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萊索托龍
萊索托龍是一種體形不大,貌似蜥蜴,生活在非洲和美洲半沙漠地區的兩足草食性鳥腳類恐龍。為了躲避天敵肉食性恐龍,萊索托龍擁有敏捷的身手。他後肢修長而有力,奔跑時身體前傾斜,重心落在臀部,尾巴伸得筆直以保持平衡。享有“快跑能手”的稱號。
萊索托龍的體形
萊索托龍在奔跑時,從上方很像一隻蜥蜴。小腦袋、細脖子,臉頰上的肉很多,短而強壯的前肢,並有能夠抓掘的手部,較寬大的腹部後麵托著一條細而長的尾巴。最引人注目是萊索托龍強壯而且非常長的後肢,讓他能獲得出眾的速度和非凡的彈跳力。身體結構上表現出的良好平衡性保證了它具有動作敏捷的特點。因而它依然能夠在資源有限而又時刻潛伏著捕食者危機的環境裏很好地生活著。
萊索托龍的股骨
萊索托龍的股骨,也即大腿骨非常特別,在細節上有著其他恐龍所沒有的特征,比如它的股骨頂端向裏彎轉的部分沒有頸子,股骨的那些轉節(也即腿部肌肉附著的地方)中,以第四個轉節最為特殊;另外,位於股骨的末端,與膝蓋相連的部分,其在側邊的部分要比在中間的大一些。當然從大的方麵而言,萊索托龍的股骨與其他鳥腿類恐龍的股骨還是比較接近的。
萊索托龍的生活環境
萊索托龍屬於早期的鳥腳類恐龍,三疊紀晚期,和同時期的異齒龍生活在多沙灌木叢中。由於缺乏自衛的能力,所以總是成群的方式生活在一起,為躲避獵殺保住性命的唯一方法就是迅速逃離。
萊索托龍的命名
關於萊索托龍的命名還有段波折,1978年,美國古生物學家高爾頓發現了一具恐龍骨骼化石,他把這種恐龍命名為萊索托龍,但後來很多古生物學家都認為這具骨骼化石和1964年被命名為法布龍的那種化石是完全相同的,如果情況屬實,那麼萊索托龍就該改名為法布龍。
萊索托龍的進食方式
萊索托龍是最小的植食性恐龍之一。他用短小有力的前肢來采集葉和其他植食性食物,並把這些食物塞入嘴裏,萊索托龍的嘴巴細長有許多排列的尖牙。它的嘴邊覆蓋著一層角質,其作用是把植物快速地剪切下來,然後嘴裏那些形狀不一的牙齒再對這些到口的食物進行處理,萊索托龍頜骨兩邊的牙齒是箭頭形的,很適合用來咬住食物。不過它沒有異齒龍那麼有效率的頜部,其頜部隻能上下運動,而不能轉動,從而使牙齒將食物磨碎。它在進食時,會不時抬起頭張望四周,以便及時發現敵蹤,成功逃跑。
恐龍名片
名稱:萊索托龍
時期:侏羅紀早期
外形:長1米、重3.5千克
屬目:鳥腳類
分布:非洲南美:委內瑞拉
2、異齒龍
異齒龍的名字來源其長有3種不同的牙齒,異齒龍大多數鳥腳類恐龍一樣,是行動敏捷,奔跑迅速的兩足草食性恐龍,但其尖尖的長牙齒和強健的前肢使其成功的生存了下來。
異齒龍的體形
異齒龍的體形相當小,身體大概和大的火雞一般大,它前肢的肌肉非常發達,能夠緊握的掌上長著五根指,前三根指都比較長,而且還有鈍爪,十分靈活,能夠用來挖掘一些汁液豐富的植物根來吃,第四和第五根手指則又短又小。另外,異齒龍肩膀、前肢腕部和掌部的關節非常粗硬,也顯示出它能夠挖開沙土或扒開白蟻的巢穴以尋找食物。而它的後肢掌部長有三根朝前的長趾頭,後肢的下段,腳踝和蹠骨都愈合在一起。
異齒龍的牙齒
