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1 / 2)

欲為菩薩優婆塞。放逸五戒威儀者。若無師從受處。爾時受者若無師。應向佛像前。自誓受菩薩優婆塞威儀。應如是作禮。偏袒右肩。胡跪合掌。應如是言。我某甲。白十方佛。及住大地諸菩薩等。今於諸佛前。欲受一切戒。學一切菩薩戒。優婆塞五戒威儀。攝一切善法菩薩戒。為利眾生戒。是戒。過去諸菩薩已學。未來諸菩薩當學。現在諸菩薩今學。我亦如是學。第二第三。亦如是說竟。其餘諸事。應如前廣說。

具五遠離分第六

離欲優婆塞。具行五戒。遠離身四惡。一者殺。二者盜。三者婬。四者飲酒。遠離口五惡。一者妄語。二者惡口。三者兩舌。四者無義語。五者綺語。遠離五邪命。一者賣肉。二者沽酒。三者賣毒。四者賣眾生。五者賣兵仗。遠離嚴飾五事。一者香。二者華。三者瓔珞。四者香油塗身。五者香薰衣。遠離放逸五事。一者歌。二者舞。三者作樂。四者嚴飾樂器。五者不往觀聽。此五戒。隨力所堪。若能終身具持五為上。若不能。隨持多少年月日夜。乃至須臾。亦得暫持。不但如持全。念佛臨涅槃。敕四大聲聞。及六應真。吾滅度後。如是真法之中。若出家二眾。淨持禁戒。及在學二眾。隨力多少。心次近持上戒者。若造房舍牀蓐。衣服飲食。一切順道資生之具。施四方僧。及諸賢聖。汝等盡應受請。若不受者得罪。以此觀之。賢聖不遠。感至則應。若作功德。先當竭力受持上戒。然後至心請四方僧。及諸賢聖。若不能終身。至一日一夕者善。若不能者。設供之時便受。罷便止。此諸賢聖。皆來受請。

如法懺悔分第七

若有所犯。即如法悔。此一切菩薩。犯當突吉羅罪。當向大小乘人。能解說。能受悔者。如法懺悔。若菩薩以增上煩惱。犯波羅彞處法者。失律儀戒。應當更受。若中煩惱。犯波羅彞處法者。當向三人。若過三人。長跪合掌。作突吉羅懺悔。所犯罪多。作是說言。大德。憶念我某甲。捨菩薩毗尼。如所稱事。犯突吉羅罪。餘如比邱突吉羅罪懺悔法說。若下煩惱。犯波羅彞處法。及餘所犯。向一人懺。

此下有禮三寶。並發心立願。禮四方佛儀則。及受繩牀法。受錫杖法。結座移行受食等法。以係戒外餘文。未錄。閱藏自悉。

附辯五則

一辯稟戒

按諸律部。戒分七眾。名位各別。在家出家。倫次不同。其出家五眾。俱可作在家稟戒之師。其義有二。一。謂發心定期。恐大僧難遇。有失利益。若有比邱。當從求受。若無比邱。即於比邱尼前求受。若二部大僧俱無。即於式叉摩那尼受。若式叉亦無。即於沙彌前受。若上四眾無者。即於沙彌尼前受。此則約應期開受。二。謂雖有比邱。而不持戒。可從持戒比邱尼所受。或雖有比邱尼。儻持戒亦未潔。乃至從持戒沙彌尼所受。此則開聽從人。若有比邱。而復持戒。別從餘眾乞受戒者。此則不開。須依大僧所受為正。五戒如此。八關齋戒亦然。乃至菩薩大戒。在出家五眾菩薩受。例此可推。又菩薩戒有二種。一梵網。二本部。當隨宜受一。

二辯稱禮

夫佛門之有七眾。如儒職之有九品。雖同一臣屬。而尊卑不失其次。此乃住世大禮。不可紊亂也。邇來緇素。名位不別。冒認法屬。或曾歸依起名。或曾稟受戒品。謬與出家同派。遂以師兄弟稱。至在下者。呼之為師姪輩。詎止僧俗違製。抑且反索禮敬。甚至罵辱等事。按地藏十輪經雲。於歸我法而出家者。若是法器。若非法器。剃除鬚髮。被服袈裟。諸弟子所。不生恭敬。惱亂嗬罵。或加楚撻。或閉牢獄。乃至斷命。此於三世諸佛。犯諸大罪。斷滅善根。乃至決定當生無間城獄。究斯源委。皆由為師者。多存情愛。苟就利養以違法。致居家者。不聆嚴訓。憍矜富貴以慢僧。嗚呼。魔風日作。法道陵夷。冀諸緇素。欽遵佛製。恪理僧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