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祖獸
始祖獸於2002年在我國遼寧省發現,它被確認為是最早的有胎盤的哺乳動物。身體長約14厘米,估計體重在200克至250克之間,和現在一隻大大的家鼠差不多。它的肩部、肢骨和四肢掌部伸長的足趾與現代許多善於攀援或樹棲的哺乳動物非常相似,它生活在河湖岸邊的矮小樹叢中,昆蟲是它的主要食物。
裂齒獸
裂擊獸的化石隻發現於亞洲、北美洲和歐洲大陸的古新世與始新世地層中。裂齒獸的四肢掌部有爪,嘴巴前部有大型牙齒向外突出,這些牙齒可能是用來啃咬植物的根部和莖部的。人類對裂擊獸的研究已有100多年,1978年在我國發現的像裂獸,為探討這一類動物早期分化和某些後勤部期種類起源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冠齒獸
冠齒獸是在古新世晚期出現的原始真獸類動物,廣泛分布於北半球。它身體約長2.3米,肩高約1米,重達300-500千克,冠齒獸有強壯短粗的四肢和寬闊的腳,尾巴不發達。其四肢“大腿”長、“小腿”短的構造能有力地支撐身體,但並不適合快速奔跑。它的犬齒很大,比較像河馬的長牙。
17、恐龍的祖先
恐龍最早出現在三疊紀晚期,因此它們的祖先隻能生活在二疊紀或三疊紀早期。具有雙孔類型頭骨的一種動物是稱作“槽齒類”的小動物,叫楊氏鱷,它是從南非二疊紀晚期的地層裏發現的,樣子有點像現代的蜥蜴。它有瘦長的身子,細弱的四肢,是一種肉食性動物。頭骨構造輕巧而不特化,有兩個顳顬孔,此外還保存著很多原始的特征:如有耳凹,耳凹一般是兩棲動物的特征;牙齒不僅長在顎的邊緣,而且還長在顎骨上,同時還保存有鬆果體。很可能中生代以後繁殖起來的各式各樣的雙孔類爬行動物都是從這類小動物分化出來的。
尤派克鱷龍
在我們追溯槽齒類的進化路途時,有意思的是在三疊紀早期的地層中找到了一種動物,它被命名為“尤派克鱷”。它大約有1米長,背上有兩行甲板,假如把楊氏鱷的頭骨放大、加高,那麼,它們兩個頭骨是很相似的,隻是尤派克鱷多了一個眼前孔。
尤派克鱷也是一種槽齒類(它的牙齒在齒槽中,故名),腰帶上的三塊骨頭已經具有三射型,前肢短而後肢長。可能有這樣一些小動物,在它們追捕食物的時候,常常將前肢抬起而用後肢奔跑,經過這樣長期的適應變化,後肢變得長而有力,成為主要的運動器官,前肢相應地退化成輔助性的運動器官。
表想模樣
一位恐龍學者曾大膽地推測恐龍祖先的模樣:一種雙足行走的小動物,體長約1.5-2米,用短前肢抓東西或爬行,身材矮小;用後肢支撐身體和運動,足踝有接點,臀部有開孔。1988年,這種類型動物在南美的阿根廷被找到(黑瑞龍)。
18、恐龍的出現
新型森林的出現及恐龍的誕生
三疊紀後期出現了以類似銀杏、軟葉杉的針葉樹阿拉烏卡裏奧基西蘢以及蘇鐵等裸子植物為主體的森林。木本型的高大木賊也開始末出現,並且森林的樹木下麵也長滿了茂密的羊齒燈植物。接著以這種森林為舞台登場的主角就是恐龍。
恐龍王朝
三疊紀時期,恐龍登上了生物地化的曆史兵團台,它們成了生物界的主宰。最大的恐龍--超龍和地震龍體長可達30多米,體重達百噸;小的恐龍,如美頜龍和小盜龍大小如火雞。恐龍自下而上在整個中生代,貫穿三個紀: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因此,中生代也被稱為“恐龍時代”。在一個相對較短的時期內,恐龍就衍生出了很多很多門類,從而成了地球上的統治者,它們統治地球長達1億6000多萬年。恐龍廣泛分布於所有的大陸上,它們占據了一切的生態帶。科學家們在世界的各個角落均發現了恐龍化石。
早期恐龍
在爬行動物時代開始之後的約1500百萬年,即三疊紀晚期,恐龍開始了進化。起初,數量很小,但到侏羅紀開始時,恐龍就在陸上動物中占據了主要地位。
19、恐龍的大分化
