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恐龍時代(1 / 3)

1、最早的動物

原始動物

生命演化中的需要一步更是這些生物的演化它們不僅具有細胞,也起支配特化作用的細胞。前寒武紀的這些海洋生物化石被埋在早期海洋的岩石層裏,在澳大利亞的埃迪阿卡拉海邊被發現。

地球上最早的動物

最古老的動物生命痕跡可追溯到距今10億年前,而最早的動物化石出現在6億年前,也就是震旦紀。最原始的低等動物生活在海底及附近區域,身體柔軟,隻有在顯微境下才能看見。這些動物幾乎均未形成化石,隻留下了一些痕跡,如洞穴、蹤跡等。

漂浮的生命

誌留紀海洋中大量繁育著另一種極小的浮遊動物,它們分量很輕,漂浮在水中,筆石在寒武紀出現,繁盛了兩億年,然後整個族群滅絕。單個筆石一般不超過幾毫米,但群居的筆石可長達20厘米,甚至更長。它們有各種形狀的;有的像葉子或樹枝,有的像音叉、輪子,有的甚至像蜘蛛網。

腕足動物

腕足動物是處於“原口”“後口”中間的又一類動物。它們的身體不分節而有體腔,以肉質的足固定在泥沙或其他物體上,腕足動物具有兩片開頭不同的貝殼,以此與瓣鰓動物區別開來;口兩旁有兩條螺旋形的口腕,口腕上有纖毛溝和生有纖毛的觸手。口腕最早被誤認為是類似河蚌的斧足,所以得到“腕足”名稱。腕足動物的原始種類在寒武紀以前已出現,古生代時極其繁盛,以後日趨衰落。它們在海洋中的優勢地位,現在已被軟體動物所取代。

2、早期昆蟲

人類在地球上生存的曆史,約有300多萬年了,但是早在3.5億年前的古生代泥盆紀,昆蟲就已出現在地球上,泥盆紀早期的昆蟲是沒有翅膀的,一直到了石炭紀晚期,多數昆蟲才長有翅膀。

巨星蜻蜓

巨尾蜻蜓生存於3億年前的古生代石炭紀,學名為“Meganeuramonyi”。它是一種原始而龐大的蜻蜒,其雙翼展開時寬達70厘米,而如今的蜻蜓,又翼展開僅僅12厘米左右。巨尾蜻蜓的腿部也比現在的蜻蜓要強壯得多,在飛行過程中,它能夠依靠它的腿部捕捉昆蟲並將其送入口中。

蜚蠊

蜚蠊俗稱蟑螂,是世界上最古老,繁衍最成功的一個昆蟲類群。蜚蠊最早出現於石炭紀晚期,距今約3億年,是現在蟑螂的祖先,體長約5厘米。石炭紀時期的蜚蠊和現在的蟑螂一樣,都長有大型頭甲、彎曲的長觸須和可以折攏的翅膀。蜚蠊的主要棲息地是今北美和歐洲的溫暖的沼澤林地區,它們幾乎什麼都吃。

三葉蟲

三葉蟲是地球上最早出現的節肢動物,它屬於節肢動物門三葉蟲綱。它生活在遠古的海洋中,主要出現在寒武紀,延續到二疊紀末期時才滅絕。三葉蟲既會遊泳,又善於爬行,

奕成石灰岩的紡錘蟲

日本的地下資源隻有一種能自給,那就是石灰岩。

在單細胞生物有孔蟲的生物中,有一種紡錘蟲。分布在櫪木縣葛生地區的石灰岩,另外,在東北的北上山地南部,有一種“鬆葉石”的細長化石。包括日本的石灰岩在內的化石,紡錘蟲是最常見的。

3、最早的兩棲動物

“會走”的魚

泥盆紀的一大特點是魚頭部都披有重甲。現在帶甲胄的魚幾乎絕跡,但在泥盆紀各種各樣甲胄魚生活在海底、河流和湖水中。它們大多數生活在水底。

總鰭魚登陸

泥盆紀中、晚期,地球上陸地麵積繼續擴大,某些地區的氣候進一步幹旱,有些汪洋大海、巨川大河變成了河湖池沼,有的甚至幹涸見底。麵對如此惡劣的環境,硬骨魚中的一支--總鰭魚,不得不拋棄原來的水生生活方式,登上陸地,開辟陸地生活新領域。

最早的兩棲動物

泥盆紀留下了大量的魚類化石,兩棲動物化石卻極為罕見。最著名的兩種化石,即魚石螈和複棘螈,都是在格陵蘭泥盆紀地層中發現的。它們的身體長長的,像魚,有四肢,尾巴卻是類似魚類的蹼尾。

總鰭魚是怎樣變成兩棲動物的?

