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龍的出土
英國地質學家巴克蘭在1824年率先發表了世界上第一篇有關恐龍的科學報名,並報道了一塊在采石場采集到的恐龍化石--斑龍的下頜骨化石。巴克蘭認為這是一種新型的爬行動物。並將其命名為“斑龍”,而“斑龍”之名的拉丁文原意是“采石場的大蜥蜴”。
恐龍名片
名稱:斑龍
時期:侏羅紀中期
外形:長9-12米、重1噸
屬目:獸腳類
分布:歐洲:英國,法國
17、扭椎龍
扭椎出現在侏羅紀中晚期,又被稱為優椎龍,不過,目前人類對這種恐龍的了解僅限於在英國挖掘出的一具化石標本。也許和不變龍有些相似,在它剛被發現的時候,人們還曾一度把它誤認為是另一種大型的肉食性恐龍--斑龍,更多的結論還要經過考證得以證實。
扭椎龍的體形
扭椎龍的身體比早期具骨板的鳥臀目恐龍要長得多,幼小的扭椎龍的身長也有如一隻猩子一般,它的身體結構類似斑龍,它頭大,上下頜中長滿鋸齒狀的牙齒,前肢有三指,後肢粗壯,有利於追逐獵物,保持支撐整個身體的重量。
扭椎龍的腳骨
扭椎龍的腳是由三根趾頭構成與現代鳥類相似,它的三根蹠骨裏,中間的那根從上往下逐漸變細,這反映了在獸腳類恐龍的演化過程中,蹠骨在不斷地產生變化,到演化出暴龍時,相對應的骨骼已變為一個端,而且蹠骨也由三根變成了兩根。
扭椎龍的生活方式
扭椎龍也是一種凶殘的大型肉食性恐龍,也像當今猛獸一樣迅速輕鬆地致獵物於死地。而可能成為它獵物的有鯨龍,棱齒龍和劍龍等,因為這些恐龍都和扭椎龍一起生活在侏羅紀中期的英國,但也不排除扭椎龍會是一種食腐動物,當它被肉的味道所吸引時,即使是相鄰島嶼上的腐屍,也會吸引他“聞風”而去的。
扭椎龍的化石
19世紀50年代在牛津烏爾沃哥特挖掘出一具未成年的扭椎龍骨骼化石。而且,讓人疑惑的是,這具化石出在海洋的沉積物中。這對一種陸動物而言,是極不尋常的。古生物學家們推測扭椎龍在前可能生活在河岸邊,以擱淺的動物腐屍為食,在它死後,被河水衝到了大海中,雖然這具骨骼化石並不十分完整,但它是歐洲迄今為止保存得最完好的肉食性恐龍的遺骸。經古生物學家研究,頸部脊椎已經扭曲,它也是因此而得名的。
扭椎龍的得名
最初,恐龍的分類一直很混亂,在當時在西歐,認為隻有斑龍一種大型的肉食恐龍,當時把扭椎龍因為斑龍的一類。直到1946年,英國化石學家艾利克,沃爾克指出這種恐龍其實並不是斑龍,並給它取了一個新名字,--扭椎龍,意為“徹底彎曲的脊椎骨”。
恐龍名片
名稱:扭椎龍
時期:侏羅紀中晚期
外形:長7米、重220千克
屬目:獸腳類
分布:歐洲:英國
18、角鼻龍
角鼻龍生活在侏羅紀晚期,長角的蜥蜴它是家庭成員中最大,最原始的恐龍。角鼻是與更為進化的對手--異特龍有點類似,都是強健有力,體形較大的掠食者,屬於中型肉食恐龍,都有著一般肉食性恐龍共同的特征,例如都長有尖牙、利爪等。
角鼻龍的體形
角鼻龍的頭部短而厚實,但相對於它的身體而言,顯得很巨大,其上下頜長著兩排彎曲的尖牙,就像鋸刀一樣,因此可以說明它們也是凶殘的肉食恐龍,角鼻龍的前肢短而腱壯,掌部還長有四指,每指上是彎鉤利爪,可能用來抓取物件,它的後肢則很長並且肌肉發達,這就是表明他習慣靠後肢行走,他並沒有很多肉,行動比較輕鬆。
角鼻龍的構造
角鼻龍的頭顱是由骨質支柱和薄板所構成的,所以雖然它的頭較大,但實際上可能並不是很重,它後肢和尾巴是由堅實的骨骼組成,它的背部還豎有小骨板,骨盆結構也十分特殊,它的尾巴的骨骼硬直、笨重,末端可自由擺動。角鼻龍的這些身體構造都有利於它快速奔跑,其中長尾巴則起了幫助快速轉向和平衡頭顱重量的作用。
角鼻龍的生活方式
角鼻龍大多生活在侏羅紀晚期的今北美洲西部的蕨類大草原,以及林木茂盛的衝積平原上。他們一般會選擇成群結隊地去獵食,這樣他們會捕獲一些大型草食性恐龍,有時也會捕獲一些傷老病殘的大型恐龍。
角鼻龍的角
角鼻龍的鼻子上長有一個較小的角,似乎不能用來防衛或作戰,但也無法確定它的用途。有些古生物學家就推測:角鼻龍的角可能用於裝飾或與其他雄性角鼻龍進行頂撞,從而贏得群體的鄰導地位,另外,角鼻龍的背脊上,由後腦延伸至背部都有鋸齒狀的小突起,同樣用途未明。對於角鼻龍這種恐龍至今仍有很多謎團未解開,有待更多的研究和探索去揭開真相。
鼻龍的搏鬥
角鼻龍也是凶殘的一種恐龍,它們的戰爭場麵也是殘酷的。兩隻雄角鼻龍在相互對峙中會用頭上的角死命頂撞對方。當它遇到獵物或敵人時,還會用自已鋒利的牙齒和帶鉤的利爪擊敗對方,而它速度上的優勢也會體現得很有限。除此之外,他們的角鬥還會發出怒吼聲,這是與其他恐龍不同的地方。