異齒龍最大的特點就是在它的口中生有三種不同類型的牙齒,第一種是它上頜最前端的上前齒,小而尖銳,與下頜的無齒角質嘴喙相對應,用來咬住樹葉,第二種是它上頜前部的類似犬齒的獠牙,與下頜的牙齒相對,用來當作武器使用。第三種是頰齒,異齒龍兩頰牙齒邊緣呈鑿子狀排列的非常緊密。用於咀嚼磨碎食物。人們在已出土的有些異齒龍身上沒有發現獠牙,所以古生物學家猜測可能隻有雄性的異齒龍有這種牙齒。
異齒龍的生活環境
異齒龍的活動範圍相當大,為了尋找食物,它幾乎走遍了其生存的廣大半沙漠化地區,它主要以地表或灌木叢中的植物為食物,通常最先吃高於地麵1米以下的植物。異齒龍在進食時通常以前肢采集葉片或莖,放入嘴中,先由上前齒切碎後再集中在兩邊咀嚼,咀嚼時下頜輕微地向後挫動,這和現代牛羊的進食方式相似。
異齒龍的天敵
異齒龍的敵人主要來自獸腳類,比如像斑龍,沃克龍,角鼻龍,鱷龍等肉食性的獸腳類恐龍,當然也包括了生活在同一地區的,速度相當快的其他肉食性動物。像其那些行動敏捷的小型鳥腳類恐龍一樣,異齒龍一般可以用快速奔跑來甩開敵人,在奔跑時,它會猛烈擺動尾巴,保持自已在奔跑時的身體平衡。
異齒龍的尾巴
異齒龍奔跑時,會扭轉擺動身體,這時,他的尾巴可用來很好地保持身體的平衡。異齒龍的尾巴由一毓小骨節構成,這些骨節支撐著尾巴,使尾巴硬挺,就像鋼絲演員手上的杆子,可以用來保持身體的平衡。
恐龍名片
名稱:異齒龍
時期:侏羅紀早期
外形:長1.1米、重2.5千克
屬目:鳥腳類
分布:南非:開普敦
3、彎龍
彎龍是禽龍的近親,生活在侏羅紀末期到白堊紀早期,經北美洲和英國的一些闊葉林地草食性鳥腳類恐龍。彎龍有著龐大厚實的軀體,小而多肉的腦袋,前短後長的四肢,以及長長的尾巴,它既可以隻用後肢行走,也可以四肢並用,它在遇敵時隻會逃跑,通常不作反抗。
彎龍的體形
彎龍的體形較大,龐大的身軀上長著一個不大的腦袋,後麵拖著一條尾巴,顯大十分笨重,它的前肢比較短,上麵有五個指,但和我們後麵將要介紹的禽龍有所不同,它沒有釘子形狀的大拇指,彎龍的後肢相對前肢來說則要長很多,其末端是四個趾,彎龍的指(趾)都形似馬蹄,彎龍的股骨也即大腿骨是彎曲的,這也是它之所以被命名為彎龍的重要原因。
彎龍的顱骨
作為草食性恐龍彎龍的頜部很適合啃食和咀嚼植物,其上下頜前部沒有牙齒,而且邊緣十分銳利,可以用來切割植物,但彎龍後部的牙齒卻發育得很好,上頜牙齒共14顆,下頜牙齒共16顆,並且上頜牙齒比下頜要長一些,上頜前後牙齒都比中部的牙齒小,此外,彎龍的頜部關節活動自如,上下頜可以前後移動,研磨食物。
彎龍的生活環境
作為草食性恐龍,彎龍沒有什麼特殊的自衛手段,強壯有力的後肢和用來保持平衡的尾巴使他迅速的向前奔逃,把敵人遠遠的甩在後麵。彎龍既能夠依靠後肢的支撐力量,直立起來去吃長在高處的樹葉,又能夠四肢著地,俯下身去吃長在低處的青草和灌木的枝葉,彎龍通常依靠兩條後肢走路。
彎龍的進化曆程
禽龍類恐龍出現在侏羅紀時期,而彎龍是禽龍類中最原始的恐龍之一,它是由法布龍進化而來的,經過一段時期後,彎龍中的一部分又進化成禽龍類中最著名的禽龍,所以也可以說彎龍是禽龍的近親,隨著彎龍的進化,禽龍類恐龍的身軀也越來越龐大,越來越笨拙,極其缺乏靈活性。
彎龍的天敵
