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蜥臀目恐龍(3 / 3)

竊蛋龍的繁殖

成年的竊蛋龍的卵產在用泥土築成的圓錐形的巢穴中,巢穴的直徑一般為兩米,每個巢穴相距7-9米遠,有時它們用植物的葉子覆蓋在巢穴上,讓植物在腐爛過程中產生孵化所需的熱量,進行自然孵化。1923年發現一隻前肢向前伸展,後肢緊縮其後的竊蛋龍,他和現在的雞或鴿子姿勢相同,也證明了某些恐龍可能存在孵化撫育活動,呈現出護衛窩巢的姿勢,和現代的雞或鴿子等鳥類孵蛋姿勢完全一樣。它是證明至少某些恐龍種類存在著孵化撫育活動的第一例證據。

恐龍名片

名稱:竊蛋龍

時期:白堊紀末期

外形:長2米、重33千克

屬目:獸腳類

分布:亞洲:中國,蒙古

34、傷齒龍

傷齒龍最初是因為它尖銳的牙齒而得名。起初人們認為他是蜥蜴,還認為他是一種呆笨醜陋的恐龍,後來經研究化石發現他的感覺器官發達,他的大腦是恐龍中比較大的,因此認為他是很聰明。

傷齒龍的體形

傷齒龍是一種頭部很大的恐龍,體長大約相當於現在一個個子的比較高的成年人,它的體形修長,外形像一隻大鳥,前肢的掌部有三指,指端是彎曲的利爪,而它的腕骨呈半月形,可以做出抓握動作。傷齒龍後肢細長有力,跑的相當快,而與似鴕龍相提並論,奔跑時,第二個趾爪抬高地麵,他尾部的人字架非常堅硬。

傷齒龍的頭骨

傷齒龍的頭部非常大,所以有的古生物學家甚至認為,它可能比現在的任何爬行動物都要聰明。據推測,傷齒龍的IQ高達5.3,而鴕鳥的也不過是0.7。傷齒龍的那雙大眼睛可以幫助它捕捉獵物或迅速逃離“危險區”,它的眼睛在黯淡的光線下也能看清獵物,他也有可能黃昏時出去獵食。

傷齒龍的生活方式

傷齒龍可能會是中小型的動物,可能會選擇一些小型的動物為食物如蜥蜴蛇等。而它最佳的獵食時間則可能是黃昏。此外古生物學家通過對恐龍巢穴遺跡的研究,了解了傷齒龍的產卵方式。多數傷齒龍會把卵產在剛幹涸的湖底或沼澤地的濕潤泥土裏,靠輸卵管向下蠕動的力量把蛋深深地插入泥土中,還有的傷齒龍則是選擇水邊的沙土作為產卵地點。把蛋產入鬆軟的沙土中,之後再用沙土小心地把這些蛋埋起來。

傷齒龍的近親

拜倫龍是白堊紀末期生活在今天蒙古國地區一種獸腳類恐龍,它的體長約為1.5米,屬於肉食性恐龍,拜倫龍與傷齒龍都是很聰明的恐龍。拜倫龍被發現的時間比較晚,一直到2000年才被古生物學家諾雷爾和克拉所發現。諾雷爾和克拉克為了感謝蒙古大學的拜倫教授對美國自然博物館做出的巨大貢獻特意將這種恐龍命名為拜倫龍。

傷齒龍的捕獵

作為很聰明的一種恐龍,古生物學家猜測傷齒龍可能過著一種有等級的群居生活,那麼,他們的捕食活動可能也具有計劃和協調性。當發現大型的食素恐龍獵物,他們往往會采取全體作戰,分工明確,有的吸引注意,有的攻擊其弱點。所以他們往往可以獵取比他們大得多的獵物。

恐龍名片

名稱:傷齒龍

時期:白堊紀末期

外形:長2米、重50千克

屬目:獸腳類

分布:北美:加拿大,美國

35、暴龍

暴龍是活躍在白堊紀時期的今北美地區的肉食性恐龍的代表,也是最後才滅絕的恐龍類群。成年暴龍的體重與非洲大象相當,身高差不多有現在兩層樓高,暴龍的身體結構極為怪異,它的整個身體就像為攻擊而設計的,就連細得與身體很不成比例的前肢或許也是它的武器。

暴龍的體形

暴龍體形怪異,身軀龐大,前肢和人的手臂差不多顯得非常短小,經研究發現暴龍可能用嘴捕獵,很少用前肢,所以前肢退化,變得又短又小,慢慢地隻能靠後肢站立和行走。此外,暴龍的頭部長而窄,兩頰肌肉發達。大嘴裏大約有60顆利齒,它的頸部短粗,身軀結實,後肢強健粗壯,尾巴可以向後挺直以平衡身體。

暴龍的頭骨

從暴龍的頭骨形態來看,其上頜寬下頜窄,咬合的時候上下頜牙施加的力不完全相等,有利於咬斷骨骼。他的頭也是所有恐龍中最大的,也是最有力的,其大口內那兩排向內彎曲的利劍般的牙齒,更是讓獵物毛骨悚然。一旦被咬住,即使是有著堅韌骨質甲胄的大型恐龍也會承受不住。抓到獵物後,這種可怕的肉食性動物會用長著軍刀般利齒的巨頜,狠狠地一口咬死獵物,接著扭轉強壯的頸部,將肉塊撕扯下來。