恐龍名片
名稱:角鼻龍
時期:侏羅紀晚期
外形:長4.6-6米、重1噸
屬目:獸腳類
分布:北美:美國
19、美頜龍
目前人類發現最小的恐龍是美頜龍,它生活在侏羅紀晚期,1895年發現了骨骼化石,成年美頜龍也不到人的膝蓋。但它能捕獲比自己大的多的動物,他的身體如鳥類,細長,頭很狹窄,據推測,美頜龍可能是生活在地區內最大的肉食動物之一。
美頜龍在的體形
美頜龍類似現今的鳥類,雙眼視力敏銳,能夠迅速發現大型昆蟲、蜥蜴或鼠類等。它頭部尖細,頜部長的牙齒小而銳利,頸部能隨意彎曲。它的身軀結實,並且還有較長的尾巴,美頜龍的前肢短而健壯,後肢則較長。如果從上往下看的話,美頜龍就會凸現出頭部、頸部、身軀和尾巴連在一起構成的瘦長外貌。這種體形有利於在濃密的植物林中生存。
美頜龍的生活方式
美頜龍棲居在溫暖的沙漠、島嶼上,地點相當於今天的德國南部和法國一帶,因為小島上很難有充分的食物來供給更大型的食肉性動物,所以美頜龍極有可能是當地最大的掠食性動物,這種小恐龍修長的體形和長頸,以及用來平衡體重的尾部和鳥狀後肢,使它的行動非常敏捷,它會穿梭在矮樹叢間捕食蜥蜴,如巴伐利亞蜥蜴,也可能會獵食始祖鳥,根據推測美頜龍很可能吃腐肉或其他動物屍體。
美頜龍的頭部
美頜龍的頭骨長而低平,骨骼構造更是十分精致,它的頭骨大半是由細細的骨質支架構成的,支架之間縫隙,眼眶是骨上最大的開孔,兩個橢圓的小開孔則是鼻孔,鼻孔靠近尖狀口鼻部的上端,這些空洞的下方有多根骨頭交互緊鎖成修長的支柱,形成上頜。下頜也很薄,有些擔心它不小心會斷裂,上下頜內長有尖銳的牙齒,但是很稀疏,即使這樣也可以使其他小動物喪命。
美頜龍的四肢
美頜龍的前肢掌部隻長有兩個指,經研究認為他的子並不鋒利無法用來捕獲食獵物。它的髖部非常渾厚,後肢細長有力,這也是所有行動快速的恐龍的共同特征。它後肢上的股骨較短,而脛骨較長,脛骨下麵還有一個廷伸加長的腳掌。腳掌上總共長有五根趾頭,奔跑時第一根腳趾呈釘狀,第五根腳趾已經退化成小細條,所以隻能由其他三趾承擔體重。
美頜龍與鳥類
美頜龍的體形很像鳥類,在當時,也出現了鳥類的祖先--始祖鳥,這不禁令人懷疑鳥類的“始祖”就是美頜龍。究竟美頜龍是不是鳥類的祖先,現在還無法確定,但日前被證實的有羽毛的恐龍骨骼和美頜龍有些相似,經研究我們已發現有同類恐龍身上有羽毛,美頜龍有可能演化成鳥類。
恐龍名片
名稱:美頜龍
時期:侏羅紀晚期
外形:重3千克
屬目:獸腳類
分布:歐洲:德國,法國
20、異特龍
異特龍名字的意思是猛禽與鱷魚的特殊性於一身。它是生活在北美洲、非洲等地的主要肉食性恐龍。在目前所發現的該時期恐龍中,異特龍占1/10。它以蜥腳類恐龍或殘弱的大型蜥腳龍為食。
異特龍的體形
異特龍是侏羅紀晚期的大型肉食性恐龍,它有一個大腦袋,很聰明,其頸部呈S形且強壯有力,就體形而言,異特龍雖然比白惡紀末期著名的暴龍略小一號,但和暴龍相比起來,它具有更粗大,也更適合於獵殺草食性恐龍的短小而強壯的前肢,前肢長有三指,而且指上還長有利爪,後肢高大粗壯,腳掌上長有三隻帶爪的趾。它的尾巴很粗也很長,它的尾巴可以攻擊敵手。
異特龍的頭
異特龍能把頜部張大並向外擴張,這有利於它大塊的吞肉,它有70顆牙齒邊緣帶有鋸齒其鋒利無比,如果某個牙齒脫落新牙馬上過來頂崗。
異特龍的生活方式
異特龍也有凶殘的本性,它後肢強健尾巴健壯,成群獵食,在那個時期地層裏,古生物學家們發現了一些彎龍的骨骼化石,頭骨上有異特龍牙齒留下的深深痕跡,但是異特龍也不是什麼時候都能捕捉到新鮮活物的,因此,估計它也以被其他肉食類動物吃剩的動物屍體為食。
異特龍的近親
氣龍生活在侏羅紀中期,屬於中等體形的肉食性恐龍,長約3.5米,高可達2米。古生物學家根據研究推測,它的頭骨輕盈,牙齒側扁,呈匕首狀,前後緣上有小鋸齒,能撕裂生肉,強而有力的前肢上裝備有強勁的爪子,可用來抓持小型獵物或者撕裂大型動物堅韌的外皮,目前氣龍隻有一具缺失頭骨的不完整骨架,現收藏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研究所裏。
異特龍的化石
1877年在美國科羅拉州發現了異特龍的化石,古生物學家在美國猶他州一個叫作克利夫蘭·勞艾德的恐龍挖掘場又發現了60具以上的化石,這些都是異齡不等,大小不同的異特龍。科學家推測這是一次集體性的災難,另外,東非和澳大利亞等地區也先後出土了一些異特龍的化石。
恐龍名片
名稱:異特龍
時期:侏羅紀晚期到白堊紀早期
