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恐龍時代(2 / 3)

箭石

箭石生活在中生代侏羅紀到白堊紀時期,今天的歐洲是它主要的分布地區,菊石的身體較長,眼睛較大,整體外形類似現在的槍烏賊,它長有大約10隻觸手,它身體前端的兩側長有翼狀的鰭,這些鰭能幫助它控製前進的方向並慢慢地遊動。但當遇到危險時,箭石就不能依靠鰭逃命,而隻能靠向外噴財水柱推動自己快速前進以擺脫危險。

9、鳥類的出現

始祖鳥

始祖鳥也許是已知的最負盛名的史前動物。僅有的六具化石標本全是在德國南部的索倫霍芬發現的。始祖鳥的大小類似烏鴉,但生著牙齒以及爬行動物一樣的長尾羽。腿很長,翅膀的“肘”部長著三個爪子,可用於攀緣。

鳥的親屬

鳥的親屬包括幾種形似鳥類的恐龍,如馳龍和禿頂龍,這類恐龍可能都是兩腿跑得很快的捕獵動物。始祖鳥是已知最早的鳥,生活在大約15000萬的前,它同時具備了鳥和爬行動物的特征。

逐漸進化成鳥類

查達爾吉博士從美國得克薩斯州內地的三疊紀前的岩石中發現了雞一般大小的,奇怪的動物化石。這種動物的小頭骨的前麵有突起的喙嘴,喙嘴裏麵有小牙,但是頜裏的牙正在逐漸退化,含骨髓的骨頭裏有大的縫隙,跟鳥類的含氣骨(指骨頭裏沒有骨髓,成了懸空的骨頭)很相似。

鳥類的起源

1861年,德國發各種生物的進化是互為條件的。寒武紀開始時,氧在大氣中的含量已達21%,與今天大氣中的氧含量基本相同了。

現了一件保存非常漂亮的看起來既像鳥又像恐龍的化石。20世紀90年代,中國發現了許多不尋常的化石,他們所提供的大部分確定無疑的證據迄今都是支持恐龍派的,恐龍派現在很高興地把鳥叫做“小的、長羽毛的、短尾的恐龍”。

20世紀70年代,熱血恐龍的觀點被廣泛接受,而且古生物學家也在化石中發現了小型恐龍的叉骨,這更進一步支持了恐龍派的觀點。但到了90年代,爭論又起,胚胎學的研究結果同鳥類與恐龍間的這種親緣關係相矛盾。

始祖鳥是怎樣學飛的

始祖鳥的羽毛特征與現代善於飛行的鳥類非常相似;但缺乏現代鳥類那樣的胸骨,沒有胸骨也就不會有發達的胸肌,因而也就不能扇動翅膀作長距離的飛行。從這一點看,始祖鳥到底能不能飛,確實令人懷疑。

在1.4億年前,始祖鳥已不同於它的祖先。因為它在征服天空的道路上邁出了關鍵的一步,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但使人琢磨不透的是,它們是怎樣學會飛行的呢?

對這個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科學家又有兩個互相對立的假說:一是樹棲論。始祖鳥的祖先是一種善於爬樹的小型兩足爬行動物,可能這類動物身上長有羽毛,羽毛是由鱗片演化來的,最初的目的當然不是為了飛行,而是為了保持體溫的恒定。

它們生活在森林中,過著樹棲的生活。

二是走禽論。始祖鳥的祖先是善於在陸地上行走和奔跑的小型兩足爬行動物,它身上長有羽毛。為了追捕昆蟲,它一邊奔跑一邊做跳躍動作,以增加速度。隨著翼結構的日益發展,這種動物不僅跳得越來越遠,而且還能拍打翅膀飛上一段距離。最後終於學會了飛行,成為真正的飛行家。

10、魚類的出現

無頜魚

無頜魚是最早出現的原始魚類,屬於早期的脊椎動物。它在寒武紀時就已經出現,無頜魚沒有上下頜骨,作為取食器官的口不能有效地張合,它們它的主要食物是一些到水邊喝水的小型哺乳類和中型恐龍。它們隻能靠吮吸進食,甚至僅靠水的自然流動將食物送進嘴裏食用。此外,它的鰭並不成對,中軸骨骼還隻是軟骨質而不是真正的骨質。其身體前部的體表具有骨板或鱗甲,因此又被稱為甲胄魚類。

有頜骨的魚

誌留紀開始時,魚類沒有頜骨,但沒有並無多少不便之處。但沒有頜骨的魚攝取食物終究會受到一些限製。一和方法是用嘴像勺子那樣舀起沉積物。當時常見的莫氏魚就使用這一方法。除此之外,還有的把嘴當做吸盤,這樣魚就吸咐城食物上了。