暴龍的家族

生活於侏羅紀中期約1.65億年前的匿名髂鱷龍可能是已知最早的暴龍類成員。匿名髂鱷龍發掘於英國,其化石資料隻有一對髂骨,因其形狀與鱷類髂骨類似而得名,在暴龍這個大家族中,霸王龍可是成員中的佼佼者,但是體形最大的暴龍,連走路都能發出沉悶的響聲,足以表明他是重量級的恐龍。頭部往前伸,似乎隨時準備向獵物,背部和尾部則呈水平狀態,特暴龍是在亞洲發現的最大的肉食恐龍,它與霸王龍十分相近,但身體要略瘦一些。特暴龍是十分強悍的肉食動物,與它同時代同地區的恐龍都要懼它三分,像其他的暴龍科恐龍一樣,特暴龍的嗅覺十分靈敏,有助於它發現獵物或已死去的恐龍。

暴龍的生活方式

長期以來,古生物學家們一直對暴龍是掠食者還是腐食者存在爭議。一個美國研究小組公布了他們對暴龍的研究,成果他們認為暴龍跑得速度不是很慢,大約每小時18-40千米,所以暴龍應是以其他動物的死屍為食物。而持暴龍是掠食者觀點的研究者認為暴龍的聽覺非常靈敏而且特殊,它的雙頜、牙齒甚至前肢都能作為進攻武器,所以暴龍應是積極的掠食者。

暴龍的求偶手法

雌暴龍在築巢孵蛋以前,需要吃飽,以最佳的狀態產卵,所以雄暴龍在求偶之前,捕捉充分的獵物,並把這些獵物給雌暴龍,獲得雌暴龍的歡心。雄暴龍也可以以此來吸引雌暴龍。還有更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雌暴龍的體形比雄暴龍大,所以雄暴龍避免被雌暴龍當作食物吃飽掉而不得不使雌暴龍維持在吃飽的狀態。

恐龍名片

名稱:暴龍

時期:白堊紀末期

外形:長12米、6-7噸

屬目:獸腳類

分布:北美:美國,加拿大

36、安琪龍

三疊紀晚期出現的原蜥腳類恐龍,是地球上首批小型植食性恐龍中的一類。最初原蜥腳類恐龍都是些小型的爬行動物,但是到了後來它們的近親--蜥腳類恐龍,如雷龍和梁龍,成了身軀龐大的巨型恐龍。安琪龍屬於那些體形最小的原蜥腳類恐龍中的一員。它隻有小獵狗那麼高,但它的身體要比小獵狗長得多。事實上,安琪龍的化石是在北美洲找到首批恐龍化石。安琪龍的身體結構輕巧,動作敏捷,能夠迅速離逃脫那些肉食恐龍的獵殺,免遭劫難。

安琪龍的頭和手

安琪龍的頭非常小,脖子長,牙齒也很細小,形狀像鉛筆。它很可能取食灌木葉子及小樹的葉子。安琪龍的每隻腳上長有5個腳趾,而前肢寬大的拇指上則武裝著大大的尖爪,它就是利用這大大的尖爪來捕食並填保肚子的。

安琪龍的頭骨

安琪龍腦殼上的眼窩非常大。它的牙齒呈粗糙的鋸牙狀,排列緊密,可用來咀嚼粗糙的硬質植物。

安琪龍的體態

相對於安琪龍的小頭來說,它桶狀的身體顯得相當龐大。大多數植食性恐龍也是這樣。與肉食性動物相比,植食性動物往往需要呈個更大的胃來消化那些粗糙的硬質植物。

安琪龍的尾巴

安琪龍尾巴粗壯。在它用後腿奔跑時,尾巴會起到平衡身體的作用。安琪龍尾巴上的肌肉十分有力--從那高高的脊椎位置以及那些肋骨樣深長的骨骼便可看出這一點。也許安琪龍可以通過甩動自已有力的尾巴來嚇唬那些捕食者。

安琪龍的行走

安琪龍後腿有力,前肢也很強壯,在行走時可以四肢並用。在突然啟動奔跑時,安琪龍隻需用它那雙有力的後腿。

恐龍名片

名稱:安琪龍

時期:三疊紀晚期

外形:長2.5米、重40千克

屬目:原蜥龍類

分布:北美:美國

37、鋸齒龍

鋸齒龍是最大的早期爬行動物,最長可達3米。它具有沉重的身體和由嵌在皮膚裏的骨板保護的背。它以植物為食,鋸齒邊的小牙用來咀嚼堅韌的樹葉。

恐龍名片

名稱:鋸齒龍

時期:二疊紀中期

外形:長2.5米

屬目:鋸齒龍目

分布:非洲歐洲

38、巨齒龍

這種恐龍於1842年在英國首次被命名的。巨齒龍是典型的肉食動物,它有一個大大的頭,強有力的嘴和彎彎的鋸子般鋒利的牙齒。加上強壯的有爪的指和趾,它的裝備十分精良完善,適於襲擊大型素食恐龍。

恐龍名片

名稱:巨齒龍

時期:侏羅紀

外形:9米

屬目:蜥臀目

分布:歐洲非洲:摩洛哥

39、基龍

基龍背上有長長的脊刺,這些脊刺可能由血管豐富的皮膚包裹著。這種帆一樣的脊刺可能有助於控製它的體溫。它們可以轉向太陽以溫暖流經“帆”上的血液,背離太陽靠風來冷卻血液。還可以用它們保護自己的生命安全。