外形:長5-14米、重1-3噸
屬目:獸腳類
分布:北美非洲亞洲大洋洲
21、嗜鳥龍
嗜鳥類是一小型肉食性動物,生活在侏羅紀晚期,體重較輕,兩足行走。到目前為止,人們於1900年在美國懷俄明州發現了一具較為完整的嗜鳥龍骨架。嗜鳥龍就像小型的矮腳馬那麼大,大的個體身體可能與高個子的人身高相仿,但他的體重還比不上一隻中等身材的小狗。
嗜鳥龍的體形
嗜鳥龍也是一個精悍的掠食者,它的頸部呈S形,後肢就像鴕鳥一樣強韌有力,而也很長,所以它跑得很快,其前肢也較長,並且可以抓握東西,許多密林石縫中的小動物都會成為他的美餐。牙齒又尖又長,是咬食獵的最好用具,它的尾巴很長,大約是身體的一半以上,它具有保持身體平衡的作用。
嗜鳥龍的頭部
經推測它的視力應該極好,這一點和大型肉食性恐龍相象。它的口鼻部可能有一個骨持質突起。嗜鳥龍下頜骨比較厚,呈圓錐狀的牙齒基本集中在頜的前麵部分,後麵的牙齒小而彎曲,並且寬高,但是卻很尖銳。
嗜鳥龍的前腮
嗜鳥龍的前肢較長,而且非常健壯,前肢的指上長著一根短而具利爪的拇指和兩根帶爪的長指頭,這是它最有利的捕食工具。他掌上的第三個小指向內彎曲,能牢牢地抓住獵物。
嗜鳥龍的命名
在古生物學家為嗜鳥龍取名時認為它的速度非常快,有能力吃掉始祖鳥一類的鳥類的祖先,而且推測他們大致生活在同一時代,所以才取了這個名字。但經研究,他們不完全肯定始祖鳥與嗜鳥龍生活在同一個地區,也沒找到捕捉始祖鳥的證據。
嗜鳥龍的生活方式
嗜鳥龍的速度極快,他發現目標時他會快速躍起直奔目標,獵物被攜之後,他也會快速的咽之胃裏,他常吃一些小型哺乳動物,也可能是一些大型恐龍的屍體。
恐龍名片
名稱:嗜鳥龍
時期:侏羅紀末期
外形:長2米、重12.5千克
屬目:獸腳類
分布:北美:美國
22、鯊齒龍
鯊齒龍是生活在白堊紀的一種巨型肉食性恐龍,它廣泛分布於現在非洲北部地區。鯊齒龍是恐龍中最大的三種獸腳類恐龍之一,與暴龍、南方巨獸龍同享盛名。聽其名便可以想象他十分凶猛脾,氣爆躁,讓其他恐龍不敢接近。
鯊齒龍的外形
雖然鯊齒龍早在1931年就有了自已的正式學名,但一直到1995年古生物學家才通過在撒哈拉沙漠發現的鯊齒龍頭骨化石了解到這種恐龍的真麵目。鯊齒龍的身體比暴龍還要長,它的頭部比暴龍的稍長但暴龍的腦容量要多於鯊齒龍,他的嘴像鳥的一樣,牙齒像現在的鯊魚,是三角形,它身體強壯,是目前非洲已發現,最大的恐龍,它極可能是生活在本地區的霸主。
鯊齒龍的骨架
1995年,古生物學家保羅·塞裏諾在非洲發現了鯊齒龍的頭骨化石,全長1.63米比暴龍長10厘米,上麵總有新牙14顆,但它的大腦隻是暴龍的一半那麼大。通過對鯊齒龍頭骨的研究,古生物學家還推測,鯊齒龍的股骨約長1.45米,體長為14米左右,高約為7米。
鯊齒龍的生活方式
鯊齒龍生活在白惡紀早期,是非洲的數一數二的掠食者,捕食時,以兩隻強大的後肢站立,猛力衝撞獵物,鯊齒龍最可怕的武器是它的大嘴,它可能會利用巨大的衝力衝向獵物後,再利用它的嘴巴進行撕咬,獵物很快就會被撕爛,鯊齒龍身材龐大,個性凶猛可謂是陸地上最強悍的恐龍之一。
鯊齒龍的近親
他是肉食性恐龍中的體重冠軍。他比暴龍還要重兩噸,但它的身體構造相對較為輕巧,而且爪子也沒那麼有力,南方巨獸龍的顱骨上可能有冠,頭部深厚,前肢很短,但有健壯粗大的後肢,它的香蕉狀的腦袋相對身體而言顯得比較小巧,嘴巴裏長著一口鋒利的牙齒,每顆牙有8厘米長。南方巨獸龍習慣兩足行走,每隻前掌上都長有三根指頭,它的尾巴又細又尖,這點類似異特龍。
鯊齒龍的發現
在二戰期間,保存在慕尼黑巴伐利亞的棘龍化石被炸毀。古生物學家為了了解他們知之甚少的棘龍,開始在世界各地尋找棘龍化石。而1995年,古生物理學家保羅·塞裏諾在摩洛哥的撒哈拉沙漠找棘龍化石時,卻意外地發現了鯊齒龍的頭骨化石。這個意外而重大的發現歸功於棘龍。
恐龍名片
名稱:鯊齒龍
時期:白堊紀早期
外形:長14米、重7噸
屬目:獸腳類
分布:非洲
23、重爪龍
重爪龍的意思是“沉重的爪子”,這個名字的由來是因為重爪龍拇指上長著像鉤子一樣,它的頭細長有力,像鱷魚的頭一樣,研究化石時在它的體腔內發現了魚的鱗片,所以它可能捕獲早期的魚類。
重爪龍的體形
它的頭部扁長,細窄的上下頜中長著128顆鋸齒狀的牙齒,窄長的口鼻部有匙狀尖端,頭形與現代的鱷魚十分相像。重爪龍的前肢肌肉發達,掌部有三隻強有力的手指,特別是拇指,粗壯巨大,還長有30多厘米似鐮刀狀的鉤,它的名稱也因此命名。它的頸部挺直,肩膀有力,還長著一根細長的尾巴。
重爪龍的巨爪