誌留紀早期,一種叫棘鯊的魚徹底改變了這兩種進食的方式。這種動物骨骼的一個部位,第一對鰓的支撐物逐漸演化為上下頜骨作為攻擊獵物的武器,還可用以將食物咬撕成碎片。

軟骨魚

軟骨魚都生活在海中,而且身體大多比較龐大,其中巨大的鯊魚體長可達15米,介是也有某些軟骨魚體長僅僅30厘米。大多數軟骨魚都是活躍的捕食者,其中鯊魚在4億多年來一直是海洋中頂級的掠食性動物之一。

硬骨魚

硬骨魚類分為兩大支:一支是輻鰭魚類,輻鰭魚是現生脊椎動物。最早的輻鰭魚生存於4。1億年前,有單一的背鰭和臀鰭,胸鰭腹鰭是成對的,骨骼大部分為硬骨。另一支是肉鰭魚類,肉鰭魚的鰭是從發達的肉葉中長出來四肢動物的,目前存活下來的肉鰭魚隻有三種肺魚和一種腔棘魚。

11、早期龜鱉類動物

早期龜鱉類

龜鱉類是一種古老而特化的爬行動物,目前已確定的最早的龜鱉類是生活於三疊紀晚期的原顎龜。發展到今天的龜鱉類大約有250個以上的不同種類。

龜甲

龜鱉類的發展主要是其特化結構即龜甲的發展--肋骨通過分化生長包裹了肢帶和肢骨的上節用來支撐保護性的骨質背甲,同時腹麵也長出了骨質的腹甲;背甲和腹甲均被角質的甲套所覆蓋,並在兩則互相連接。龜鱉類以這樣的方式進化成裝甲車般的爬行動物,雖然棲牲了靈活性而常被人們當作行動遲緩和笨拙的動物代表,但是這種笨重的保護卻經得起時間的考險,使得龜鱉類成為現生四足類脊椎動物當中最為古老而成功的家庭之一。

古海龜

古海龜是白堊紀時期的肉食性海龜,體長達4米。古海龜沒有沉重的龜甲貝殼,在它的背部是骨頭架子,它的喙裏沒有牙齒,但古生物學家猜測它可能什麼都吃,如魚、水母、腐肉和植物等。古海龜巨大的鰭狀肢用來在水底幫助遊動。遊動距離可以很遠。

側頸龜

側頸龜包括了側頸龜科和蛇頸龜科兩種,主要分布在大洋洲、南美洲、非洲等地區。側頸龜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當頭部向殼內縮進時脖子向兩側彎曲。它在白堊紀和第三紀初期時分布很廣。

曲頸龜

曲頸龜發現在休羅紀時期的曲頸龜化石長約30厘米,整體保存得比較完整。現在的曲頸龜包括了大多數的龜鱉類,分布極為廣泛,在陸地、淡水和海洋中都能看到。它主要包括海龜科、棱皮龜科、龜科、鱷龜科、動胸龜科、鱉科、兩爪鱉科這九種。其中棱皮龜科是現存最大的龜鱉類,生活於海洋中,背部為皮膚所覆蓋。

12、早期蜥類動物

早期鱷類

鱷類是曆史悠久的爬行類動物,最早出現在三疊紀末期,僅比最早恐龍的出現時間稍晚一點。它與恐龍共同度過了白堊紀末期的爬行動物中的幸存者之一。它的長達2億年的時間裏一直是擁有長形身體的大型水棲動物。

原鱷

原顎生活在三疊紀末期,是最是的陸棲型鱷類動物,它的個子較小,體長約1米或更短。原鱷是肉食性動物,它用尖利的牙齒捕捉蜥蜴那樣的動物。原鱷是進化的最初階段,其後依次是中鱷、真鱷。

地蜥鱷

地蜥鱷從侏羅紀中期一直生活到白堊紀,體長約為3米,尾巴長而有力。地蜥鱷的食物主要為水中的菊石、魚類和空中的翼龍。它習慣水中生活,除了上岸產卵外幾乎不到陸地上來。

帝鱷

帝鱷是地球上曾出現過的體形最大的鱷魚之一,其化石最早發現於1964年。古生物學家認為,帝鱷可能長達12米,重達10-11噸,壽命是50-60年,大約1.8米長,並且有一個鑲嵌了上百顆牙齒的下頜。

13、早期蜥類動物

魚石螈

魚石螈生活在距今約3億7000萬年的泥盆經民晚期,是地球上出現最早的兩棲類。它身體長約90厘米,四肢爪間長有蹼,尾巴上保留有像魚一樣的鰭,已經沒有了胸鰭和腹鰭,身體表麵還有鱗片,頭部殘留有鰓骨。

笠頭螈

這個看上去像戴個大鬥笠的家夥,生活在距今2億5000萬年的二疊紀。它有細扁的身體和長長的尾巴,小的時候,它的頭還是圓圓的,隨著它慢慢長大,頭骨漸漸向兩側生長,最後就長出了寬寬的“大鬥笠”。它們早在石炭紀晚期就已出現,一般長約60厘米,最大可達1米左右。它們在二疊紀末絕滅。