恐龍名片

名稱:基龍

時期:二疊紀早期

外形:3米

屬目:基龍科

分布:歐洲

40、大鼻龍

大鼻龍是大鼻龍形亞目的典型代表。它是生活在二疊紀的一類小型爬行動物,身長隻有40厘米左右,像林蜥一樣。它的頭骨後部是截平的,上下頜很長,長有鋒利的牙齒,捕食一些小型的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甚至吃大一點的昆蟲。

恐龍名片

名稱:大鼻龍

時期:二疊紀

外形:身長40厘米左右

屬目:大鼻龍形亞目

分布:不詳

41、脊鼻龍

脊鼻龍生活於距今約1.5億年的晚侏羅紀,它的化石最早發現於美國科羅拉多州和猶他州。

脊鼻龍身長約5-6米,體量估計1噸,它頭大,頸短粗。兩足行走,前肢相當短,有4指,拇指缺失,中指尖有爪,後肢長而粗壯,有4趾,用於著地行走。它骨盤上的幾塊骨骼關節很緊,但不像鳥類的愈合骨盤。趾骨細長,末端呈足狀。尾巴長,其後部分大概可以搖來搖去。

脊鼻龍的得名是因為它鼻子上有一個骨質的片狀突起物,在中文裏片狀物稱為脊,所以我們譯作脊鼻龍。它的頭上除鼻脊外,在眼上還有兩個更小點的角。牙齒呈匕首狀,尤其是前邊的一對牙齒更明顯。

脊鼻龍行動迅捷,用它的銳爪和利齒捕食動物,脊鼻龍上的骨南脊與角用處很大,有人認為它們是爭鬥的武器,尤其是在繁殖期雄性個體間爭鬥時使用,還有人認為它們是雄性間互相炫耀的飾物。

恐龍名片

名稱:脊鼻龍

時期:侏羅紀晚期

外形:長5-6,體重約1噸

屬目:蜥臀目

分布:北美:美國

42、闊齒龍

闊齒龍是杯龍類中一類比較特殊的類型,生活在二疊紀,它的身體十分笨重,長約2米,上下頜有點短,牙齒呈釘狀,以植物為食的闊齒龍的頭骨有些特征像兩棲動物中的蜥螈類,但它頭後麵的骨骼具有杯龍類的特征,所以將它分在杯龍類中。

恐龍名片

名稱:闊齒龍

時期:二疊紀

外形:長約2米

屬目:杯龍類

分布:不詳

43、巨蜥龍

巨蜥龍生活於早二疊紀,是早期盤龍類型典型代表。它主要生活在水裏,是個捕魚的能手。巨蜥龍長約1.5米,身體修長,四肢纖細,有一條長長的尾巴,樣子有點像蜥蜴,它的頭比杯龍類窄,嘴裏長有鋒利的牙齒。

恐龍名片

名稱:巨蜥龍

時期:早二疊紀

外形:長約1.5米

屬目:蜥臀目

分布:不詳

44、岩龍

岩龍是早期盤龍類中的成員,大小和蜥蜴相仿,身體和四肢十分細長,適合在地上奔跑,生活在叢林裏,行動較敏捷捕食一些昆蟲。

恐龍名片

名稱:岩龍

時期:早二疊紀

外形:長約1.5米

屬目:盤龍類

分布:不詳

45、中龍

中龍早在石炭紀就已出現,主要生活在溪流和水潭中,很少爬上岸,特別愛吃水裏的魚。它身體細長肩部和腰部骨骼都較小,身後有一條長而靈活的尾巴,腳比較寬大,成為橈足,主要用尾巴遊泳。它上下頜特別長,嘴裏長滿鋒利的牙齒,中龍的化石分別在非洲和南美洲被發現,說明在它生活的時代這兩個洲曾經連在一起,它是大陸漂移學說的古生物證據之一。

恐龍名片

名稱:中龍

時期:石炭紀

外形:粗大的尾巴、擅長遊泳

屬目:蜥臀目

分布:非洲南美州

46、纖肢龍

纖肢龍屬於原龍類,是早期大鼻龍形類發展的一個分支,也是早期調孔類的代表。纖肢龍的化石發現於美國得克薩斯州二疊紀早期地層中,身體纖細輕巧,尾部沒有保存下來,尾部之前部分隻有30厘米長。頭骨的許多地方與大鼻龍形類的祖先有點相像,但它的脖子變長。人們推測它的生活方式類似一些現生的熱帶地區的蜥蜴。

恐龍名片

名稱:纖肢龍

時期:二疊紀早期

外形:極像蜥蜴

屬目:早期大鼻龍形類

分布:熱帶

47、長頸龍

長頸龍一直是最有名的脊椎動物之一。它的頭很小,脖子細長,比身體任何其它部分都要長。長頸龍身體的前後兩部分長得極不相同,有一些種類的長頸龍,脖子上隻有13節脊椎,而另外一些更少,隻有9節,這使它脖子的活動受到很大限製。這種怪異的爬行動物從岩石縫中捉魚吃,長頸龍屬於一種叫原蜥目的爬行動物,在三疊紀結束時,這類動物也滅絕了。

恐龍名片

名稱:長頸龍

時期:三疊紀

外形:極細長的脖子

屬目:原蜥目

分布:不詳

48、提蜥龍

根據古蜥的化石分析,它足以追上那些跑得快的動物。盡管它長得像鱷魚一樣,但它的四肢是直立的。它的腳已經過全麵進化,長有踝部和腳踵,提起腳就可以向前邁步了,這就為跑提供了條件。