1983年沃克發現另外側弧線達31厘米的巨爪他就是迄今發現最大的重爪龍的巨爪。如果再加上角質外層的話,估計應該有35厘米長。它那尖銳並且彎曲的大爪有點類似現在捕魚用的大魚鉤。可以把比較重的魚鉤出水麵。由此可看出重爪龍應是以捕魚為生,並且還是一個捕魚高手。此外,重爪龍的巨爪也可以用來抓取兩棲動物,並且輕而易舉抓到它喜歡吃的食物。
重爪龍的頭骨
從裏側看他的頭部輪廓與當今的鱷魚,十分相似,它們嘴巴的前半部分相較於頭部其他部位而言顯得又圓又寬,頜部很長但很扁平,它長有滿口尖銳的牙齒,這一點可以更進一步證明它能咬住滑溜溜的獵物,也可能以魚為食。
重爪龍的生活方式
重爪龍不同於其他肉食性恐龍,它是以魚為主食的恐龍,因為在它胃部的地方發現了超過1米的魚的殘骸,目前還沒有確實的證據來證明其他的恐龍是否也捕食魚類。重爪龍的牙齒和上,下頜與鱷類極為相似。非常有可能的是,它生活在水邊,或者潛入淺水中,用它可怕的利爪來捕食魚類,就像現在的灰熊一樣,重爪龍在抓到魚後,就用嘴叼住,然後帶到蕨樹叢中去慢慢享用。
重爪龍的巨化石
1983年,英國一個業餘收藏家威廉·沃克在英國的薩裏尼日地區發現了一個恐龍爪化石。整個大爪像一把鐮刀鋒利似劍。他的發現對古生物學家了解重爪龍是一個巨大的突破,所以古生物學家為了紀念他,便把重爪龍又稱為,沃克氏重爪龍。
恐龍名片
名稱:重爪龍
時期:白堊紀早期
外形:長9米、重2噸
屬目:獸腳類
分布:歐洲:英國
24、恐爪龍
在1964年,古生物學家在美國蒙大拿州發現了一種怪獸,他被塵封了一億多年。這種怪獸就是恐龍爪龍其含義是“恐怖的爪子”。它被認為是最不尋常的掠食者。那非常尖銳的爪子,表明它是一種凶殘的肉食性恐龍。
恐爪龍的體形
恐爪龍是一種中小型恐龍,全身附著多種利器,極具殺傷力,頭大,上下頜有力,牙齒如一把把利牙。前肢細長,掌上有三個帶著尖長爪子的指,而且這些爪子非常靈活,便於抓握,後肢的掌上長有四趾,它常以較長的第三根和第四根趾頭著地,以支撐身體的重量,而第二趾上的爪子則號稱為“恐怖之爪”,除了這些以外,恐爪龍還有一雙大眼睛和一條強壯硬挺的尾巴。
恐爪龍的巨爪
恐爪龍的“恐怖之爪”長在它後肢掌上的第二趾上,長約12厘米,就像一把鐮刀一樣,恐爪龍以此為獵食工具,它的這個利爪連接韌帶,可以調整角度,使它在進行攻擊時,能將趾頭以最大的弧度向下或向前戳向獵物,而恐爪龍在行走或奔跑過程中,則會把第二趾縮起來,這樣就可以避免爪子因不斷摩擦地麵而變鈍。
恐爪龍的近親
迅掠龍和生活在白堊紀晚期,頭部細長和恐爪龍有些相似,2001年,美國中國的科學家合作研究證明,這種恐龍和鳥類有著密切的血緣關係,它可能像鳥類一樣全身覆蓋著羽毛。用來保濕防熱,頭部和前肢還長出了顏色亮麗的長羽毛,迅掠龍也像恐爪龍一樣凶猛,從在蒙古挖掘出來的一具迅掠龍化石可以看出,它長長的前肢插入敵人的頭顱,其中一個鐮刀狀的爪子留在了原角龍的體內。
恐爪龍的生活方式
相對於異特龍等巨型肉食性恐龍而言,恐爪龍體重相對較輕。他們會以“恐怖之爪”一起捕殺並撕裂動物然後共同分享美食。
恐爪龍的本領
恐爪龍有自己的捕食技巧;它會跳躍起來攻擊獵物,用前肢抓住獵物,其中一隻腳著地,以平衡身體,另一隻腳則舉起鐮刀般的爪子踢向獵物,在獵物身上留下血口進而食之內髒,而它的尾巴在它撲向獵物時,會通過左右搖擺來平衡身體的劇烈活動。
恐龍名片
名稱:恐爪龍
時期:白堊紀早期
外形:長3米、重60千克
屬目:獸腳類
分布:北美:美國
25、尾羽龍
在我國遼寧西部地區,古生物學家們發現很多長著羽毛的恐龍的化石,尾羽龍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種。它是第一種真正意義上的與現代鳥類相似的帶羽毛的恐龍。尾羽龍化石的發現為古生物家研究鳥類起源和恐龍與鳥類的關係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信息。
尾羽龍的體形
尾羽龍具備了鳥類的某些特殊外形,像一隻火雞。屬於肉食性恐龍。尾羽龍的頭部及喙部都很短,前肢比一般的獸腳類恐龍短。尾羽龍的尾巴也不長,它的尾椎在所有恐龍中是最短的,更奇怪的是,它的體表覆蓋著羽毛,所以古生物學家認為它屬於鳥類。不過它的前肢掌上長有三指,且指端都有短爪,它的骨骼以及牙齒也都具有恐龍的典型特征,這些都證明尾羽龍是獸腳類恐龍。
尾羽龍的羽毛