作為一種溫和而又缺乏自衛手段的草食動物,幾乎是所有肉食性動物的目標,特別是獸腳類恐龍。這類恐龍生性極其凶殘,總是悄悄地躲在隱蔽處等待獵物的出現,當彎龍溫步經過或低頭食草,完全沒有警戒心的時候,這些肉食性恐龍便突然地衝出來,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凶猛地撲向獵物,並用銳利的指爪緊緊抓住獵物,同時再用鋒利的尖牙狠狠咬住獵物脆弱的頸部,這樣,彎龍就變成了這些肉食恐龍的美餐,盡管它的身體也許比吃它的恐龍還要大許多。
恐龍名片
名稱:彎龍
時期:侏羅紀末期到白堊早期
外形:長7米
屬目:鳥腳類
分布:歐洲:英國北美洲
4、棱齒龍
棱齒龍屬於鳥腳類為成功的代表,像其親戚一樣,是一種體形小,動作敏捷,視力敏銳的兩足行走的草食性恐龍。棱齒龍的身體結構是專為吃植物和逃避危險而設計的,其小頭上有大而銳利的眼睛和複雜的時進食機製,角質嘴喙上長有牙齒,上下頰袋來儲存食物,由其上下頰袋結構可以推測出棱齒龍是一種采集高處的植物的小型恐龍。而且它的頜部強壯且能活動,棱齒龍的後肢很發達,脛骨比較細長。蹠骨較高,腳部由三根向前生長並有利爪的腳趾的腳掌組成。
棱齒龍的體形
棱齒龍全長1.4-2.3米、臀高1米,後肢修長優美,嘴喙狹窄銳利,這給它咬食樹的枝葉帶來了很大方便。它的前肢末端有五根粗短的指頭,指尖長著堅固的爪子,很適合抓扯或捧食食物。古生物學家們曾經他前肢結構有助於其覓食高處植物認為,棱齒龍可能生活在樹上,但後來經研究顯示,棱齒龍的四肢掌部不適合抓緊樹枝,而是很適合在陸地中快速奔跑。作為鳥腳類中進化表現是成功的代表,棱齒龍的奔跑速度可能是最快的。
棱齒龍的解剖結構
兩足行走的棱齒龍並不像大部分草食性鳥腳類那樣,重量集中在身體前半部,它的恥骨斜向後方生長並觸及坐骨,這使容納食物的腸子能延長身體非常靠後的部位,如此一來,重心就會落在臀部下方。棱齒龍後肢上的小腿比大腿長,有利於奔跑,它整個後肢的作用像是一個杠杆的支點,頭、頸部與尾巴靠一根根骨質筋腱來保持挺直,因此尾巴不可能觸及地麵,除非在放鬆或睡覺時。在高速奔跑中,它的尾巴挺的筆直,就像平衡杆一樣在身體兩側擺動。
棱齒龍的生活環境
距今1.2億年左右的白堊紀早期,棱齒龍大多生活在今歐美一帶覆蓋著蕨類和木賊的衝積平原上。棱齒龍的體形構造很適宜采食植物以及逃避攻擊者。一旦發現周圍環境存在危險,棱齒龍會快速逃跑以躲避敵人的攻擊。和現代動物對比體形和腿長後,古生物學家估計它奔跑時的速度可達45千米/小時。
棱齒龍的牙齒
棱齒龍上頜牙齒齒冠的頰麵釉質化程度很高,前上頜齒稍微彎曲,其齒冠前後加寬,兩邊有邊緣小齒,這的下頜大約有十幾顆牙齒,前麵幾顆比較簡單,呈圓錐狀,其他牙齒的齒冠扁平,與上頜齒一樣具有邊緣小齒,而且有明顯的中棱和幾條較弱的次級棱。這些棱的存在大概正是“棱齒龍”之名的由來,這些牙齒的磨蝕麵平而傾斜,顯示出其耐磨性非常強。此外,棱齒龍還具有一般鳥腳類恐龍的一個重要特點,即上牙齒齒冠向內彎曲,而下頜牙齒齒冠向外彎曲。
棱齒龍的生活方式
棱齒龍過著群居的生活,古生物學家猜測,棱齒龍可能像今天的羚羊一樣,每一群有一頭龍帶領種群遷徙,選擇覓食地等,當群體裏的大部分成員低頭吃東西時,有些個別會環顧四周防範危險。一旦遭受饑餓的肉食性恐龍攻擊,逃跑是這種無防禦能力動物唯一的選擇。棱齒龍在快速奔跑時也能左右閃避躲開追逐者,其長尾巴在跑動時有助於保持身體平衡。但如果沒有得到事先預警,棱齒龍恐怕很難逃脫能快速奔跑的大型獸腳類的攻擊。