恐龍名片

名稱:提蜥龍

時期:三疊紀中期

外形:長3米

屬目:蜥臀目

分布:歐洲:瑞士

49、原龍

原龍是最早的古蜥類動物。像今天的鱷魚一樣,原龍也有支撐身體的四肢,多數時間呆在水中,頜非常堅硬,捉魚吃,還吃其他動物。原龍的牙齒細而鋒利,上頜還長有輔助牙齒,但後來在進化中就逐漸退化了。

源龍化石發現於20世紀70年代,是已知最早的會飛行的爬行動物之一,它的前後腿都長有可伸縮的皮膚褶,與身體連在一起,伸展開來就變成可供飛行的翼。它的主翼長在身後,與後腿連在一起。在空中飛行時,它的尾巴成保持身體平衡。

恐龍名片

名稱:源龍

時期:三疊紀晚期

外形:長2米

屬目:古蜥龍

分布:非洲:南非亞洲:中國

50、扁頭龍

這種形似蜥蜴的動物屬於喙頭蜥類,最早出現在三疊紀晚期,模齒蜥是今天僅存的喙頭蜥類,在新西蘭被發現。它已經保持不變達22000萬年,堪稱“活化石”。

恐龍名片

名稱:扁頭龍

時期:三疊紀時期

外形:20厘米

屬目:喙頭蜥目

分布:歐洲:英格蘭

51、盾齒龍

盾齒龍身體粗壯,它的水棲特征有蹼和長尾巴。從它的牙齒來看,它吃的大多數是貝殼類。盾齒龍能用嘴前突出的鈍牙,從石縫裏捉貝殼類動物,然後用扁殼的後牙咬碎它們。

恐龍名片

名稱:盾齒龍

時期:三疊紀時期

外形:2米

屬目:盾齒龍目

分布:歐洲:阿爾卑斯山

52、鼠龍

1979年阿根廷發現了一窩剛孵出的小鼠龍化石。窩附近有兩個小蛋,每個隻有2.5厘米長。骨骼大約30厘米長,這些骨骼可能是幼鼠龍的。

恐龍名片

名稱:鼠龍

時期:三疊紀晚期到侏羅紀早期

外形:長3米

屬目:蜥臀目

分布:南美:阿根廷

53、鬣蜥龍

鬣蜥龍是世界上最早發現的恐龍。它是最先在英國被采掘出來的,鬣蜥龍是一種既非哺乳類亦非爬行類的動物。由於當時還沒有“恐龍”一詞,因此它也是導致“恐龍”一詞問世的直接原因。隨後世界各地相斷發現了它的化石,因此對它的研究也就逐漸地達到了新的水平。因為鬣蜥龍的牙齒十分酷似鬣蜥,所以人們便給它起名為鬣蜥龍。這種龍是主食是植物。由於它的牙齒的特征與其他動物不同,因此人們早就把它推斷為植食恐龍。

隻要看看它的頭骨,便可知道它的嘴前部並無牙齒,而嘴後部卻密密麻麻地長了一排,並且這些長滿鋸齒狀小包的牙麵已經被磨損不少,這些都足以說明鬣蜥龍是將硬質植物放在嘴中反複咀嚼後才吞咽的。

那麼鬣蜥龍究竟食用些什麼植物呢?要解開這個謎,首先就得從它們棲息的期間裏有哪些茂密的植物這一點上找到線索。在鬣蜥龍化石的采掘地附近,人們還找到了木賊、羊齒類以及鬆類等針葉樹的樹葉化石,還有類似於鬆塔的種子化石。

鬣蜥龍身長10米,直立時可達5米。能用後肢行走的鬣蜥龍可能直立後,用前肢將針葉樹上長得較低的樹枝拽拉到自已麵前,然後再把它從樹上咬下來,最後才慢慢地食用它的樹葉和種子。當然在近水處或潮濕地區食用木賊時,它們前肢著地,並且低垂著整個身子覓食。

恐龍名片

名稱:鬣蜥龍

時期:侏羅紀

外形:長10米

屬目:蜥臀目

分布:歐洲:英國

54、黑瑞龍

黑瑞龍是已知最早的恐龍之一,它身體細長,頭長而窄,能直立行走,後肢的長度是前肢的一倍,前肢強壯,而且有大彎爪,可以抓獵物。下顎的滑動關節,使它咬東西的時候更靈活。

恐龍名片

名稱:黑瑞龍

時期:三疊紀晚期

外形:長3米

屬目:蜥臀目

分布:南美:阿根廷

55、裏奧哈龍

裏奧哈龍身體十分笨重。無法靠兩條後腿站立,而必須用四條腿來行走,以支撐身體的重量。它之所以以裏奧哈而命名,是因為他的化石是在阿根廷拉裏奧哈省發現的。

恐龍名片

名稱:裏奧哈龍

時期:三疊紀晚期到侏羅紀早期

外形:長10米

屬目:蜥臀目

分布:南美:阿根廷

56、無齒芙蓉龍

產於我國湖南桑植中三疊紀時期無齒芙蓉龍,也是槽齒類的一個成員,外表也像鱷魚,但是它的頭比較小喙也比較短有一個像鸚鵡一樣的角質喙,上下頜沒有牙齒,靠角質喙來取食。背上長著一行長長的背棘,就像基龍和異齒龍一樣,在它活著的時候。這些背棘之間有皮膜相連,它們就是通過這些背棘來調節體溫的。