尾羽龍的羽毛可以分為長羽毛和短絨羽兩種,長羽毛分布在它的前肢、掌部和尾部,而短絨羽則覆蓋著它的軀幹,這些漂亮的羽毛隻能用來保暖或吸引配偶,卻不能用來幫助飛行。同時這也向我們表明,羽毛不能再作為鑒定鳥類的標準,因為羽毛出現在鳥類出現之前,長羽毛的動物未必是鳥類,以後如果我們發現長羽毛的動物化石,必須仔細觀察並根椐它的骨骼形態進行判斷。
中華鳥龍
身長滿絨狀細毛,可能是鳥類起源和演化的祖先之一,但它還不是鳥類,而是屬於獸腳類的恐龍。中華鳥龍頭顱很大,體形大小與雞相近,前肢短小,後肢長而粗壯,其嘴裏長有銳利的牙齒,這說明它是一隻活躍而凶殘的掠食者。而且它那條由多達58節尾椎骨所組成的特長尾巴,是它屬於恐龍的一個重要依據。
小盜龍
小盜龍是目前發現的第六種長著羽毛的恐龍,在它之前發現的依次有中華鳥龍、原始祖鳥、尾羽龍、北票龍和千禧中國鳥龍。它體長不足40厘米。根據它後肢的特征得知,它可能棲息在樹上,而且可以在林間自在滑翔。小盜龍具體分為兩種:趙氏小盜龍和顧氏小盜龍。其中趙氏小盜竊案龍的發現大力地支持了鳥類飛行的,樹棲起源假說,也顯示鳥類起源於恐龍。
尾羽龍的進化地位
有的古生物學家認為,尾羽龍是某種鳥類喪失飛行能力之後進化而來的,所以它的羽毛也是進化的,而不屬於原始羽毛類型。而有的古生物學家則認為,尾羽龍的喙部、尾骨和髖骨部位等特征暗示它與竊蛋龍有著親緣關係,他是非鳥類的一種恐龍,它的羽毛與鳥類的羽毛起源沒有直接的聯係,但是他與鳥類的關係是十分密切的。
恐龍名片
名稱:尾羽龍
時期:白堊紀早期
外形:長70厘米
屬目:獸腳類
分布:亞洲:中國
26、鐮刀龍
鐮刀龍長相奇特素有“四不像”之稱,它與我們所了解的一般獸腳類恐龍不太相同。古生物學家認為,鐮刀龍是肉食性恐龍中一種特化的類群,可能以植物為食,鐮刀龍類所具有的一係列異化特征可能都是趨同演化的結果。
鐮刀龍的體形
目前出土的鐮刀龍骨骼並不完整,古生物學家們隻能依據與它有親緣關係的其他恐龍對其進行比較和推測。他們認為鐮刀龍是一種大型兩足行走恐龍而且行動緩慢,它的頭部比較小,雙頜較為狹長,口中無齒,頸部又長又直,臀部相對寬厚。前肢很長,指上有鋒利的爪子,後肢粗壯,寬大的肢趾上也長著爪子。尾巴較短且僵直,這是因為在它的尾骨上長著被稱為骨棒的支撐物。鐮刀龍的身上可能還覆蓋著原始羽毛。
鐮刀龍的前肢
古生物學家在蒙古發現了一個巨大的鐮刀龍前肢化石,以及一些爪子化石。這隻鐮刀龍的前肢大約長2.5米,在它的掌部有三根延伸加長的指爪,其中最長的指爪就有75厘米長,相當於一個成年人手臂的長度,形狀像長柄鐮刀,另兩根爪則稍短一些。這三根指爪,兩側有些扁平,由下由上彎曲,成狹長的指尖。由於指尖特長,所以鐮刀龍靠指關節支撐。
鐮刀龍的生活方式
鐮刀龍是兩足行走的恐龍,在行走時,它用兩條較長的後肢緩步前進,而在找尋食物時,它可能會以臀部著地,坐在地上。鐮刀龍的臀部比經典型的獸腳類恐龍要寬,並且它的尾部能幫它支撐起身體的重量,坐在地上後,它可以伸長脖子去啃咬樹木,或者直接用前肢把樹枝拉到嘴邊進行食用。而當它遇到肉食性恐龍的時候,隻能用爪子威嚇對方,卻不能撕裂獵物。
鐮刀龍的頸部
1999年8月,中國古生物學家張曉虹、譚琳等人在內蒙古自治區二連盆地境內發現了一具小型鐮刀龍骨架化石,這隻恐龍至少有14個頸椎,頸長約它是鐮刀龍類的恐龍中脖子最長的,約有0.7米。它大約生活在距今8000多萬年前,體長2米,高不超過1米,他腦袋狹長,尾巴尖細瘦長,爪子帶有利鉤。
鐮刀龍的近親
北票龍是1996年在中國遼寧省西部的北票市發現的,因而得名。它的生存年代要比鐮刀龍久遠得多,自然也就比較原始。這項發現改變了傳統的恐龍形象,表明可能有很多恐龍並不是身披鱗片,而是滿身長著一種形態較為原始的羽毛,相應地,這些恐龍在生理上也不同於典型的冷血爬行動物,它們可能具有很高的新陳代謝率。
恐龍名片
名稱:鐮刀龍
時期:白惡紀晚期
外形:長12米
屬目:獸腳類
分布:亞洲:中國,蒙古,哈薩克斯坦
27、棘龍
棘龍也是生活於非洲的一種巨型肉食性恐龍。它的體形與暴龍不相上下。由於目前發現的棘龍化石極少,所以我們從棘龍化石中可以得到的數據仍非常有限,所以很難去了解它,這種恐龍很少身於大屏幕上和文學作品中,難以為大眾所了解。
棘龍的體形
棘龍也和暴龍一樣是非常奇特的恐龍,他不及暴龍名氣。從體形及滿口的利牙足以看出它應該屬於凶殘的肉食動物,全長15米,臀部高約2.7米,長著一個碩大的腦袋,它的背部有很多骨質突起,其上有表皮覆蓋,看起來就像小船上揚著的帆,棘龍的前肢比後肢要短小很多,他應該屬於兩足行走動物。
棘龍的背帆