恐龍名片
名稱:棱齒龍
時期:白堊紀早期
外形:長1.4-2.3米、重64千克
屬目:鳥獸類
分布:歐洲:英國,西班牙北美:美國
5、禽龍
禽龍是家族成員中最龐大的,身高是普通人的3倍,體重4.5噸。1822年,瑪麗·曼特爾發現了禽龍,而那時科學界對恐龍還是一無所知,因此說禽龍是最為有名的恐龍之一,英國的地質學家吉頓·曼特爾,也就是瑪麗的丈夫,曾對禽龍做過描述,並且意識到這是一種龐大的爬行動物,但他把禽龍那像釘子一樣的“拇指”誤認為是角。禽龍是一種進化得很成功的植食動物,長有長長的顱骨、喙形頜骨、磨碎食物的頰齒,所有這些特征就能把鳥臀目恐龍與食草恐龍區別開來。禽龍生活在除南極洲以外所有的大陸上。在一些化石發現地,比如說在比利時,人們發現許多禽龍的遺骸是並列在一起的,這說明它們是成群在一起生活的。
禽龍的體形
禽龍的身軀高大,體形笨重,尾部粗而巨大。體長一般在10米左右,用後肢站立時,身高可達4.5米,禽龍體重與一頭亞洲大象差不多。一般情況下,禽龍習慣四足行走,但有時它也會依靠兩條後肢行走,當禽龍以後肢行走時,可能是以兩足奔跑,這樣能使他跑得很快,它的背部和尾巴豎挺著,幾乎與地麵平行。當被肉食性動物追捕時,它能跑得很快,每小時可達35千米左右,禽龍的尾巴僵直而側扁,這有助於保持身體平衡。
禽龍的前肢
幼年禽龍的前肢相對較短,所以通常可能以後肢行動,成年禽龍前肢則較長也更強壯,一些足跡化石顯示,成年的禽龍也會以後肢行走,但行動要緩慢得多。禽龍的手有五指,十分特殊,每隻手上有尖刺般的拇指,三根長著蹄狀爪子的中間指,以及能抓握的第五根手指。因而可以彎下身體前端,以手上三根承受重量的中間指支掌,以便喝水或吃低矮樹木上的樹葉。
禽龍的生活環境
禽龍屬於巨型鳥腳類恐龍,它後肢直立的姿勢和其後肢掌部的三趾構造與現代的鳥類頗為相像,在今歐洲與美洲的林地,在茂密的叢林、濕熱的沼澤覓食、飲水、休息時,通常是四肢著地,緩慢行走,但在取食蕨樹和針葉樹的葉子時,則用後肢站立。
禽龍的進食方式
有充分的資料表明,禽龍種類主要分布在岡瓦納古大陸,禽龍的名字意思是“鬣蜥角牙齒”,禽龍在頜骨上長有鑿子似的鉗牙,跟生活在南美洲地帶的植食蜥蜴、鬣蜥很相似。禽龍喜食馬尾草、蕨樹和蘇鐵,它的大部分時間可能花費在尋找食物和咀嚼食物上。禽龍可以用肌肉發達的後肢站立,去啃食樹上的葉子。食物到口中以後,它會細嚼慢咽,而用不著像雷龍那樣去吞鵝卵石,禽龍上下頜的前部沒有牙齒,隻有側麵有一些到一定時期就自行替換的頰齒,它依靠像食物磨碎機一樣的帶角質的嘴咬下樹葉,然後其頜部再以不尋常的滑動動作使頰齒將食物嚼碎。
禽龍的自衛武器
禽龍是溫和的草食性恐龍,一般選擇奔跑的方式逃避捕食者,隻有在無路無逃迫不得已的情況才會使用其釘子一樣的拇指戳刺敵人,保護自己。所以禽龍比起甲龍,三角龍,劍龍來,生存能力差的多,因此還未到白堊紀的末期,就滅絕了。
恐龍名片
名稱:禽龍
時期:白堊紀早期
外形:長9-10米、重4噸
屬目:鳥腳類
分布:歐洲北美:美國
6、豪勇龍
