部分的陸地,各陸塊因而紛紛被孤立起來;北美洲逐漸被一條縱貫南北的淺海道分成東西兩半,其西半部成了一個島,北美洲東部、歐洲與亞洲之間也被淺海分隔,歐洲與非洲之間則隔著古地中海。

森林的環境變化所帶來的恐龍的衰亡

一般而言,植物動物作為主食吃的植物的種類都不多,並不是自己身邊的什麼植物都吃的,即使是出於被追改吃另外的植物,也要經過長工期的過程來適應。

11、第三紀

第三紀(意思是“第三的”)是在16世紀得名,開始160億年前,也就是說它包括了幾乎所有的哺乳動物時代。在第三紀早期,稱作古新世。

第三紀晚期,或稱上第三係,始於大約2300萬年前。白堊紀大滅絕之後。隨著全球氣候變得涼爽幹燥,生命已得到充分恢複,哺乳動物繼續繁榮,達到了一個多樣化的頂鋒。這時,陸地已不像第三紀早期那麼分散,到這一階段末期,在西半球發生了一個重大事件:南北美洲與一條狹窄的旱地地峽連在了一起。

新生代

新生代約開始於6500萬年前,一直延續到現在,按時間順序可分為第三紀古新世、漸新世、中新世和上新世,和第四紀更新世和全新世。第三紀又被細分為第四紀則分為。在這一時期,地球上的各個大陸板塊逐漸漂移到今天的位置上。哺乳動物原始哺乳動物發展成巨大的動物群。

食草動物的崛起

在第三紀早期,包括今天的象、犀牛早期的祖先的幾種有蹄的胎盤類哺乳動物在世界不同的地方進化著。馬在北半球發展進化著,而在南美洲與世隔絕的滑距骨馬,卻像是馬在鏡子裏的影子一樣,和馬非常相似。

爬行動物和鳥類

除了哺乳動物外,其它從白堊紀大滅絕中幸存下來的動物,這其中有蜥蜴、蛇、龜、鱉和最大的鱷魚。大多數鱷魚還保存著它們水生的習慣,但有些像普裏期待原鱷就放棄了這種生活而改在陸地上獵食。

對鳥類來說,翼龍的消失意味著魚類減少了競爭對手。這其中最熟悉的例子是營穴鳥。有羽毛的掠食者。經生活在約5000萬年前的北美洲和歐洲。站著高達2米,以哺乳動物為食。但當哺類動物變得更大和更普遍時,這種動物衰落了。類似是更大些的鳥類在南美洲也幸存下來,可能是因為這個大陸是與世隔絕的島嶼,上麵大的哺乳類掠食動物稀少的原因。

凶悍的肉食動物

食肉獸的祖先--古食肉獸(如牛鬣獸)卻是些力氣小、跑得也不快的小動物。在6000萬年前的始新世,一些古食肉獸與其捕食的對象--原始有蹄類--都生活在森林中。原始有蹄類有的力小體弱,如始祖馬,有的體型強大,可是笨拙,如冠齒獸。

生物史上最大的陸生哺乳動物--巨犀

犀牛也是5000萬年前始新世時期出現的奇蹄類動物。現在世界上生活著的犀牛有五種(亞洲的印度犀、爪哇犀、蘇門答臘犀和非洲的黑暗、白犀),在300萬年以前的第三紀,犀牛類動物生長興旺,種類很多,隻是經過漫長時期的演變,大多數退出曆史舞台,少數餘留至今。

在已絕滅的犀牛類動物中,在亞洲出現過一類驅體巨大的犀牛--巨發犀。如在我國內蒙古漸新世(約3000萬年前)時期的地層中發現的“葛氏巨犀”,它的肩高5-6米;頭長1。3米。

第三紀晚期

第三紀晚期,始於大約2300萬年前,到這一階段末期,在西半球發生了一個重大的事件;南北美洲與一條狹窄的旱地地峽連在了一起。

12、第四紀

氣候變化造成的劇變是生命史中一個常見的特點,但像最後這1600萬年當中發生的驟變卻難得一見。第四紀時期分為地質學上的兩個世;更新世和全新世。

溫血還是冷血

現代的爬行動物是冷血的,如果天氣炎熱,它們就變熱;如果天氣寒冷,它們就變冷。

相反,哺乳類動物和鳥類都是溫血的。這表示它們能調節自己身體的溫度,並在所有情況下保持同樣體溫。恐龍是爬行動物,因此人們一進都以為它們是冷血動物。不過到了本世紀70年代。一些科學家開始認為,它們很可能是溫血的。證據有如下幾點:恐龍站立的方法象哺乳動物,有可伸直的腿;它們巨大的胸腔內能容納哺乳動物一樣的心和肺;在它們的骨頭裏,有血塗快速循環的通道,就像溫血動物的骨頭一樣。

恐龍的遷移

1985年,在加拿大阿爾伯達省的一處地方,竟發現了1000多副這種動物的骨骼!

在這一大堆骨頭中,有幼恐龍的骨頭,有正在成長的恐龍的骨頭,也有成年恐龍的骨骼。在這骨層中,實在埋著太多厚鼻角龍的遺骨了。

幾千萬年前,那個地方沒有足夠的食物,供養這麼多的恐龍。最可信的解釋是,這群恐龍正在從一處覓食地,遷徒到另一處去;當它們渡河時,被一場突發的洪水淹死了。

恐龍來絕之後

6500萬年前,很多種類的動物被滅掉了。不過有些哺乳動物和鳥類卻得以生存,正是這些動物日後進化發展,取代了恐龍的地位。很快,地球又再次生氣勃勃了。恐龍卻不再存在,隻剩下回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