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3 / 3)

○第四十三無慚受施戒

疏。出家五眾同。大小俱製。以枉當福田故。文雲。信心出家毀正戒者。在家未當田任。未製。

發隱。在家未當福田之任。無受施事也。

合注。標此戒為故起犯戒心戒。

若佛子。信心出家。受佛正戒。故起心毀犯聖戒者。不得受一切檀越供養。亦不得國王地上行。不得飲國王水。五千大鬼。常遮其前。鬼言大賊。若入房舍城邑宅中。鬼復常掃其腳跡。一切世人。皆罵言佛法中賊。一切眾生。眼不欲見。犯戒之人。畜生無異。木頭無異。若故毀正戒者。犯輕垢罪。

合注。謂出家菩薩。本以信心受戒。故堪受一切供養。堪受人天鬼神恭敬。若受而故毀。便不得受一切供養。便為鬼及世人所賤。可見戒之不可毀犯如此。奈何起心故欲毀之。雖尚未毀。先已從心結罪矣此是性遮二業。輕視戒律故。三緣成罪。一。是犯。二。犯想。三。起心欲犯。念念輕垢。又戒本經雲。起五葢心。不開覺者。是染汙犯。亦此兼攝大小俱製。小乘即所謂輕戒罪也。隨所犯罪。更加一輕戒罪。大乘亦應例此。又大士執心。嚴於聲聞也。若本無故毀心者。但隨事結本罪。不加此罪。若直起此心。未犯事者。小但責心。大亦應懺惟遮不開果報者。任其故起。則障增上戒。障增上心。障增上慧。得輕戒罪。若能開覺。則戒根堅固。定慧可尅。

發隱。地水者。舉況也。地水且然。況他物乎。阿毗達磨俱舍釋論雲。犯根本罪者。於大眾食及住處。佛不許此人噉一段食。踐一腳根地。觀此。則知破戒比邱。天地雖寬。無處可著。檀那雖眾。滴水難消。可不懼哉持戒之人。善神衛體。破戒之輩。惡鬼隨身。何也。善惡氣分。自然相感。如世貴人。輿馬僕從之所衛護。如世囚犯。杻械兵卒之所防禁也。此諸惡鬼。存日障其前途。故威德日消。所作不利。死時引入地獄。故身心痛苦。神識昏迷。又掃其腳跡者。經言。賢聖誦經行道之處。其地皆為金剛。今此惡人遊行之處。其地皆悉穢染。鬼安得不掃其腳跡耶。佛法中賊者。破戒惡人。所謂偷佛衣。盜佛飯。在佛法中。反害佛法。非大賊而何。寶積經雲。自知犯戒。受信施。是名第四微細煩惱。出家之人。具此煩惱。如負重擔。入於地獄。

○第四十四不供養經典戒

疏。三寶皆應供養。若不修者。乖於敬謹之心。故製。七眾同。大小不全共。菩薩應修五事。聲聞五篇輕重。法應誦持。餘事不製。

發隱。菩薩五事具後。聲聞五篇。第一四重。第二僧殘。第三合尼薩波逸第四提舍尼。第五突吉羅。

若佛子。常應一心受持讀誦大乘經律。剝皮為紙。刺血為墨。以髓為水。析骨為筆。書寫佛戒。木皮穀紙。絹素竹帛。亦悉書持。常以七寶無價香華。一切雜寶。為香囊。盛經律卷。若不如法供養者。犯輕垢罪。

合注。供養有五事。一受持。二讀。三誦。四書寫。五香華雜寶供養。剝皮為紙等。舉重況輕此是遮業。無敬法心。故得罪也又不供養三寶。亦犯罪。戒本經雲。於一日一夜中。若佛在世。若佛塔廟。若法。若經卷。若菩薩修多羅藏。摩得勒伽藏。若比邱僧。若十方世界大菩薩眾。若不少多供養。乃至一禮。乃至不以一偈讚歎三寶功德。乃至不能一念淨心。若不恭敬。懶惰懈怠。是染汙犯。若忘誤。非染汙犯。不犯者。入淨心地菩薩。如得不壞淨比邱。常法供養一切三寶。善生經雲。若得新穀果蓏菜茹。不先奉獻三寶。先自受者。是優婆塞得失意罪。若以殘食施於比邱比邱尼優婆塞優婆夷。是優婆塞得失意罪。惟遮不開果報者。慢法則遠離正法。失智慧種。敬法則生生處處。常遇妙法。

發隱。[穀-(一/禾)+禾]字從[穀-禾]從木。乃楮樹皮。可造紙從[穀-禾]從禾者非。

○第四十五不化眾生戒

疏。乖大士之行。故製。七眾同犯。大小不共。大士化眾生是正行。小乘自度。不化。非犯。

若佛子。常起大悲心。若入一切城邑舍宅。見一切眾生。應當唱言。汝等眾生。應盡受三歸十戒。若見牛馬豬羊一切畜生。應心念口言。汝是畜生。發菩提心。而菩薩入一切處。山林川野。皆使一切眾生發菩提心。是菩薩。若不發教化眾生心者。犯輕垢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