四川自貢的大山鋪是中侏羅紀的恐龍動物群中最典型的代表。有大的蜥龍類--蜀龍,峨嵋龍和酋龍;原始的劍龍--華陽龍和肉食性恐龍氣龍。
蜀龍
蜀龍屬於中等大小的蜥腳類恐龍,有一個高昂的頭,牙齒呈勺狀,齒緣無鋸齒;有頸椎12個,頸部相對較短,背椎13個,薦椎(腰椎骨)4個,尾椎44個,後端4個尾椎迅速膨脹,愈合成一錘狀物,稱作尾錘,作為武器。
蜀龍具有勺狀牙齒,以柔軟的植物為食,它們是晚三疊紀的原蜥腳類與侏羅紀晚期的蜥腳類恐龍之間的過渡類型,有一個較大的頭,牙齒呈勺狀,脖子特別長,四肢粗壯。主要生活在內陸湖泊的邊緣地帶,可能過著群居生活,也以柔軟的植物葉子為食。
建設氣龍
建設氣龍在大山鋪的恐龍動物群中個體不少於6個,其中有兩具較完整的標本被保存在埋藏廳內。骨架體長約為4米。
建設氣龍是中侏羅紀形態特征顯得原始的一類肉食性恐龍。它的頭骨輕盈,牙齒側扁,呈匕首狀,前後緣上有小鋸齒;前肢退化,常用粗壯的後肢行走,奔跑靈活。它是大山鋪恐龍動物群中的霸主。大山鋪的太白華陽龍標本有10餘個,大部分被自貢恐龍博物館收藏,已被整理和記述的約有7個。太白華陽龍也是中侏羅紀地層中發現的劍龍中最完整的骨架,體長約4.3米。
太白華陽龍
太白華陽龍的個體有小的和中等的。其頭骨大而厚重,呈楔形。前上顎骨上有牙齒,牙齒小,呈錐狀;明顯的特征是背部有對稱排列、形狀多樣的劍板(骨板);尾端有兩對較大的骨質的尾刺,以灌木的嫩枝、嫩葉為食。
單脊龍
單脊龍是發現的侏羅紀中期保存得最好的一隻肉食性恐龍。它來自新疆的準噶爾盆地中侏羅紀的五彩彎組。單脊龍長6米,有一大而粗壯的頭。
天池龍
新疆準噶爾盆地的天池龍是典型的甲龍。它體長約3米,化石是1974年在新疆阜康縣三工河地區發現的,其產地的地層層位為中侏羅紀頭頓河組。化石包括破的頭骨碎片、5個頸椎、6個背椎。一個完整的薦部(由7個椎體組成)、3個尾椎和許多膜質的甲骨、甲板以及一些四肢骨。天池龍的頭骨較高,有小的膜質甲片複蓋,上有縱向飾紋。遠端的尾椎愈合形成小而扁的尾錘。股骨直,骨幹上有飾紋。在肩部有一個由四對大的膜質的骨甲板愈合形成肩甲帶,甲板厚,有發育的中脊。身體上覆蓋著許多大小相同、形狀各異的甲片。它有一條骨骼愈合得很牢固的棒狀的長尾巴,在尾巴的頂端有一粗糙的骨錘。它的外貌很像甲龍中原始的色拉都龍。
明星天池龍是目前甲龍亞目在亞洲的最早紀錄。它的發現將甲龍的化石紀錄推到中侏羅紀。
20、恐龍的全盛時期
侏羅紀的晚期--白堊紀早期,植物中有些蕨類已瀕臨絕種,但有些真蕨(如網脈蕨、格脈蕨等)仍然很多,蘇鐵類、銀杏類和鬆柏類形成了沼澤森林,蜥龍類以及鳥龍類恐龍在晚侏羅紀和早白堊紀時達到了真正全盛的時期,它們一味發展,直到侏羅紀晚期,出現了幾十噸重、30多米長的巨大的蜥腳類恐龍,成為動物王國中的“巨人”。
虛骨龍
侏羅紀晚期的小型獸腳類--虛骨龍,仍然是一些輕巧、機靈的小動物。它們大多是肉食或雜食,在肉食性恐龍中所處的生態位置,猶如今日的狐狸一樣。這類恐龍在侏羅紀晚期時主要有嗜鳥龍、美頜龍等。
當敏捷的虛骨龍活躍在大地上時,巨大的肉食龍也同時誕生了。它們從晚三疊紀開始,到白堊紀時達到極盛。這些龐然大物的骨頭又重又結實。它們不是快速的行走者,人們稱這些巨大的肉食性恐龍是恐龍中的“惡霸”。
禽龍
是最早發現的恐龍之一。發現於歐洲、東亞、北非等地的下白堊紀地層中,體長一般為6-10米。禽龍的前肢也是5個指頭,它的大拇指變大成為釘子一樣的東西。這個釘子般的裝備,肯定是防禦敵人的。
懶龍
懶龍是最後出現的一批恐龍,是東亞特有的。我國發現的白堊紀早期阿拉善龍是最早的記錄。懶龍長著草食動物的頭骨和牙齒,卻有一副肉食性恐龍的骨架和四肢。新的研究表明,懶龍應屬於獸腳類。
21、恐龍的最後王朝
晚白堊紀是恐龍的最後王朝(距今8700萬年一6500萬),也是地球曆史上的動蕩年代。陸地的麵積在擴大,到處都有低地的沼澤和湖泊,真正的有花植物開始繁榮,大地一年四季都飄散著芳香。這樣的自然環境非常適合某些類型的恐龍的發展,霸王龍、鴨嘴龍、甲龍和角龍就是其中的幾大類。也有一些類型的恐龍開始退出曆史舞台,如大型蜥腳類和劍龍等。