恐龍名片

名稱:無齒芙蓉龍

時期:三疊紀

外形:有像鸚鵡一樣的嘴

屬目:蜥臀目

分布:亞洲:中國

57、槽齒龍

槽齒龍體態很輕盈,脖子比較短,牙齒很多。它是在1842年英國西南部找到了它的骨骼化石之後被命名的。

恐龍名片

名稱:槽齒龍

時期:三疊紀晚期到侏羅紀早期

外形:體長2.1米

屬目:蜥臀目

分布:歐洲:英格蘭非洲南部

58、大腿龍

大腿龍為蜥腳類中最早期的恐龍之一,他們生活在侏羅紀早期。曾經一度發現8-9頭大腿龍的化石,骨骼的某些部分與原蜥腳亞目相似,全長18米,植食性,但至今尚未發現頭骨。

恐龍名片

名稱:大腿龍

時期:侏羅紀早期

外形:長18米

屬目:蜥腳類

分布:亞洲:印度

59、火齒龍

火齒龍全長6.5米,經古生物學家研究,它也是食植恐龍中的其中一種。肩部較高,從背部至腰部向下傾斜的,牙齒的邊緣呈鋸齒狀,與原蜥腳類相似。

恐龍名片

名稱:火齒龍

時期:侏羅紀早期

外形:長6.5米

屬目:原蜥腳類

分布:不詳

60、永川龍

1978年永川龍首次在中國被發,它具有巨大的頭,強有力的嘴和參差不齊的牙齒。它的長尾巴大約是全身長的一半,當它用堅實的腿大踏步行走時,這個長尾巴有助於平衡沉重的身軀。

恐龍名片

名稱:永川龍

時期:侏羅紀晚期到白堊紀早期

外形:長12米

屬目:蜥臀目

分布:非洲:坦桑尼亞大洋洲:澳大利亞

61、大足龍

大足龍是目前為止,已知的最古老的蜥腳恐龍之一,他的有些脊椎和頸椎是空心的,這大大減輕了他身體的重量;從而減輕了他四肢的重量。迄今為止在印度南部找到了6具恐龍的不完整的骨骼,但是並沒有找到它的頭骨。

恐龍名片

名稱:大足龍

時期:侏羅紀晚期

外形:長15米

屬目:蜥臀目

分布:亞洲:印度

62、祿豐龍

迄今為止,已有大約30副這種原蜥腳類恐龍的骨骼被發現。祿豐龍是最早被製作成完整的標本在中國展示的恐龍。它也是第一種曾在郵票上出現的恐龍,1958年中國發行了祿豐龍郵票。祿豐龍的最大特點是體形龐大,柱子般的四肢剛頸有力,但他的牙齒卻很稀疏。

恐龍名片

名稱:祿豐龍

時期:侏羅紀早期

外形:長5-7米

屬目:蜥臀目

分布:亞洲:中國

63、地震龍

地震龍可能是存在過的最長的陸地動物,它的化石最初在美國新墨西哥州被兩個行人偶然發現。他的腿很粗也很短,但有助於支撐他那重達100噸的龐大身軀。

恐龍名片

名稱:地震龍

時期:侏羅紀晚期

外形:長38米

屬目:蜥臀目

分布:北美:北美

64、盤足龍

盤足龍的身體體形和圓頂龍的十分相似,他也是圓頂龍的近親,他生活在世界的另一邊,但是他的脖子要比圓頂龍的長得多,他有17-19節頸椎骨,而圓頂龍隻有12節。一看他那裏匙子形的大牙便知,他是堅韌食物為生的植食物恐龍。

恐龍名片

名稱:盤足龍

時期:侏羅紀晚期

外形:長15米

屬目:蜥臀目

分布:亞洲:中國

65、阿普吐龍

阿普吐龍是靠四腳行動的,但他也可以靠兩隻腿站立行走,用前腿來攻擊和捕獲敵人。

恐龍名片

名稱:阿普吐龍

時期:侏羅紀晚期

外形:長21.5米

屬目:蜥臀目

分布:北美:美國

66、叉狀脊龍

與叉梁龍科的大多數成員相比,叉狀脊龍是一個脖短,頭較大個很小的恐龍。它的名字意思是“叉狀的蜥蜴”,來源於它的脊柱上伸出的叉狀的脊骨,這個叉狀脊骨也許有助於加強脊梁。

恐龍名片

名稱:叉狀脊龍

時期:侏羅紀早期

外形:長10米

屬目:蜥臀目

分布:南美:阿根廷

67、小盾龍

劍龍是一種早期恐龍,在他背的兩側長有骨釘,這些骨釘是他進攻和捕獵物的強有力的工具。它的尾巴的長度是他整個長度的1/2,當他直立奔跑時,尾巴能用來保持身體平衡。

恐龍名片

名稱:小盾龍

時期:侏羅紀早期

外形:穿山甲似的鱗片

屬目:蜥臀目

分布:北美

68、奧斯尼愛奧龍

隻有長長的後肢,短小的前肢都有五指,但它身體輕巧,是一種典型的棱齒龍。它最初被叫做拿努斯奧拉期龍,它被重新命名,是為了對19世民美國的化石收集者奧期尼愛奧·查爾斯·馬希教授表示敬意,紀念他在恐龍研究方麵的貢獻。