豪勇龍雖然是生活在白堊紀早期非洲地區的鳥腳類的以兩足或四足行走的大型草食性恐龍,但是他的外形好像是在禽龍科和鴨嘴獸之間。豪勇龍與禽龍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包括後肢比前肢長且更健壯,手指與腳趾上有蹄壯的爪,尖刺般的拇指,以及牙齒的牙冠具有高脊等等,還有鴨獸科的一些特征,如它具有細長的頭和無齒的嘴喙,豪勇龍最明顯的特征是背上有一個從肩一直到尾巴的大帆,估計起調節體溫的作用。
豪勇龍的長相
豪勇龍有兩輛小轎車那麼長,它一般用後肢行走,因為它的後肢強壯有力,可以支撐起全身的體重,當站立不動時,尾巴也能分擔一部分體重。當它需要休息時,它能向前傾斜而用四肢著地,用它蹄狀的爪子來保持身體的平衡,它的前肢每隻掌上都有一個長拇指釘,這點和禽龍類似,此外,豪勇龍的外形還有一些獨特的特征,其眼睛上方有個低矮的隆起,類似鴨嘴龍類的嘴喙,背上長有脊椎骨突起和用來支撐背帆的骨板。
豪勇龍的生活形態
在行為方麵,豪勇龍可能與禽龍非常相似,小豪龍在任何時候都會以後肢行走,因為他的前肢相對太短了。成年的豪勇龍在休息與慢步時他是四腳著地的,然而在他奔跑時,成年的豪勇龍必須直立身體,靠著兩條柱狀的後腳奔跑。他的手比禽龍的小,但腕部非常強壯,雖然它手上的三根中間指為蹄狀而且無法抓握東西,但可以伸直,手指會向內彎,形成承擔重量的“腳”。
豪勇龍的背帆
這是一個令人困惑的謎,一隻龐然大物,竟在背上背上堅起一座大帆,豪勇龍的帆由一連串長脊柱支撐,每一根脊柱都是從脊骨上直挺挺地長出來的,有些脊柱像人一樣高。脊上長帆並非常見,在現代的機刺中,我們能找到美洲蜥和澳洲的水生鬣蜥,他們的帆是用來求偶示意的。豪勇龍可能也用他的帆做同樣的事,如果是這樣,那帆必定顏色明麗,老遠就能看見。豪勇龍生存的環境夜間寒冷,白天則又幹又熱,它的背帆可以幫助它保持體溫的穩定。豪勇龍會在炎熱的午後調整站立位置,使背帆的邊對著太陽以保持涼爽,讓熱由背帆的皮肢散發掉。在寒冷的清晨,它會側身站立,讓太陽對著帆麵,背帆上皮肢內的血液在陽光的照耀下,會起到聚熱板的作用。不過,背帆的這種作用也隻是古生物學家的猜測,並未得到證實。
豪勇龍的頭部
豪勇龍具有類似鴨子的嘴喙以及強有力的頜部,可以咬斷與咀嚼生長在衝積平原上的低矮蘇鐵類與早期的開花植物。它和禽龍一樣,都有具突脊的葉狀牙齒,頭顱上有個關節,使上頜的兩側在下頜上移以咀嚼食物時,可以向外滑動。無論從側麵看還是從上往下看,豪勇龍的頭顱都呈平頂狀,其前額部位有隆起,口鼻部比禽龍的低,下頜較扁,高的鳥喙骨表明其咬合力非常強。
豪勇龍的自衛方式
在北非常疏的草原和灌木中,當他無法擺脫捕獵者時,它的拇指釘就是最有用的防衛武器,與禽龍一樣,豪勇龍的每隻手上都有一個長拇指釘,隻是略小一些,它能刺傷進攻者,就像犀利的匕首一樣。
恐龍名片
名稱:豪勇龍
時期:白堊紀早期
外形:長7米、重0.7噸
屬目:鳥腳類
分布:非洲:尼日爾
7、艾德蒙托龍
艾德蒙托龍是大型的鴨嘴龍類恐龍,也是白堊紀末期非常繁盛的一類草食性恐龍,像其它鴨嘴龍一樣,艾德蒙托龍有一個無牙的鳥喙,在鳥喙後麵,上顎和下顎有多達上千顆緊密排列的牙齒,用來嚼爛食物,牙齒逐漸用壞時,就長出新牙代替。他的脖子強壯,可以彎曲,不必移動就能在周圍一個寬廣的區域采集低的植物。
艾德蒙托龍的體形