蜥螈

蜥螈生活在距今2億5000萬年的二疊紀。身約1米,屬迷齒類。它的腳趾的骨骼結構、脊椎骨的特征與爬行動物非常像。顱骨大而硬,長著有迷宮結構的牙齒,脖子不明顯,身體的兩側有側線管。

埋龍蜥

古大陸大約形成於古生代最後的二疊紀期間。二疊紀的下一個時期是中生代的三疊紀。在二疊紀到三疊紀期間,許多在古生代裏崛起的動物紛紛絕種,而海洋生物種類的滅絕就更為廣泛了。

古生代二疊紀期間,哺乳類爬蟲動物開始繁衍興盛。但是從中生代三疊紀起它們卻開始衰退。植物王國中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植物的種類也從古生代型轉變成為中生代型。從三疊紀後半期起恐龍開始出現,它們征服了其他爬蟲類動物,成為三疊紀期間地球上最強的霸主。

14、早期二齒獸類動物

二齒獸類

二齒獸類出現於二疊紀晚期,三疊紀時幾乎遍及全球。其中的許多種類上頜長有兩顆大長牙,它們的身體短度,四肢粗壯;肩部巨大而強壯;尾巴很短;基頭骨顳孔擴大,頭骨結構空闊,頭骨的前麵及不凳呈喙狀。二齒獸類的典型代表是水龍獸、中國肯氏獸、扁肯氏獸等。

二齒獸類的牙齒

二齒獸的學名“Dicynodont”意為“擁有兩顆犬齒的動物”,這一類動物的上頜一般都有兩顆巨大的長牙。到了後期,新進化出來的二齒獸,如水龍獸、中國肯氏獸等,它們就僅剩兩顆長牙,而其他的那些小型牙齒就都沒有了,而且越到後來,長牙就越大。

水龍獸

水龍獸是一種體長1米左右的似哺乳類的爬行動物,生活在三疊紀早期,其化石發現於南極洲、南非、印度和中國。它的鼻子位於臉部的較高處,這說明了水龍獸是一種半水生的動物。水龍獸的上頜有兩個犬似的凸出物,下頜厚實卻無齒,它可能以植物為食,厚實的頜骨它咬斷植物莖葉的工具。水龍獸還擁有短而靈活的頜部、粗重的四肢、短小的尾巴。此外,水龍獸在世界各地分布廣泛,這也被科學家當作大陸漂移理論的證據之一。

中國肯氏獸

中國肯氏獸是三疊紀中期大型的二齒獸類群。它的頭骨較大,前部結構十分沉重,而後部則較為輕巧,它的上頜骨鈍而寬厚,在上頜骨的突起處有向下生長的兩顆長牙,枕部寬而低,下頜齒骨縫合部分則寬而長。中國肯氏獸的麵部肌肉並不發達。

15、早期犬齒獸類動物

犬齒獸類

犬齒獸類是小型到中等體形的肉食性單孔類群動物,極少數的可超過90厘米。它們與哺乳動物有許多相同點,如都能在咀嚼食物時進行呼吸;它們都有幾種不同類型的牙齒;此外,犬齒獸類和哺乳類動物一樣有胡須,可能還有體毛;它們的四肢位於身體之下,能快速奔跑。

犬頜獸

犬頜獸發現於南非的三疊紀地層中。它是犬齒獸中的一種,其體長約為1米,和一隻成年狗差不多大小。雖然個子不大,不過它卻是三疊紀早期最危險的肉食性動物,因為它的牙齒已經有了門齒、犬頜獸的四肢位於身體腹側,膝關節向前,肘關節向後,已能像獸類那樣行走,而不需要貼地爬行了。從上述特點來看,犬頜獸在許多方麵已接近哺乳動物。

鼬龍

鼬龍生活在三疊紀的中晚期,是小型的肉食性動物,也是最進步的犬齒獸類,它正好處在爬行類和哺乳類的分界線上。不過由於在出同的時候已經出現了真正的哺乳動物,所以它不太可能是哺乳動物的祖先。

卞氏獸

卞氏獸生存於三疊紀晚期至侏羅紀早期,產自四川沙溪廟侏羅紀地層裏的擬卞氏獸是它的晚期代表。它的頭骨結構還顯得比較原始。但其頭後骨骼則相當進步,雖然牙齒已分化為門齒和頰齒,但無前臼齒和臼齒尖,下頰齒僅兩行,咬合時下頜沒有像哺乳類那樣的橫向動作,而是做前後向的活動。

16、早期原真獸類動物

原始真獸類

真獸類即有始盤類,其最重要的特征是有真正的胎盤,幼獸出生時使發育得比較完好,最早的真獸類在白堊紀晚期出現,到了新生代時,占了當時整個哺乳動物總數的95%,幾乎遍及全世界的陸地、海洋和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