棘龍背部上長有帆狀背板,這張背帆由一組長長的脊柱支撐,每根脊柱都是從脊骨上直挺挺地長出來的,這使得這張帆完全不能收攏或折疊。對這張背帆的用途,說法不一:有人認為背帆主要起散熱的作用;有人則認為背帆就像駱駝的駝峰,用來儲存脂肪和水分,在幹旱的日子裏維持生存;也有人認為背帆可能顏色比較鮮豔,是棘龍的求偶工具,就像今天的孔雀的尾巴。看來要想得出答案還有待考證。
棘龍的近親
1996年,古生物學家在巴西北部發現了激龍化石,這是目前為止保存最完整的頭骨化石,經研究發現他是和棘龍血緩關係很近的恐龍。它的頭骨由後往前顯著變窄,尤其是鼻骨部特別伸長。其頜部的牙齒相當直,隻有一個略為彎曲,所有牙齒都帶有薄而有溝的牙釉質,有著明顯的平滑的啃切緣,這一牙齒構造與棘龍的牙齒構造非常接近。
棘龍的背帆
在研究棘龍的背帆時,說法不一最為人們所接受的棘龍背帆是用來散熱的,棘龍可能在早晨太陽升起時,讓背帆麵向太陽方向吸收熱量,使血液暖和起來,保持可以用來活動的能量,這對它的生存是有利的,因為如果當時的動物基本都是冷血動物的話,那麼棘龍的獵物還處在冰冷遲緩的狀態時,棘龍就已經準備出擊了,它極容易捕捉到獵物,而等到白天很熱的時候,它可能躲在樹陰下或者直接麵向太陽,通過減小背帆的受熱麵積來調節體溫,此外,背帆裏麵的血管可能會散發出它身體內多餘的熱量。
恐龍名片
名稱:棘龍
時期:白惡紀中期
外形:長15米、重4噸
屬目:獸腳類
分布:非洲:埃及,摩洛哥,突尼斯
28、食肉牛龍
食肉牛龍屬於肉食性恐龍他的頭較厚而且短,與現在的牛有些相似尤其是他眼睛上方長有翼狀的尖角眼睛小且麵朝前言,具有羽翼狀的脊椎骨,前肢短小,背部兩側向突起的鱗片。
食肉牛龍的體形
食肉牛龍的頭部較短且厚實,上下頜長滿了像剔肉刀一樣的鋒利牙齒,深厚口鼻部的說明它可能具有典型的鼻部器官和敏銳的嗅覺,食肉牛龍的眼睛上方還長有一對短角。它的身長大約相當於兩輛小轎車相接的長度,和身長比起來,他的前肢就顯得短小,但它卻有兩條長而強壯的後肢,它長長的脊柱上有翼狀凸起。食肉牛龍還有一條長而轎健的尾巴,這有助於幫助它保持平衡。
食肉牛龍的尖角與前肢
食肉牛龍最明顯的特征就是它頭上的一對尖角,這對尖角和在它眼睛的上方,形狀像翼。這種尖角不大,也不硬,不可能是用來攻擊對手的,對於他的用途還有等考證。所以,古生物學家們猜想,這對角也許是隨著發育成熟而長的,標誌著食肉牛龍已經成年,具有了生育能力,此外,食肉牛龍的前肢很小,掌上有四指,起擔不太大的作用。
食肉牛龍的生活環境
食肉牛龍可能會獵殺鳥腳類恐龍作為食物,它那兩條長而強壯的後肢使它比其他一些大型肉食性恐龍要靈敏得多,他可以迅速捕獲獵物。而它的尾巴伸向前方,捕獲掙紮的獵物時,能起到平衡作用,如果沒有尾巴的話,食肉牛龍是無法進行高速運動的。除此之外,食肉牛龍手臂短小,有時可能會以一些腐屍為食。
食肉牛龍的皮膚
目前,古生物學家們已經找到了食肉牛龍的皮肢印痕化石,這些印痕都保存得較好,通過研究化石我們發現食肉牛龍的身上覆蓋著重疊鱗片,這些鱗片成圓盤狀,形狀十分相似,比這些鱗片大得多的半圓錐形的鱗片則排列在背部的兩側。
食肉牛龍的近親
阿貝力龍最早是在阿根廷發現的,因生活在的堊紀晚期,也是一種肉食性恐龍。它的外形與肉食肉牛龍不同,它沒有尖角,頸部不及食肉牛龍的長,長有鉤鼻。但其骨骼的細部特征卻證明阿貝力龍和食肉牛龍有著血緣關係,而奧卡龍則是根據1999年在阿根廷發現的一具幾乎完整的化石命名的,這一食肉牛龍的近親的最獨特之處是其頭部有非角狀的腫塊。
恐龍名片
名稱:食肉牛龍
時期:白惡紀晚期
外形:長7米、重1噸
屬目:獸腳類
分布:南美州
29、慢龍
慢龍是兩足行走恐龍,目前被歸入獸腳類,但它同時又具有原蜥腳類和鳥臀目的的特征,有一部分古生物學家傾向於將它獨立列為一個目。現今發現的慢龍大部生活在白堊紀晚期的蒙古地區,隻有我國廣州南雄發現的南雄龍是個例外。
慢龍的骨盆
一直以來,古生物學家都認為慢龍是一種獸腳類恐龍,但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以及對慢龍盆骨的研究。讓他們對慢龍的分類產生了疑問,慢龍骨盆上的髂骨即腸骨很低平,前方的骨突發育良好並向外伸出,恥骨呈直線型,外緣很厚並斜向後方與坐骨挨在一起,這些特征和鳥臂目恐龍相同,而大部分蜥臂目恐龍的恥骨都是斜向前方或向下的。
慢龍的體形
慢龍的頭與身體相比起來顯得頗小,而且顯得非常狹窄,它的臉頰比較寬大,其兩頰還有多肉的頰囊。慢龍的前肢很短,但比較發達,掌上有三指,指端是彎端是彎鉤狀的大爪;後肢粗壯,腳板寬厚,足部可能長有蹼,掌部有四根帶爪的趾頭。
