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後記
陳伯吹和“小虎隊”
趙鬱秀
“悉知在篳路藍縷中奮進的遼寧兒童文學創作,重在扶植新人,且屢屢獲獎;被稱為‘東北小虎隊’的青年作家群,在艱苦條件下的闖勁和堅韌的求索,確令人讚歎。”這是我們敬仰的兒童文學一代宗師陳伯吹老人於1996年7月20日為我主編的“棒槌鳥兒童文學叢書”撰寫的序言中的一段話。
此叢書含長、中、短篇兒童小說及童話集共六部。六位作者當時平均年齡三十二歲。得到了各方的好評和鼓勵。
我們衷心感謝於酷暑炎夏,抱病揮毫為我們作序,一貫關懷、鼓勵我們“為小孩子寫大文章”的陳伯吹老人,他誠摯坦言“以一套叢書來展示一省之青年創作群體的新姿和實力者,則‘棒槌鳥’叢書恐怕是僅見或首見的了。故我九十有二高齡,雖已擱筆,但此酷暑之際,汗流決背也願為之作序”。每讀到此,激動不已。這使我不由想起陳老稱為“簡樸、務實很使我感動”的在大連召開的遼寧省兒童文學學會成立大會,當時八十高齡的陳伯吹老人同我們一樣睡在學生宿舍,一樣吃著從學生食堂打來的飯菜。散會後,知陳老順道要去北方參觀,我們想給他買斤糕點,老人微笑拒絕,隻拿了兩個食堂的饅頭,並說喜歡吃饅頭。依依送別時,我望著陳老那矮小卻挺拔、堅實的背影,忽又想到這位出生於江南水鄉、長期工作在上海的老人怎能喜歡吃北方的饅頭?這兩個饅頭,如同兩塊巨石,深深地壓在我的心頭,更能使我常常憶起會議間,陳老坐在木板床沿,同我們促膝交談的親切話語,一直是我們工作的動力。一晃十年過去,已近百歲高齡的陳老又為我們汗流浹背、躬身伏案,將他寄希望於後一代的熾熱真情灌注於字裏行間,這定格於史頁的崇高形象,時時浮現在我們眼前,撞擊我們的心靈。
這序言先刊發於《中國藝術招》,題為《東北小虎隊虎虎有生氣》。叢書獲獎後,1997年8月7日,《人民日報》又以《造福於億萬兒童》為題再予刊發。致使億萬少年兒童及廣大成人讀者,更真切地感受到了這位於兒童文學園地辛勤耕耘了七十餘栽的陳伯吹老人的赤子之心。更有人向我們投來羨慕的目光,寄信祝賀我們得到陳伯吹老人的直接關愛,可謂“終身之福”!我們共同祝願老人早曰康複,再沐春風。未料,剛剛過去三個月,11月6日,陳伯吹老人竟駕鶴西去了。這刊發於《人民日報》的“序言”,竟成陳老生前發表的最後一篇文章,成為陳老珍責的絕筆,成為兒童文學界人們心靈上的豐碑,它將永栽中國兒童文學史冊!當曾熱心關懷與提攜遼寧兒童文學事業的上海著名評論家周曉,特向我函告並寄上陳老“年表”時,我不知是驚、是哀,急忙找出精心保存的陳老親筆書寫的序言文稿,不禁潸然淚下。那薄薄的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稿紙上,寫滿了老人工工整整的鋼筆小楷,字字似珍珠,句句是號角,它激勵著我們一定要沿著他的足跡以“一種頑強堅韌、鍥而不舍的精神”“全速前進”!
我們“小虎隊”的朋友們牢記“頑強堅韌”,更為團結互助,堅持陽光寫作,新作不斷。相繼獲得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宋慶齡兒童文學獎、中國圖書獎等各種大獎;有人榮獲德藝雙馨文藝家、十佳青年、優秀青年作家等各種榮譽。有人還當選為省市政協委員。更為可喜的是,“小虎隊”不斷壯大,後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2004年秋,三十多歲的劉東和王立春(女)雙雙榮獲了第六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與他們同齡的立極等也接連榮獲了冰心兒童文學獎、陳伯吹兒童文學獎等。
但是,當我們在學會的年會、筆會相聚暢談時,當我們再次拜讀陳伯吹老人的精妙文字時,免不了這樣的思考和探討:我們的作品如何才能更貼近現實,贏得更廣大讀者的喜愛?是否做到了陳老教誨的那樣“和兒童站在一起……以兒童的耳朵去聽、以兒童的眼睛去看,特別以兒童的心靈去體會……寫出兒童看得懂並且喜歡看的作品”?當今,黨和政府極為重視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但在商品經濟大潮的衝擊下,“由於受市場經濟的影響,兒童文學出現如下缺失……原創作品過少,在少得可憐的原創作品中,優秀作品更要少一些。夠得上品牌的更少。”(引自《中國原創兒童文學的現狀及發展趨勢研討會論文彙編》76寊)2005年10月8日《人民日報》十六版,出現一醒目標題《兒童文學呼喚原創》,文中明確強調“沒有作者隊伍的壯大,就不會有原創作品的繁榮”。麵對這一呼喚,肩負神聖使命的兒童文學作家、兒童文學團體,應該警醒、挺身,曾被陳伯吹老人關愛的、“使我深深地感佩”的遼寧“小虎隊”應再結隊亮相,不辜負老人家的殷切期望,奉獻出“三貼近”的原創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