事實上,在幹涸的或被腐爛的植物汙染的河湖池沼中,那些一貫憑借鰓和鰭在水中呼吸,而且有鰾(肺)能在空氣中呼吸:不僅有幫助遊泳的胸鰭和腹鰭,而且這種鰭裏的骨骼已有了陸生動物四肢的雛形。

兩棲動物繁盛

距今約3.6億年前,地球曆史進入石炭紀,這時剛剛從總鰭魚類分化出來的兩棲動物空前繁榮起來,來龍去脈與此相適應的石鬆類、楔葉類、真蕨類等植物遍布各地,生長茂盛,因此,石炭一、二疊紀合起來被稱為“兩棲動物時代”。有一種生活在二疊紀的迷齒兩棲動物,它的名字叫蚓螈,身體約有2米長,生活習性與現代鱷魚有些相似。

4、早期的四足動物

七鰓鰻現今還能看到,它的嘴巴圓圓的,屬圓口類,七鰓鰻因此跨入脊椎動物的行列。很像魚,但缺乏成對的胸、腹鰭,特別是嘴巴上沒有上下頜,所以又叫無頜類。

古代的無頜類,自奧陶此出現,到誌留紀繁盛,但因為無頜,僅能以流入口內的水中夾帶的食物為食,如此落後的攝食方式,在生存競爭中敵不過新興的有頜魚類。因此日趨衰落。

爬行類與兩棲類

兩棲類和爬行類之間有幾個重要的不同點:兩棲類的卵是軟的,而且產在水中,而爬行類的卵有硬殼,產在陸地上。最早的爬行類頭骨背麵光彎曲,而兩棲類的頭骨有一個附著鼓膜的深的凹坑。爬行類還有更複雜的人頜肌,使得它們不像兩棲類那樣隻能突然關閉上下頜,爬行類可以咬、嚼吞和咽大塊食物。

南非幹旱台灣省地的獸孔目爬行動物

南非幹旱台地發掘的最大食草動物化石是麝足獸的頭骨非常厚,有些古生物學家認為可能與用頭頂撞爭鬥有關,也有些古生物學家認為,這類頭骨可能是某種疾病所引起。麝足獸盡管個頭大,但生活並非安逸。因為南非幹旱台地有一些凶殘的獸孔目食肉爬行動物,包括前龍,個頭大小與麝足獸不相上下,這兩種動物在基本結構上相似,但麝足獸的牙齒像苗子,前龍在頜前部長有尖利的大牙,這是食肉動物的特征。

俄羅斯獸孔目爬行動物

俄羅斯獸孔目爬行動物中有一些生得稀奇古怪。基中最奇特的一種叫埃期特短角蜥。頭上長有4個角狀的分枝,兩個由臉頰兩邊長出,另兩個長在頭頂,但它又短又鈍,而成年蜥,特別是成年雄蜥的“角”往往最大。

5、早期的哺乳動物

哺乳動物的祖先

現在統治地球的當然是我們人類了,但是除了人類之外,數量最多的。叱吒風雲的中生代霸主--恐龍卻成了曆史進化史上的一個匆匆過客。它們與一般的爬行動物(如恐龍的祖先、魚龍及蛇頸龍的祖先等)不同,它們的牙齒、骨骼結構和行走姿勢與哺乳動物比較接近。這樣,哺乳動物的祖先的名字“似哺乳類爬行動物”就因此而起。古生物學家形象地稱它們是半龍半獸的動物(古生物學上稱古代已絕滅的爬行類為“龍”,稱古代已絕滅的哺乳動物為“獸”)。

似哺乳爬行動物早在石炭紀晚期和侏羅紀早期就出現在地球上了,到三疊紀晚期和三疊紀早期的時候,這類動物非常繁盛,超過了其他種類的爬行動物。

關於這類爬行動物,古生物學家對它們的情況還未完全了解。但不容任何人置疑的是後來的哺乳動物由它們中的個別成員進化而來的。

雙關節頜獸,是最接近哺乳動物的爬行動物。這種動物大小和模樣像現在的老鼠,發現於南非三疊紀晚期的地層中,據考證它滅絕以前還差一步就進化成哺乳動物了。

四季的出現和哺乳類的進化

古生代的石炭紀、二疊紀是漫長而又穩定的冰河時代,尤為突出的是在南半球。不過這時期的氣候單一,主要是受東西部隊的大古地中海的影響。

中生代來臨,岡瓦納古大陸開始分裂,大陸板塊逐漸漂移,氣候的變化主要以海洋性為主,四季日益明朗化。整個地球寒暖的地域之差縮小了,溫差日趨平均。

從中生代的三疊紀後半期至白堊紀的一期約1億5000萬年的這段時間,是寒武紀以後地球曆史長河中年代最漫長、環境最穩定的時期,也是岡瓦納古大陸急劇分裂之前的一段寧靜時期。

恐龍時代的哺乳類動物

三疊紀時,最早的哺乳動物也開始在陸地上落腳。它們的個體非常小,現在的老鼠差不多。稍不小心,它們就會成為早期食肉恐龍和肉食性槽齒動物的腹中餐,這些哺乳動物以昆蟲、蜘蛛和蛇等為食。