恐龍名片

名稱:奧斯尼愛奧龍

時期:白堊紀早期

外形:敏捷的身體

屬目:棱齒龍類

分布:北美

69、槲龍

懈龍是最大最早的棱齒龍之一,他的腿比較長也和其他成員一樣適合快跑,脛骨要比大腿骨長得多,細長的腳上有三個腳趾。

恐龍名片

名稱:槲龍

時期:白堊紀早期

外形:敏捷的身體

屬目:棱齒龍類

分布:不詳

70、劍角龍

劍角龍也是一種小型、雙足行走的食草性恐龍,它的個頭、體行和行動都很有可能類似於平頭龍。最明顯的差異在它的頭部,隆起的頭頂裝飾著一圈醒目的骨質頭冠,最大的骨突長在頭骨後側,成年以後,他們的頭頂可能會變大而雄性比雌性的要突出。對雄性不來說,頭上的骨突是重要性的標誌。就像公象的長牙是地位的標誌一樣,劍角龍可能是奔跑健將,而且像其它腫頭龍一樣結群生活,雖然雙腿奔跑,但在進食時,可能會四腳著地。

恐龍名片

名稱:劍角龍

時期:不詳

外形:醒目的頭冠

屬目:蜥臀目

分布:不詳

71、輕龍

輕龍生活在侏羅紀晚期東非坦桑尼沿海的平原和樹林裏,他們的身體又瘦又長,像一隻獵豹,跑得極快,即使有如此大的優勢,但他還是不敢冒犯他的鄰居,因為他的鄰居們都是身材了得的腕龍和劍龍。

輕龍身體輕盈,它的骨骼,尤其是前肢部分,使我們認為,它同三疊紀及侏羅紀早期的小肉食恐龍,諸如虛形龍,是有親緣關係的,不過,它的大小的它的腿骨似乎顯示出,它是似鳥類早期成員,這一屬類到後來展很普遍。

本世紀20年代,坦桑尼亞曾發現過一具不完整的骨骼,在這以後也常在北非找到過一些骨骼,有可能是輕龍的。到了80年代,在美國懷俄明州侏羅紀晚期的岩層,找到一隻似是屬於輕龍前肢的前臂骨,這表明輕龍同腕龍,劍龍一樣,在恐龍時代中期各大陸板塊末分離前,是遍布世界各地的。

恐龍名片

名稱:輕龍

時期:侏羅紀晚期

外形:長6米

屬目:蜥臀目

分布:亞洲:坦桑尼亞

72、虛形龍

一小群行動敏捷的生物,活像一群野狼似的,沿著一條幹涸的河床跑動,它們每一隻都低垂大頭,用精靈的眼睛向前張望,找尋食物。這種動物長長的像鳥類後腳,支撐著瘦長的身體,有一條挺直的尾巴保持身體平衡,它們將帶有利爪的手縮近胸膛。

虛形龍是最早的獵食恐龍之一,在這河流的某處,有他們捕食的對象如河馬一樣的素食爬行動物。不過這種動物在三疊紀晚期就滅絕了。

我們知道虛形龍是成群出動的,因為在墨西哥的一個石坑裏,找到了一大堆虛形龍骨骼,這群虛形龍一定是死在一起的,可能是山洪暴發,將它們全部淹死;或者是它們聚居在沙漠綠洲的一個水泉旁,最後水幹涸了,它們就渴死了。第二種可能性看來更大些,因為有些骨骼的胃內有虛形龍幼兒的屍體,情況變得那麼惡劣,成年的虛形龍為了求生,被迫吃掉它們年幼的同類。

在康涅狄格洲,侏羅紀早期的沙成岩石印滿了虛形龍特有的有3隻指爪的腳印,在人們以恐龍尚一無所知時,都以為這些腳印是某種鳥類留下呢。

恐龍名片

名稱:虛形龍

時期:三疊紀早期

外形:小而敏捷

屬目:蜥臀目

分布:北美歐洲:英國

73、肯龍

當我們想到劍龍時,我們通常聯想起那種粗大魁偉的動物,劍龍其實是一個由不同形狀和大小的多種恐龍組成的大屬群,其中有些個子相當細小呢。肯龍隻有一頭牛那麼大,它的個子很小,骨板不是兩排平厚的背板,它們長得那麼尖,如同利刺一般,肯龍的學名正是“長尖刺的爬行動物”意思,它脖子上的骨板細小而狀如樹葉。到臀部尾骨板越來越窄長,同時,在肩部和肋部的兩邊,有一對向橫伸出的利刺。

科學家對於劍龍屬的板或刺的用途,一直有所爭論,許多人認為劍龍背上大塊的平板是用來控製體溫的,但是肯龍的板和刺看來太窄,並不適合他這項工作,也許肯龍身材較,而不需要一個複雜的體溫調節係統吧,它的骨板和利刺可能用作盔甲,隻有像劍龍那樣巨大的劍龍屬恐龍進化發展,這種盔甲才演變為體溫調節器的。

恐龍名片

名稱:肯龍

時期:侏羅紀晚期

外形:長4.5米、重450千克

屬目:劍龍屬

分布:非洲:坦桑尼亞

74、霸王龍

霸王龍可能是陸地上生存過的第二大食肉動物,反次於鯊齒龍。這些化石表明霸王龍體重7噸,身高6米,其步距有5米長,超過多數人跳遠的距離。他們牙齒鋒利呈鋸齒,他們就用這些牙齒撕咬食物,但有些專家認為他們身體過於龐大無法追逐獵物,一不小心可能會引起重傷,所以可能潛伏起來發現目標再猛烈進攻。

