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人類曆史的時(1 / 2)

間表--曆法

沒有曆法的時代

那掛在牆上一天撕下一張的日曆,或是印著漂亮圖畫的月曆,還有擺在桌子上的台曆……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看起來是那樣的普通、平凡。

這些紙片--日曆,是人類在從茹毛飲血的蒙昧時代開始不斷與大自然作鬥爭的實踐中探索和總結出來的科學產物,是來之不易的。

結繩記日刻木相會

在遠古時代,人們過著原始群居的漁獵遊牧式生活,他們在與大自然作鬥爭的活動中,逐漸認識自然界裏各種現象的運動規律。從太陽的東升西落和月亮的盈虧,逐漸認識了日月。看到植物的發芽、生長和枯落以及寒暑的變換而認識了年。

在沒有曆法的時代,人們是怎樣計算日子的呢?比如說一個人要出門,需要多少天才能到?怎麼辦?古人想出了一種“結繩記日”的辦法。當他出門的時候,就在腰裏係了一根繩子。在路上走一天打一個結,到了目的地一數就知道是多少天。往家走時,走一天就解一個結。結解完了,家也就到了。

再如兩個人約好5天以後再見麵,他們就在一片小木片或竹片上刻上5個道道,然後剖開,每人各拿一半。每過一天,兩個人都削去一道。當木片或竹片的刻道削完了,也就到了約會的時間了。這叫做“刻木相會”。

如果要記錄較長的日期,怎麼辦?也有辦法,例如,解放前西南地區的苗族,每當月圓1次,就往竹筒裏扔1顆小石子。扔夠了12顆小石子,便換一顆大石頭子兒,這就表示到了1年。

觀天授時

社會生產的發展推動了天文學的發生和發展。農牧業生產的發展,需要掌握“年”這個周期,因為春季播種、夏季耕耘、秋季收獲、冬季貯藏,農事活動,都要和季節變化緊密配合,而季節變化的周期就是一年。

在我國一部很古老的書《夏小正》裏,有根據觀察天象、草木、鳥獸等自然現象定季節、月份的記載。例如什麼時候田鼠出洞?什麼時候楊柳萌芽?什麼時候冰雪消融?從物候的變化來看一年的季節變化,並且把這些現象和串事活動相對應,用以指導農牧業生產。《夏小正》相傳是夏代的曆法,可以說是人類最早的曆書了。

物候的變化與自然環境的變遷一次又一次重複地印入人們的腦海,天象的循環變化同樣留給人們以深刻的印象。它們之間的相依關係無疑將被人們所逐漸了解,觀察日月星辰的運動變化來預告一年中不同季節的到來成了很自然的事。

如果你的屋子大門朝南,那末每天中午你去觀察太陽的影子。到夏至這一天,太陽隻能照到門檻上。這是因為夏天太陽直射北半球、影子很短的緣故。以後太陽慢慢地斜射了,到了中秋節前後,太陽能夠照進半間屋子。再以後太陽更斜了。到了冬至,太陽可以一直曬到屋子的北牆。等過了冬至,太陽光又慢慢地從屋子裏退出來。根據太陽光投射出來的影子長短,可以大致定出一年的季節來。

觀察星星也是人們決定季節的一種方法。如果你選定一顆亮星(如織女星),在5月前後看它於黃昏時從東方的地平線上升起,第二天你會發現它比前一天提前出現了。當然隻提前很短的時間,你可能一下子感覺不出來;但是時間一久,過了十天半月,你就會明顯地感覺到織女星比過去出現得早了。到了秋天,你在黃昏時再看織女星,它已經升到天頂了。

距今4000多年前的夏代勞動人民,已很注意觀察北鬥星。那時北鬥星距離北極很近,位置高,常年不隱,明亮醒目。這是由七顆亮星組成的、形狀像隻鬥的星辰。如果每隔一個月黃昏時畫下這個“鬥”在天上的位置,就會發現它在天上繞著天球北極兜圈子。這種現象古人早就發現了。古書《鵑冠子》上說:“鬥柄東指,天下皆春;鬥柄南指,天下皆夏;鬥柄西指,天下皆秋;鬥柄北指,天下皆冬。”這種觀察北鬥回轉以定季節的方法在《夏小正》中也有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