艾德蒙托龍強壯的後肢與厚實的尾巴使它看起來與禽龍有幾分類似。此外,艾德蒙托龍從肩膀處開始背部就顯著下滑。艾德蒙托龍有著龐大的身軀,相較於它的身軀而言,它的前肢就顯得非常小,掌部有四根手指,這些手指都包著厚厚的肉墊。它的喙部則比較扁平,很像鴨嘴,口中有數百顆緊密生長的頰齒,比較奇特的是,它的大鼻腔上還有塊可以脹大的皮肢。
艾德蒙托龍的鼻囊
艾德蒙托龍的大鼻腔上那塊可以脹大的皮膚,就是一層皮膚。它平時皺皺地橫在艾德蒙托龍的臉部,它的鼻囊就會脹大,發出吼叫聲,古生物學家推測吼聲對進攻者起到一個威脅作用,或許能夠把敵人嚇走,但是這個鼻囊也許還有其他的用處,比如在繁殖交配期用來吸引異性,或者是在小恐龍迷失方向時,用來召喚它們回家。
艾德蒙托龍的牙齒
艾德蒙托龍的口中有大量小型的牙齒,大約有700顆之多,這些牙齒如鑽石般成組排列,每組包括了60多個小群,這些小群密集生長,而在每一個小群中又包含了3-5顆牙齒,這種結構與它草食性的生活相適應。艾熏蒙托龍在咀嚼植物時,這麼多的牙齒能夠幫助它把食物充分嚼爛。
艾德蒙托龍的生活環境
以前,人們一度認為艾德蒙托龍是一種水棲動物,用有蹼的掌作槳,用尾巴作舵,以柔軟的水生植物為食,但後來古生物學家經過研究證明,艾德蒙托龍實際上是一種陸生動物,因為它的掌上並沒有蹼,而是厚實的肉墊,尾巴不容易彎曲,也無法起到舵的作用。艾德蒙托龍吃種子、果實以及一些鬆樹的針葉,是一種草食性恐龍。
艾德蒙托龍之謎
2003年10月,美國古生物學家在對90個鴨嘴龍化石標本進行檢測後發現了29處腫瘤,其中在艾德蒙托龍身上發現的腫瘤最多,經也是唯一被發現患有惡性腫瘤癌症的恐龍,艾德蒙托龍骨骼中的腫瘤多是血管外細胞瘤,其形狀與人類血管外皮細胞瘤非常相似,至於產生腫瘤的原因,古生物學家目前無法確定。
恐龍名片
名稱:艾德蒙托龍
時期:白堊紀末期
外形:長13米、重4噸
屬目:鴨嘴龍類
分布:北美:美國,加拿大
8、慈母龍
許多恐龍沒有留下他們是怎樣生活和哺育後代的痕跡,但在這方麵,慈母龍卻給我們留下了充足的證據。古生物學家發現了慈母龍的巢穴和蛋化石,還有從孵化中的到成年期的各個年齡段的慈母龍化石,這說明在小慈母龍還沒有孵化還沒有孵化之前,慈母龍就會非常精心地照顧這些小寶寶,直到它們出生並能夠自己離家出去尋找食物為止。
慈母龍的長相
慈母龍的長相不敢讓恭維,慈母龍像馬一樣長著一個長頭,其眼睛的上方有一個實心的骨質頭冠,但這個頭冠非常小,有可能雄慈母龍之間就是用這個小頭冠來互相碰撞,以決定自已的領袖地位的。慈母龍的顴骨上還長有三角形的突起,它的喙部則比較寬,像鴨的喙部一樣,此外,它還有一個有力的頜部。慈母龍可能習慣四足行走,但前肢較細,後肢則相對要粗壯些,所以當它走時,臀部是它身體的最高處。
慈母龍的發現
1978年初夏,美國引以為豪的天才恐龍學者喬治·荷奈博士在蒙大拿州的白堊紀後期的地層中熱心地尋掘化石。終於,荷奈博士在那裏成功地獲得了大量剛剛出殼的鴨嘴龍的骨頭和蛋碎片。這些化石堵埋在一個直徑約為3米的似火山口的土坑中,經仔細研究化石,證明都是一些剛孵化出2-3個月的幼恐龍,它們的腳骨尚未長硬,還不能行走。也就是說它們還不能隨父母外出尋找食物。然而幼恐龍的牙有吃過東西的痕跡,這是怎麼回事呢?荷奈博士認為一定是慈母龍不停地把食物帶回巢裏給孩子吃,在巢穴的附近發現的成年龍一定是細心照料幼龍的慈母龍。從慈母龍的巢及周圍的泥土中還發現了一大群圍在屍體旁吃腐肉的埋葬蟲的蛹。這證明巢中有不少幹巴巴的或已腐爛的幼恐龍的屍骸,可以說衛生條件不好。