恐龍名片

名稱:霸王龍

時期:白堊紀晚期

外形:長5米

屬目:獸腳類

分布:不詳

75、小霸王龍

小霸王龍生活在白堊紀晚期,全長5米,他的化石發現於哈薩克斯坦、蒙古、中國。經研究發現他是小型的霸王龍科類恐龍,與愛納莫斯龍有些相似。

恐龍名片

名稱:小霸王龍

時期:白堊紀晚期

外形:長1米

屬目:獸腳類

分布:不詳

76、阿萊龍

生活在白堊紀晚期,全長5米的肉食性恐龍。生活在哈薩克斯坦、蒙古、中國,屬小型霸王龍科與愛納莫斯龍很相似。

恐龍名片

名稱:阿萊龍

時期:白堊紀晚期

外形:長5米

屬目:獸腳類

分布:亞洲:中國,蒙古,哈薩克斯坦

77、真反椎龍

真反椎龍生活於侏羅紀晚期到白堊紀早期,在英國牛津大學博物館就陳列著它的骨架化石。

真反椎龍長約7米,重約250千克,頭雖較小,但並不重,因為頭上有許多空洞,前肢較短,而後肢強壯,骨壁厚,3個前伸的腳趾帶爪後麵還有一個距狀的第一趾。

真反椎龍前部脊椎的椎體是前平凹型的,他的名字就是根據這個特征而命名的。

到20世紀60後代,發現了一些較完整的化石時,才最終根據它頸椎和大腿骨上的特征,確立這為獸腳類恐龍,但將它置於哪一科卻有多種分歧意見,莫衷一是。

恐龍名片

名稱:真反椎龍

時期:侏羅紀晚期

外形:長7米、重250千克

屬目:獸腳類

分布:歐洲:英國

78、愛納摩斯龍

愛納摩斯龍與其他霸王龍明顯不同就是他的頭顱窄而長。在口鼻部和眼睛附近還有一些骨質的疙瘩,像其它霸王龍一樣,它可能躲著等待獵物,隨時準備猛撲走近的獵物。

恐龍名片

名稱:愛納摩斯龍

時期:白堊紀晚期

外形:長14米

屬目:獸腳類

分布:亞洲:蒙古北美:加拿大,美國

79、鱷龍

這種恐龍命名原地他的長相像鱷魚一樣,除擁有長而窄的口鼻部,還有一個顯著特征是其30厘米的大拇指的爪子。鱷龍是食魚恐龍,最早的化石於1998年在撒哈拉沙漠發現。

恐龍名片

名稱:鱷龍

時期:白堊紀早期

外形:長10米

屬目:蜥臀目

分布:非洲

80、馳龍

腳上擁有大彎爪作為捕獵武器,具有很快的速度,據測可能成群地發動圍獵,可以獵殺比它們大的多的獵物像狼一樣的動物,是一種凶猛且令所有恐龍生畏的動物。

恐龍名片

名稱:馳龍

時期:白堊紀晚期

外形:長2米

屬目:蜥臀目

分布:北美:美國

81、疾走龍

疾走龍是一種跑得很快的捕獵動物,有一個口鼻部扁長的頭,在蒙古找到的兩具化石骨骼,顯示了疾走龍和一隻原角龍處於戰鬥中,科學家們認為這兩個動物可能死於沙暴,沙暴就發生在它們格鬥時。

恐龍名片

名稱:疾走龍

時期:白堊紀晚期

外形:長1.8米

屬目:蜥臀目

分布:亞洲:蒙古,中國

82、狹鳥龍

鳥的親屬包括幾種近似鳥類的恐龍,如馳龍和禿頂龍,屬於禿頂龍科的狹鳥龍就是典型代表。以相對比例而言,狹鳥龍是恐龍中腦子最大的,它還有一雙大眼睛,直徑大約有5厘米,這是一種苗條的動物,體形適合快速奔跑,它可能在夜裏捕獵。

恐龍名片

名稱:狹鳥龍

時期:白堊紀晚期

外形:長2米

屬目:蜥臀目

分布:北美:美國

83、磔齒龍

你聽說這“恐龍人”嗎?這個與科幻電影中外星人差不多的生物,是一些古生物學家假設在6500萬年前,如果磔齒龍末遭滅頂之災,那麼它就可能進一步進化,使軀幹直立,尾巴變短至消失,吻部收縮,進化成我們今天想象出來的“恐龍人”。估計高1.37米,體重32千克,具有3指的手和4趾的腳的“恐龍人”。

磔齒龍身長約2米,站時高約70-80厘米,生活於距今7300萬-6500萬年間的白堊紀最晚期,其化石僅在北美洲有發現,另外在蒙古曾發現與它相近的屬。

磔齒龍頭顱圓形,腦量較大,從離量與體重之比來看,它的智力高於袋鼠,袋鼠是哺乳類早期動物,磔齒龍爬行動物進化到最後階段產物,已經有了很高的智商。磔齒龍的眼球直徑達44毫米,在陸在生動物中是相當大的,因此它視力極好,它嘴的前麵可能有個角質的喙,像現在的烏龜,後部有薄而銳利並帶小鋸齒的牙齒,常捕食一些小型爬行動物和原始哺乳動物,它前肢和手可以轉動,並有可以對握的具3指的前爪,後足具4趾,趾端有爪,其中以第二趾的爪最大,它整個身體較輕巧而腿細小,動作敏捷,尾巴細長而根部柔軟,使它快速轉彎時易於控製轉彎的角度。