侏羅紀時期,三錐齒獸出現了,它身長大約25厘米,它的體表覆蓋著毛發,拖著一條細細的尾巴。

在中國境內發現的尖齒獸,體長大約60厘米,是一種較大的哺乳動物,以蜥蜴為食。

除了穴居的哺乳動物外,人們也找到了侏羅紀時攀緣類哺乳動物留下的遺跡。

白堊紀時,多瘤齒動物做為早期的哺乳動物伴隨著恐龍們繁盛了1億年左右。

遠遠超過了此前或此後任何時期的哺乳動物的生存期。它們有的個頭和老鼠差不多。在骨骼、肌肉、消化、呼吸、神經和生殖等各方麵都比爬行動物進步。

中生代的被恐龍“壓製”了1.6億年之久,最終沒有被恐龍消滅。

哺乳動物是熱血的恒溫動物。大都是胎生的,以乳汁哺育幼仔。它們有發達的哺乳動物化石在世界許多地方都有發現,而且常常與恐龍化石共生。它們腦子,比爬行類動物聰明,牙齒不是爬行動物那樣的同型齒,而是分化成功能齊全的門齒、適應力。能正是因為他們生得很小的緣故;而它們沒有與恐龍一起絕滅。

6、早期的脊椎動物

原始脊椎動物

七鍶鰻現今還能看到,它的嘴巴圓圓的,屬圓口類;它的脊索上麵出現了一些軟骨的“小刺”,這條脊索有這些小刺,便顯現出脊椎的雛形,七鰓鰻因此跨入脊椎動物的行列。

圓口類很像魚,但缺乏成對的胸、腹鰭,特別是嘴巴上沒有上下頜,所以又叫無頜類。古代的無頜類都是一些體外披著硬骨片的甲胄魚。如有一種叫頭甲的甲胄魚,身體可達半米長,腹部很平,背部凸起,尾巴上翹,眼睛長在頭頂上,樣子活像一隻鞋。它們在河湖中緩緩遊動,覓食。

古代的無頜類。自奧陶紀出現,到誌留紀繁盛;但因為無倆,僅以有從流入口內的水中夾帶的食物為食,如此落後的攝食方式,在生存競爭中敵不過新興的有頜魚類,因此日趨衰落。

溫血脊椎動物

化石中見不到動物的毛皮,也沒有直接證據表明二疊紀或更晚一些時候確實存在長有毛皮的獸孔目爬行動物。但這很有可能,其一,獸孔爬行動物有些適應性變化,如增加呼吸次數和供氧量等,這是“燃燒”大量食物的動物所必需的。其二,有些獸孔目爬行動物生活在泛古陸南部,那兒冬季天寒地凍,冷血爬行動物不可能存活,但對於能“燃燒”食物保存體溫的動物來說,生存下去就容易得多。

7、早期爬行動物

爬行動物及其頭骨

最早的爬行動物在石炭紀晚期出現,看上去卻像蜥蜴,然而它們身體內部的結構卻有獨特之處。最重要的一點是它們的頭骨上除了鼻腔和眼窩之外,沒有其他的洞孔。這種構造的爬行動物屬無顥孔類。而其他爬行動物則演化出顥孔,既減輕了體重,也利於頜骨肌肉的附著。合顥孔類在眼睛後麵演人經生成一對顥孔,而雙顥孔類爬行動物則演化出兩對顥孔。

合顥孔類包括後來演化為哺乳動物的動物;而雙顥孔類包括恐龍所屬的爬行類之王古蜥。

似哺乳類爬行動物

最早的似哺乳類爬行動物生活在大約3億年前。盤龍類是最早的似哺類爬行動物,生活在石炭紀晚期和二疊紀早期,它們從蜥蜴似的小動物迅速演化成一種具有強壯的顎和尖牙利齒的體格笨重的動物。再晚些,在二疊紀中,出現了幾個更先進的種類,如素食的二齒獸類,肉食的裂齒獸類和犬齒獸類。

獸乳目爬行動物在減少

三疊紀時期的世界與二疊紀沒有什麼不同,海洋還沒有把陸地分隔開來,二疊紀時期,獸孔目爬行動物經過了自然進化,充分利用這個自由的空間向外擴展。有一種以植物為食的動物叫水龍獸,樣子長得像水桶,它的化石在相距遙遠的歐洲和南極洲的好多地方都找到過,這就證明了這些大陸都是連在一起的。

然而,在三疊紀時期,整個獸孔目爬行動物經曆了極其艱難的時期。盡管二疊紀時期,它們在陸地上稱王稱霸,二疊紀結束後,獸孔目爬行動物未能繼續它們的統治地位。有一些爬行動物,如古蜥,超過了獸孔目爬行動物,而爬行動物生存了幾百萬年的時間。

8、頭足類動物

菊石和箭石都屬於頭足類動物,這兩類動物都棲麵平坦,殼體呈厚餅狀,半外卷。箭石的殼體都呈長形,並向末端削尖。

菊石

菊石目從約4億年前的泥盆紀早期的鸚鵡螺進化而來的,直到白堊紀末突然消失。由於菊石具有進化快,分布廣的特點,這就便其在細分古生代晚期和中生代時期上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菊石的主要特征是其體管(與殼腔室相連接的管)的位置是在殼的外麵。菊石的骨縫是單一的,而在中生代發現的則是複合的,棘菊石便是中生代時期菊石的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