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2 / 2)

三辯衣製

按律所製。在家男女。稟受優婆塞。優婆夷戒者準成實論。聽蓄一禮懺衣。名曰鉢吒(梵語鉢吒。唐言縵條。縵謂無文。即一幅[疊*毛]也)唯異俗服。染作壞色。不同僧衣割截縫成以表田相。縵條而言禮懺衣者。但令禮敬三寶。旋繞殿塔。讀誦經典。熏修懺法。一一許著。善業一畢。應隨即去之。若家庭飲食。市裏遊行。一切時中。皆不許著。邇來居家受戒者。多形是俗侶。濫著田衣。出入城市。往來伽藍。壞僧伽之表相。違法王之製儀。如斯披著。豈罪受者。謬行仍歸師家。若遵梵網明條。在家二眾菩薩。全無三衣鉢杖之說。若依優婆塞戒經。但雲儲畜僧伽黎衣鉢錫杖。亦無言其披者(殆預備施僧耳。施已即更造新儲畜)。冀諸仁者。見家在善信。欲受戒者。先當將此衣製。而為諄誨。仰遵佛敕。光樹正法。

四辯懺誦

按律中。在家二眾受戒。或有毀犯者。逢月十四。二十九初夜。當往僧中懺悔。黑白半月(每月三十名黑月。十五日名白月)。正布薩日(梵語布薩。此翻說戒)。應誦戒經。其小乘在自舍。誦五戒相經。及戒消災經。其大乘在家二眾。所受戒相有殊。一是梵網十重四十八輕。此則僧俗菩薩。七眾同受。一是優婆塞戒經。六重二十八輕。唯攝居家。不收出家。此世尊應機製止。施法由人。若受十重四十八輕者。半月布薩。當詣有菩薩僧界聽誦。儻近處無有僧坊。本宅佛堂。許自誦之。若受六重二十八輕者。唯在自舍佛像前跪誦。縱是近有僧坊。不得聽誦。以戒相不同故。兩經戒相。已具本集。茲不錄。

五辯謬稱

按大小二乘。經律論藏。在家受戒。唯優婆塞優婆夷二眾。未見童女(即未嫁閨女)受戒。即得稱式叉摩那者。今時傳戒。譌誤頗多。至於式叉摩那一種。尤為譌誤之甚。茲不可以不辯。梵語式叉摩那。此雲學戒女。是出家沙彌尼。受此戒。可學大比邱尼戒也。按佛世。諸尼輒度人。出家受具戒。以不知戒相。故造作非法。佛言。應與二歲學戒羯磨(二歲。即兩年也)。令先習學已。然後受具。一切大尼戒。皆應學之。除自手取食。授食與他。故諸經律論懺中。出家五眾次第。式叉尼居沙彌之上。以其具學大尼戒故。所謂比邱。比邱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是也。至眾集會時。佛以儀式不便。雖大尼亦列沙彌之後。式叉尼列大尼後。故僧祇律雲。在比邱尼下。沙彌尼上坐。自有明中葉。封閉戒壇。屍羅軌則。幾不可聞。不唯學戒之法久廢。而式叉名義。亦罔聞知。至謂未剃髮閨女。求受五戒者。為式叉摩那。以訛傳訛。至今不改。按大智度論。佛在世時。有一長者婦。不覺懷妊出家。受具足戒。其後身大轉現。諸長者譏嫌。比邱尼因此。製有二年學戒。受六法。然後受具足戒。文據此。則婦亦可作式叉摩那。不專指童女言矣。又論雲。式叉摩那有二種。一者。十八歲童女受六法。二者。夫家十歲。得受六法。文此則指童女言。夫家十歲。解者謂或因母亡。或母家貧苦。不能護養。即將小女。歸於夫家。已養十年。情竇漸開。又在夫家。難無欲事。又十八童女。雖未嫁而年已長。故須預防也。然不必論是女是婦。其為已出家者。則決定無疑。至其位收在沙彌之上。比邱尼之下者。以其出家誌求具足。不過因妨嫌之意。暫遲二年。以為學戒之地。不比沙彌等。尚無具足誌也。又此式叉尼。不同優婆夷所受戒相。故另有式叉尼學戒法等。茲不具述。據律所製。式叉摩那。的係出家尼。非在家閨女戒也。按華嚴經。善財童子。詣安住王都大城。欲參不動優婆夷。不知處所。無量人眾。鹹告之言。不動優婆夷。身是童女。在其家內。父母守護雲雲。據此。可見童女。亦稱優婆夷。更一明證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