一個多世紀以來,科學家們在美國各州發現了一些恐龍化石,當時分別定名為磔齒龍,窄爪龍,多齒龍,扇齒龍等,到1987年,科學家根據一係列化石材料,經過研究,將它們均歸並為磔齒龍屬。

恐龍名片

名稱:磔齒龍

時期:白堊紀早期

外形:長15米、重4噸

屬目:獸腳類

分布:非洲:埃及,摩洛哥

84、帆棘龍

帆棘龍是最大特征是背上支撐著一張皮膜構成的帆,帆棘龍因此得名。

帆棘龍生活於距今1億年的早白堊紀,是大型獸腳類恐龍,它身長約15米,重約4噸,背上的皮帆高約1.6米,頭長而扁平,鼻孔開口不在吻部的前方而在稍後處,牙齒近圓錐形,邊緣無鋸齒,牙根長,牙冠有10-20厘米長,它的頭似鱷,很像重爪龍,估計它可能也是以魚為食的,不過還有人認為它是以腐肉為食的。

帆棘龍的背帆有什麼用處,一直人們討論的重點?人們認為背帆可能是用來調節其體溫的,當氣溫較低時,帆棘龍會將背帆垂直向著陽光照射的方向,以吸收更多的熱量,當氣溫太高時,它會將背帆向著風,使體溫下降。

恐龍名片

名稱:帆棘龍

時期:白堊紀早期

外形:長15米、重4噸

屬目:獸腳類

分布:非洲:埃及,摩洛哥

85、阿根廷龍

最近幾年,阿根廷有不少激動人心的發現,許多古生物學家認為,1993年命名的阿根廷龍,即使不是最長的,也被證明是最大的恐龍。迄今為止,雖然隻發現了幾塊脊椎骨和腿骨化石,但其大小足以讓人感到吃驚,其中是最大的塊脊椎骨高1.5米,其承載中心有一棵小樹那麼大,專家們對這些遺骸按比例測算,估計這種恐龍的體重在80噸至100噸之間。從解剖學來講,阿根廷龍和其它泰坦龍一樣,具有其它蜥腳類恐龍所沒有的特殊特征,在脊椎與腰帶相連的骶骨處多了一枚脊椎,如果與其近親一樣的話,它的尾椎骨一定會與球窩式的關節連在一起,盡管還沒有發現阿根廷龍有長骨板的跡象,但是,這些骨板會在恐龍死後脫落,四散各處,因此,阿根廷龍依然可能具備這一家族共有的特征。由於缺少足夠的化石證明,很難說明這種龐然大物是怎樣生活的,從它的大小看,阿根廷龍每天可能要吃好幾噸的食物,而一個正常的成年人每天隻吃2公斤的食物。

恐龍名片

名稱:阿根廷龍

時期:白堊紀晚期

外形:長30米

屬目:泰坦龍科

分布:北美:阿根廷

86、南極龍

雖然名字叫南極龍,但這種恐龍的遺骸卻不是在南極洲發現的,而是在南美洲和印度發現的,因為南美洲和印度是南部岡瓦納古大陸的一部分而南極洲是在白堊紀末期才和南美洲分離的。這些化石都不完整,但其中有幾塊頭骨化石,在泰坦龍科中很罕見,從發現的化石來年看,南極龍似似乎曾是南半球最大且分布最廣泛的恐龍之一。它的下頜骨末端呈方形,牙齒不大,迄今為止,還沒發現它有骨甲板的跡象,在南美洲,發現了一些恐龍蛋化石,有可能是南極龍的,也可能是泰坦龍家族其它成員的,這些恐龍蛋化石有小甜瓜那麼大,其中的一些蛋內都有了胚胎化石,甚至還有末發育成熟的恐龍嬰兒的皮膚的痕跡。

恐龍名片

名稱:南極龍

時期:白堊紀晚期

外形:長18米

屬目:泰坦龍科

分布:南美:阿根廷,烏拉圭,智利,巴西亞洲:印度

87、阿拉莫龍

阿拉莫龍是惟一在北美洲發現的泰坦龍科恐龍,也是最晚的蜥腳類恐龍之一,一直生活到白堊紀時期末,它和所有的恐龍一樣都滅絕了。阿拉莫龍的遺骸發現於美國西部,盡管也和它的近親的遺骸一樣缺少頭骨,但它的遺骸要完整的多,阿拉莫龍重約三十噸,尾部長得像長長的鞭子,有一點與其它的泰坦龍不同,那就是它的身上沒長骨甲,即使在其生活的時期,由於當時蜥腳類恐龍已不是主要的植食動物,它們在慢慢失去侏羅紀時期的重要地位。阿拉莫龍成為北美洲惟一的泰坦龍科恐龍,原因可能就在於地質上的變化,幾百萬年來,南北美洲一直被海洋分開,但在白堊紀晚期,一度出現的大陸橋卻把它們連到了一起,阿拉莫龍,或者是它的祖先們,就趁此機向北遷徒,當恐龍時代結束時,阿拉莫龍的曆史也就結束了。

恐龍名片

名稱:阿拉莫龍

時期:白堊紀末期

外形:長21米

屬目:泰坦龍科

分布:北美: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