肉食性的恐龍
白堊紀晚期,肉食性的恐龍的體型變化空前的大。大型的肉食性恐龍有暴龍、霸王龍等。霸王龍生活在白堊紀晚期,最早發現於北美,我國的山東、新疆、河南等地都發現過霸王龍的牙齒化石。霸王龍的拉丁文意思是“凶暴的蜥蜴”。它的身長可達17米,站起來有6米高,估計活著時至少有8噸或更重,霸王龍的頭骨有1.2-1.5米長,下顎粗壯厚實,顎關節很靠後並且此嘴可以張得很大。頭骨上的骨紋粗糙,上麵有小的開孔。肌肉附著堅固,強有力的顎肌能撕碎巨大的鴨嘴龍以及甲龍等。顎骨上有短劍般的牙齒,每個牙齒有20厘米長,它的牙齒在一生中要換好幾次,新的牙齒從舊牙的齒根裏麵長出來,新換牙齒的兩邊尖銳。因此,它的牙齒是參差不齊的。霸王龍顎骨和牙齒的結構特點,無疑是長期適應撕裂大片肉塊的結果。奇怪的是,它腳掌很結實,上麵有三個趾,趾端有爪,爪和牙都是搏鬥的武器。
甲龍
晚白堊紀,鳥龍類中的甲龍異軍突現。在激烈的生存競爭中,防禦裝備達到頂點的要算甲龍了。它的頭幾乎被外麵包裹的骨甲蓋滿。眼前孔沒有了,上顳顬孔被封閉了,側顳顬孔隻剩下一個小裂隙,背上還有大大小小的骨甲。這些骨甲也可以叫甲板,是很重的。
甲龍除了有甲板和側棘以外,還有一條長長的尾巴。尾巴的末端粗大,形成錘子一樣的東西。最早在地球上出現甲龍的時代可能是侏羅紀早期。甲龍發現在亞洲、歐洲和澳大利亞,最近在南極也有發現。
結節龍的體長約為3.7米,樣子像劍龍。背部拱起,四足行走,但後肢與前肢的長度基本上差別不多,有短而寬的腳。頭比劍龍要大一些,嘴部短而圓,外部覆蓋的骨片比較厚。
身體短而扁平,外覆的甲板都比較大,但也有一些小的甲板,而且身軀後部的甲板連成一個結實的甲胄,好像古代武士穿的胄衣。在我國發現的寧夏繪龍就屬於結節龍類。
所有甲龍的嘴的前部都已沒有牙齒,與龜鱉類一樣,有一個角質的套。嘴後部牙齒也極小,呈小佛手狀,在磨食時也不會起多大的作用。在白堊紀,甲龍占領了劍龍的生存空間,將劍龍排擠出局。
角龍
角龍是鳥龍類中最晚出現的一種,也是最後絕滅的一群。在白堊紀晚期,它們曾經“多子多孫”,繁殖成各種類型。
生活在同時代的美麗而碩大的另一種角龍是戟龍,這種動物看起來非常像獨角龍,有一個大角長在頭頂上。在大角的兩旁,眼睛的後邊,各有一個很小的角。但是,在它的頸盾上卻長著和釘子一樣大的棘,從邊緣向外伸出,越在中間越大,兩邊較小,好像我國古代兵器中的戟,所以把它叫做戟龍。這種戟狀物由頸部向背部伸出,不僅威武壯觀,而且是戰鬥的鋒利武器。
最後的角龍是最有名的三角龍和大的刺甲龍。這兩種角龍都有兩隻長在眼睛之上的眉角,但鼻子上麵的角卻很小。這兩種恐龍都有長長的骨化頸盾,刺甲龍的頸盾在角龍中是最長的,從吻的頂端到頸盾的盡頭約有2.5米長,這樣使刺甲龍僅頭部就有2.5米,將近體長的一半,這在角龍中的確是別具一格。三角龍頸盾中的孔穴已經封閉,這也是很獨特的。
恐龍的生存
恐龍生活在距今一億多年以前的中生代,它們稱霸地球的時間長達兩億年,在它之前,有無數的物種生活過,在它之後,又有無數的物種在不斷地進化著,直到今天。
三疊紀末期的環境惡化,造成大部分物種消亡,為了適應當時的環境,生物又開始進化。水龍獸就是在此時由異齒蜥進化而來的幸存者。
科學家們從地層裏發掘出來的恐龍化石得知,恐龍的祖先是槽齒類爬行動物。
發掘於南美洲的兔鱷龍看上去與恐龍非常相似,體長大約有1米,樣子有點像鱷魚,也有點像恐龍,它的後肢長,前肢短,能用後肢行走,牙齒長在齒槽裏,在解剖學上與早期的恐龍相似。考古學家對兔鱷龍化石進行分析,認為恐龍或許就是從這種動物進化而來。偶爾發現的化石似乎能說明點什麼,但還是遠遠不能說明當時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