慢龍的生活方式
慢龍四肢的骨骼表明,他行動緩慢不能快跑,隻能慢跑或快步行走。因為慢龍的股骨比脛骨要長,而且腳掌部又短又寬,所以它根本無法像大部分獸腳類恐龍那樣追逐並捕捉活獵物。它的嘴巴前方沒有牙齒,這與某些草食性動物的特征相同,但是它的頰齒卻又相當的鋒利,能夠切割食物。這點與其他肉食性恐龍是一樣的。目前為止,還未確定慢龍以什麼為食。
慢龍的代表
南雄龍是在蒙古以外地區發現的唯一慢龍類代表,其化石是在我國廣州的南雄盆地出土的。當時發現的南雄龍化石包括了11節頸椎,10節脊椎,5塊骶骨以及第一節尾椎,而且同時還發現了一個骨盆化石,古生物學家把他歸入慢龍類就是研究他的骨盆化石的結果,通過對其化石的分析研究可以得知,南雄龍的頸部相對較短,而且頸部脊椎骨的構造比較奇特,背部的神經棘低平而又寬闊。
慢龍的飲食
關於慢龍的飲食,古生物學家們眾說紛紜。有的認為,慢龍以蟻為食,它有力前肢和長長的爪子可以輕易地挖開蟻巢取食。有的認為,慢龍在水中捕食,因為人們曾在慢龍化石附近發現了一串具蹼的四趾腳印,這可能是生活在水域附近的慢龍留下的,還有的認為慢龍吃植物,而且它恥骨向後,使它的腹部有更大的空間來容經納消化植物所需的很長的腸子。它到底以何物為食還需進一步的考證。
恐龍名片
名稱:慢龍
時期:白堊紀晚期
外形:長6米
屬目:獸腳類
分布:亞洲:中國,蒙古
30、擬鳥龍
擬鳥龍外形酷似一隻鳥,而且體輕腿長,善於奔跑。盡管它早在1891年就被發現並被命名,但直至今天,還沒有一個確切的結論來說明擬鳥龍到底有沒有羽毛,他到底是靠什麼食物來生活的等等。
擬鳥龍的外形
擬鳥龍是長相類似鳥類,兩足行走的獸鳥類恐龍,它的頭短而厚,頸部較長,並且比較靈活,前肢非常短,有的古生物學家猜測,在擬鳥龍的前肢上可能還覆蓋著羽毛,而不是像其他恐龍一樣長有爪子,但目前還沒有找到能證明擬鳥龍的身體或前肢上長有羽毛的直接證據。擬鳥龍的後肢較長,可能比較善於奔跑,它還長著一條含有骨質核心的長尾巴,這些特征和鳥類有很大的不同。
擬鳥龍的頭部
擬鳥龍的頭部形狀很像現代鳥類的頭部。其頭上有一雙大眼睛,它的鼻部長在較後方,擬鳥龍的口中可能沒有牙齒,所以它主要依靠喙部啄取食物。擬鳥龍的喙部上的方邊緣有突起的脊,這使它在啄食時能夠緊咬住食物。據科學家推測,擬鳥龍頭部的後方可能會有長長的羽毛保暖。
擬鳥龍的生活形態
目前,針對擬鳥類龍依靠什麼生活主要有三種說法,第一種觀點認為,擬鳥龍是草食性恐龍,它隻能用它的喙部去啄食一些植物的果實,並以此為生;第二種觀點則認為,擬鳥龍是肉食性恐龍,它能夠快速追逐小動物,等抓到獵物之後,它就會用喙去叼取動物身上的肉進行吞食;第三種觀點則認為,擬鳥類能夠利用羽進行短距離的飛翔去捕捉飛蟲。看來還需要大量的證據來說明擬鳥龍是怎樣生活的。
擬鳥龍和似鳥在的區別
古生物學家在翻譯擬鳥龍(Avimimus)和擬鳥龍(Ornithomimus)這兩種恐龍拉丁學名時,把兩者的英文都譯成“bird mimic”,即“鳥的模仿者”,其實它們是兩種不同的恐龍。兩種恐龍並未生活在同一地區,擬鳥龍生活在亞洲擬鳥龍生活在北美洲、歐洲,還有似鳥龍比擬鳥龍長三、四倍。
恐龍名片
名稱:擬鳥龍
時期:白堊紀晚期
外形:長1.5、重15千克
屬目:獸腳類
分布:亞洲:中國,蒙古
31、似雞龍
似雞龍是已知的最大型的似鳥龍類恐龍,他身材高大,相當成人的3倍。但它的身體輕盈,後肢很長,跨步很大,是一種奔跑迅速的恐龍,能逃脫大型肉食性恐龍的追捕。似雞龍棲居在沙漠的幹旱地區,是一種雜食性恐龍。
似雞龍的體形
似雞龍有著一個小腦袋,喙部狹長,嘴中沒有牙齒,頸部細長而又靈活,他的許多特征與鳥相似但他沒有羽毛也沒有翅膀,他的前肢比後肢短。兩掌上各長有三個鋒利的爪子,但這些爪子對於它抓取東西並沒有起到很好的幫助作用,它的尾巴僵硬挺直,而且越往末端尾巴越尖,這有助於它在奔跑時保持平衡。
似雞的頭部
似雞龍頭部的最大特征就是一雙大大的眼睛。生在頭部的兩側,位置高高在上,這樣的構造雖然不利於於似雞龍準確判斷獵物物或者天敵的距離,但他的頸部十分靈活也可以迅速環顧周圍的情況。除了這個特征以外,擬雞龍還擁有像鳥嘴一樣的喙部,並且喙部外還有一層角質狀的鞘覆蓋著,它的口鼻部比較狹長,它的口中沒有牙齒。
似雞龍的後肢
擬雞龍的後肢比似鴕龍的要短,但也還算是強健有力的,似雞龍的後肢骨骼包括了股骨、脛骨、蹠骨和趾骨,腳掌的三個趾上都長著利爪,它的踝關節位置相當高,脛骨的長度相當於股骨的4/5。他腿部骨肉發達有利於迅速奔跑,當周圍有危險期來臨時,沒有任何自衛武器的似雞龍隻依靠健壯的後肢就經常能逃脫掠食者的追逐。