慈母龍的生活狀況
慈母龍的糞便化石表明他們以木纖維硬質植物為食,成年後體重可達4噸。而且它們習慣群體活動,當一群慈母龍在活動時,身體最強壯的慈母龍就會在附近守衛,防止敵人偷襲,雌慈母龍每年產卵時會回到以前的窩中生產,當它產卵時,它會先用四肢堆出一座沙丘,再在沙丘中央挖出一個深約1米,直徑為2米的洞,然後把蛋放進去,下麵墊上泥土與碎石,上麵覆以植物,以便保持恒溫。雌慈母龍一般會在窩內產下18-40枚硬殼的蛋,雄慈母龍會在窩邊守護,以防止其他動物偷蛋。
小慈母龍的成長
小慈母龍一出生就會受到雙親精心嗬護,從破殼而出的時候,雙親就會把可口的植物送到小恐龍口中,大約長到1.5米的時候,小慈母龍才能在窩的附近活動,大約出生一年後,體長增加到2.5米時方可以隨父母到較低的地方活動。在此之前,小慈母龍都是由雙親自哺育的。直到15歲之後,才會離開父母,獨立生活。
關懷後代的慈母龍
美國的古生物學家在1978-1988年十年期間,經過不斷的挖掘研究發現,慈母龍不僅能營巢築窩,而且能夠照顧小恐龍,一直到小恐龍能獨立生活,於是便把這類對後代倍加關愛的恐龍命名為“慈母龍”。慈母龍的窩都在高原地區,居高臨下。待在窩裏,慈母龍就能及時發現肉食性恐龍的到來。它建造窩可以使用多次。
恐龍名片
名稱:慈母龍
時期:白堊紀早期
外形:長9米
屬目:鴨嘴龍類
分布:北美:美國
9、盔龍
頭帶中世紀騎士頭盔的盔龍和騎士一樣喜歡炫耀自己。與眾不同的頭飾和獨特的鳴叫聲的盔龍出現在針葉林或灌木叢中,特別引人注目。
盔龍的長相
盔龍學名的意思就是“有頭盔的蜥蜴”,長著像鴨子一樣的臉,頭頂上有個中空的頭冠,它的喙部前方沒有一顆牙齒,但喙部後方卻有上百顆的頰齒。它用後肢行走,其前肢相對短一些,它的尾巴又長胖。古生物學家認為,盔龍的臉上可能也有像艾德蒙托龍那樣的皮囊,它會把皮囊鼓成球狀,就像青蛙一樣依靠它的聲囊發出呱呱聲,給恐龍群傳遞報警訊號或吸引異性。從曾經發現的盔龍表皮化石來看,它的膚是非常凹凸不平的。
盔龍的頭冠
說到盔龍,哪能不說他的頭盔,在自然界中,出眾而華麗的外表通常是雄性動物享有,盔龍也不例外,古生物學家發現了不少盔龍骨骼化石,每個盔龍的頭冠並不是同樣大小的。後來在1975年,美國的解剖學家對其進行仔細測量並研究後得知,年輕的盔龍或者雌性盔龍的頭冠都比較小,隻有成年的雄懷盔龍才擁有比較大並完全長成的頭冠,而且它在繁殖期可能會變換頭冠顏色以吸引異性,相反,較年幼的盔龍是幾乎沒有頭飾的,隻是在它的眼睛上方有一個小小的突起。
盔龍的生活環境
鴨嘴龍的喙部無牙但是鋒利,用來咬斷細枝或樹葉,然後放入它兩麵成排的頰齒間進行咀嚼,它走路依靠後肢,但當它進食時就會用四肢著地以支撐身體。盔龍雖然頭帶頭盔卻是一種性情溫和的恐龍,它主要依靠敏銳發達的視覺和聽覺去預防不測,盔龍很可能會遊泳,但遊起來的速度肯定很慢,不過這也足以使它逃脫不會遊泳的肉食性恐龍的追殺。
盔龍的親戚
亞冠龍是一種草食性恐龍,它既能以兩足行走,又能以四足行走,它是酷似盔龍的鴨嘴龍恐龍,古生物學家們發現了很多亞冠龍化石,其中包括亞冠龍的成年體與幼年體,甚至還有幾窩龍蛋,最令人驚喜的是,有的恐龍蛋化石還有未孵化的小亞冠龍胚胎。
