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世界現行公曆的來龍去脈(2 / 2)

儒略曆每4年一閏,因此不是每年有2月29日,隻有逢閏年的這一年才有。這在世界上曾引起不少有趣的事。世界上那些在2月29日誕生的人,要每隔4年才能慶祝自己的生日。70年代,電子表風行世界,那時表上沒有2月29日這一天。每碰到閏年,閏日那天,表上顯示了3月1日,29日輕易地溜走了。電子表隻有除去幹電池,停擺後才能得以調整日期。

不過,也有人喜歡閏年。2月份多了一天,商店和工廠的老板就可以多賺一筆錢。歐洲的習俗是,閏日是青年向戀人求婚的吉日,這一天使許多有情人結成了美滿的姻緣。

儒略曆是比較準確的曆法。經過幾百年的施行,逐漸得到人們廣泛的承認。公元325年,尼西亞會議正式把儒略曆作為基督教世界的曆法,並以此為根據計算基督教節日的日期,並規定春分日必須是3月21日。

儒略曆還沒有同天文周期完全吻合,平均每個曆製年,比太陽年長約12分鍾,即每128年便多出一天。

到13世紀時,差額已達8天,當年的天文學家向教會指出,曆法需要改革。可是,這個改曆問題卻使教會為難了整整3個世紀,都沒有解決。

到了16世紀,改曆問題才有了端倪。意大利的醫生兼天文學家李利厄斯花了10年時間研究出了新曆,他在1576年將改革方案提交羅馬教廷,經過許多學者(有天文學家、數學家,還有一些僧侶)討論,終於獲得教皇格裏戈裏十三世批準。

1582年2月24日,格裏戈裏發布改曆的命令:從1582年10月15日起,所有基督教徒必須使用新曆--格裏曆。這就是今天世界各國通行的“公曆”。

公曆是以一個“回歸年”作為單位的。計365天5小時48分46秒。為了使用方便,就將365天定為一年,這就是“平年”。

回歸年比平年多5小時48分46秒,這樣積上4年就有23小時15分4秒,約等於一天。所以每4年就要閏一天,這一天放在2月份,成為29天,這樣,那一年就有366天,叫做“閏年”。

但是,4年中累積起來的時間,經過4年閏一天後,就多閏了44分56秒,400年以後就會使曆年比回歸年的時間多上3天。因此,在400年中應少閏3次。它規定:一個平年是365天,閏年是366天;凡是公元紀年數能被4除盡的是閏年;對於每世紀的第一年,雖能被4除盡,但不能被400整除的仍不作閏年。如1600-2000年間400年中,1700、1800、1900年等,就不算閏年;而1600、2000年就是閏年。這樣,在每400年中,原來該閏100次,減少了3次,共有97次閏年。

用這種辦法補救以後,每隔3000年,還有一天之差,就隻要在3200年中減少一個閏年就行了。

在改曆時,在1582年中扣除已提前的10天,即把這年10月4日(星期四)的第2天(本應是10月5日),改為10月15日(星期五)。這樣一來,格裏曆再次同太陽年相符,春分再次回到了3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