似鳥龍的群體
古生物學家把獸腳類恐龍中形態像鳥的恐龍歸屬為似鳥龍類群,這個類群出現在白堊紀的末期,主要分布在北美的西部、歐洲、亞洲的蒙古和中國內蒙古等地。它包括了古似鳥龍和後來進化派生出來的似雞龍,似鴕龍,似鵜鶘龍和似鳥龍等。似鳥龍類群可能在開闊的荒野中到處遊蕩並啄食植物。有時也可能咬食小型動物。
似雞龍的生活方式
長期以來大家認為似雞龍是草食性恐龍,但經科學家考證那既可能以植物為食,也可能以小昆蟲等肉食動物為食,所以他屬於雜食性恐龍。似雞龍的身體特征決定了它無法去攻擊其他恐龍,它的活動的時候,會高抬著頭,偵察四周的狀況,以防其他肉食性恐龍的襲擊。
恐龍名片
名稱:似雞龍
時期:白堊紀末期
外形:長6米、重400-500千克
屬目:獸腳類
分布:亞洲:中國,蒙古
32、似鴕龍
似鴕龍生活在白堊紀末期的今北美地區,它牙齒退化,身體纖細,是一種小型恐龍。他因外形而得名,也像鴕鳥一樣善於奔跑,推測他是全速短跑的高手每小時可達70千米。
似鴕龍的外形
似鴕龍的外形像現在的鴕鳥,頭較小,牙齒已退化,代之以角質的喙,頸部細並且運動靈活,它的身體結構輕巧,有一對長而苗條的後肢,小腿骨長於大腿骨,三個腳趾著地,而腳趾平直,狹窄的爪子能夠防止它在奔跑時打滑摔倒,這使似鴕龍行動敏捷,擅長奔跑,似鴕龍長有一條僵硬而長長的尾巴不是很靈活,這是他和鴕鳥的不同之處。
似鴕龍的奔跑
目前,古生物學家爭論似鴕龍,能否達到現今鴕鳥的飛行速度,每小時80千米,美國古生物學家羅舍爾在對似鴕龍的四肢骨骼進行研究之後,認為似鴕龍的受驚的情況下可以跑得非常快,可能夠達到鴕鳥的那個速度,就算似鴕龍速度減半的話,它還是能夠稱得上恐龍王國中的快跑能手,在遇到危險時可以輕鬆脫險。
似鴕龍的近親
似鵜鶘龍是分布在歐洲地區的早期似鳥龍類,其口中細小的牙齒超過了200顆,鵜鶘是一種水鳥,嘴下有一個皮質的囊用來存食,似鵜鶘龍就有類似鵜鶘這樣的皮質喉囊,因而得名,他的化石是在湖泊旁邊發現的,他可能在湖泊的淺水區捕魚。
似鴕龍的覓食方式
似鴕龍吃很多不同的食物,如樹葉、水果、蟲和其他小動物,他依靠角質的喙和具有三個指爪的前肢取植物的種子和果實,並不時捕食一些小動物,也許它在吃植物果實的時候,還能夠運用嘴喙去剝食嘴中的食物,就像鸚鵡剝堅果的硬殼一樣。
似鴕龍的生活方式
似鴕龍也像似鴕龍一樣長有一雙大眼睛,有相當高的警覺性,一旦發現目標它強健的後肢使勁向對手踹上一腳,趕跑敵人,如果攻擊它的是大型的肉食性恐龍的話,那麼似鴕龍隻能甩開雙腿,以最快的速度甩掉敵人。
恐龍名片
名稱:似鴕龍
時期:白堊紀末期
外形:長4米、重150千克
屬目:獸腳類
分布:北美:加拿大
33、竊蛋龍
竊蛋龍的大小如鴕鳥,頭的形狀就像鳥的頭,爪子很尖,尾巴很長。古生物學家推測他活動能力強,行動敏捷,堅韌的尾巴保持身體平衡,但它並不是偷吃恐龍蛋的小偷。
竊蛋龍的體形
竊蛋龍體形較小,他的頭部很短,而且頭上有一個高聳的骨質頭冠,它的口中沒有牙齒,但是其喙部是兩個尖銳的骨質尖角,這對尖角就像一對叉子一樣具備了牙齒的功能,其作用和現在鸚鵡的喙差不多。竊蛋龍的前肢很強壯,每個掌部上還長著三個手指,上麵都有尖銳彎曲的爪子,第一個指比其他兩個指短許多。它還擁有長長的後肢和尾巴。
的家族竊蛋龍
在白堊紀末期的蒙古地區生活著兩種竊蛋龍,一種是愛角龍竊蛋龍,另一種是蒙古竊蛋龍。愛角龍竊蛋龍生活在蒙古的半沙漠化地區,由於氣候幹燥炎熱的原因,他可能會偷吃蛋來補充營養和水份,而蒙古竊蛋龍生活的區域則相對濕潤,它可能會在湖邊找尋蛤蜊等貝類作為美食。除了生活環境不同以外,兩種竊蛋龍在頭冠上也有區別,蒙古竊蛋龍的頭冠要比愛角龍竊蛋龍更大更明顯一些。
竊蛋龍的生活方式
竊蛋龍生活在蒙古地區,他除了食用果實以外還吃其他的食物,因為他喙部堅硬的角質尖角可能會啄開恐龍蛋吸食蛋液,所以他也可能是雜食性恐龍。如果它一旦被體格強壯但速度較慢的恐龍發現了的話,那麼它唯一能選擇的方法就是飛速逃離。此外,竊蛋龍喜歡群體生活在一起,而且自已進行孵化撫育活動。
竊蛋的命名
1923年,人們第一次發現竊蛋龍的化石時,同時發現了一窩恐龍蛋和一隻原角龍的化石,美國紐約自然博物館的館長奧斯本認為它是在偷吃原角龍的蛋,所以把它命名為竊蛋龍。雖然這是一個帶有貶義的名字,但根據國際動物命名法規,是不能輕易更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