恐龍名片
名稱:盔龍
時期:白堊紀末期
外形:長10米、重3.8噸
屬目:鴨嘴龍類
分布:北美:加拿大,美國
10、蘭伯龍
蘭伯龍又名蘭氏龍,與這個科的所有成員一樣,蘭氏龍在吃東西時常用四肢走動,如果受到驚嚇,它可能站起來靠兩條後腿逃跑。它頭上有兩個突起,一個空心的高冠在前,一個突出的骨刺指向後麵。蘭伯龍是鴨嘴龍中體形較大的一種,而且還可能是最大的一種,體長幾乎和暴龍一樣,他一般群居在有水的地方。
蘭伯龍的長相
蘭伯龍的外形最引人注目的除了頭冠外,就是它的前肢,另外,古生物學家發現了蘭伯龍的手印化石以及仍包著一層殘存皮膚的指骨化石,由這些可以得知,蘭伯龍的指端包有一層肉墊,類似駱駝的蹄。
蘭伯龍的頭冠
蘭伯龍的頭冠分為兩部分,前部是一個空心的冠狀物,後部是一隻實心的骨刺指向後麵,這種奇怪的樣子讓古生物學家難以解釋,有的古生物學家曾認為,蘭伯龍可以在水中生活,而這個頭冠則是潛水時的通氣管,但現在都普遍趨向於認同這個頭冠是用來發聲的觀點。
蘭伯龍的生活環境
從眾多化石可能推斷出蘭伯龍生活在有水的地方,或者就是長時間生活在水裏,由於季節的變化而追逐水源和食物,蘭伯龍會群體遷徙。群體中的成員能通過觀察彼此頭冠的不同來確認身份,並會通過頭冠發出聲音尋找走失的同伴,蘭伯龍依賴它銳利的眼光和靈敏的聽覺注意周圍的情況,它一般習慣四足行走,但當受到驚嚇時,它也可以隻依靠兩條強壯的後肢奔跑,或者幹脆進入水中。
蘭伯龍的食物來源
不同於禽龍科窄小的腦袋,蘭伯龍那鴨子嘴使他不能去挑剔的選擇樹上的嫩葉和小葉,隻能將嘴邊所有的東西統統吃入嘴中。
蘭伯龍的近親
高頂龍的頭上長著一個高高的頭冠,頭部的後方還長著一個小突棘。有的古生物學家認為,就高頂龍的頭部特征而言,它與蘭伯龍的關係要比它與盔龍的關係親近得多。高頂龍是鴨嘴龍類恐龍中背骨最高的,它也喜歡群體生活,因為古生物學家曾發現過它所造的巢留下的痕跡,這些巢是它的集體活動過程中建造的。
恐龍名片
名稱:蘭伯龍
時期:白堊紀末期
外形:長15米、重5噸
屬目:鴨嘴龍類
分布:北美:加拿大,美國,墨西哥
11、副龍櫛龍
所有的鴨嘴龍類的頭上都有一個奇怪的頭冠,其中以副龍櫛龍的頭冠最為奇特,為棒狀頭冠,關於頭冠的用途學家眾說紛紜。不過從化石遺跡中可推斷出他們是一種群居動物,過著群居的生活。
副龍櫛龍的長相
副龍櫛龍的頭冠長在鼻骨上,頭冠裏長有U形管子,這些通道是這類恐龍的發聲器。就像圓號中彎曲的管子,它通過使這些管子裏的空氣產生震動而發出聲音,人們猜測在副龍櫛龍的脊背上可能有一處典型的凹陷處,剛好可以把長長的頭冠的頂端擱在上麵,就像隨身帶著掛物架一樣。它的前肢十分強健,既可以用於四足行走時支撐體重,又可以用於遊泳。它的後肢強而有力,可用來站立和奔跑除了頭冠的不同,它的外形與其他鴨嘴龍類非常相似。
副龍櫛龍的頭冠
副龍櫛龍的副龍櫛龍的頭冠解剖結構告訴我們頭冠長在鼻骨上,頭冠裏有“U”形管子,管子的頂端是封閉的,因此排除了可以作為水下呼吸管和增強嗅覺的說法。比較合理的解釋是頭冠可能用於辯認性別和發聲。副龍櫛龍的聲音應該能傳播到很遠的地方,並能使同伴間相互辯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