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朱熹教子尋訪名師

朱熹是南宋時期著名的博學多才的大學者,他非常重視對子女的教育。有一天,他把兒子朱在叫到麵前,既嚴肅又親切地對他說:“你現在已經不小了,不能總在家裏,應該到外地去訪求名師,這樣學問才有長進。”

朱在聽了以後,覺得很奇怪,他不解地問:“我常常看到許多人不遠千裏前來向您求教,拜您為師,我也常聽人說,您是當今最有學問的人,我在家向您學就可以了,為什麼您還讓我離開家另求老師呢?”

朱熹說:“我小的時候,父親就很重視教育,他在我剛會說話時,就教我認識天地萬物,還教我學習儒家經典。後來,父親因為反對秦檜的投降賣國政策,被趕出朝廷,一病不起。臨終前對我說:你一定努力上進啊!”

“我聽了父親的話,後來徒步數百裏求訪名師,長了不少學問。”

朱熹的回憶使兒子朱在受到很大啟發。朱熹又說:“一個人老在家中,容易被生活瑣事纏住,被親人嬌慣,這樣在學問上就難以有大的長進。自古以來,都是名師出高徒,光靠父母教誨是不行的。父母學問再大,隻憑父教子學,也難以培養出英才。因為父母很難做到對子女嚴格要求並且持之以恒。所以,你還是遠離父母,千裏求師才對啊!一個年輕人,應該到外麵吃點苦,闖蕩闖蕩才容易長進。”

朱在聽了父親的話,漸漸明白了父親的用意,覺得父親講得很有道理。過了幾天,他就離開父母,到外地求學去了。

兒子臨走之前,朱熹又想到:孩子獨自一個人出遠門,在外要遇到各種各樣的人,對他來說,結交什麼樣的朋友,對他的成長影響很大,想到這裏,朱熹睡不著覺,他連夜提筆寫了一段話,專門告誡兒子要慎重交友,他囑咐兒子說:與他人交往時,特別應該慎重選擇朋友,雖然都是同學,但是也不可沒有親近和疏遠之分。親近誰、疏遠誰應該先向先生請教,聽從先生的指導。大的原則應該是、為人敦厚忠誠講信用,又能改正自己錯誤的人,就是有益於自己的好朋友:那些諂媚奉承、輕薄放蕩,粗野傲慢,教唆他人做壞事的人,就是對自己有害的壞朋友。

根據這個標準來考察周圍的人,自己也應該能分辨出個大概,再加上向老師請教來進行判斷,那就不會出什麼差錯了。怕的就是你自己胸無大誌,低級平庸,不能嚴格要求自己,不斷進步。那樣的話,雖然你不想疏遠對自己有益處的朋友,但是也越來越疏遠了;雖然不想接近那些有損於自己的壞朋友,事實上卻日益親近了。這種情況必須痛加改正。

朱熹叮囑說:萬萬不可隨著時光流逝而放鬆警惕,墮落進“小人”行列。如果那樣,就是有再賢良的老師,也沒法拯救你了。

朱在見父親這樣關懷自己,非常感動,他把父親的教誨記在心上,外出求學,進步很快,後來做官至吏部侍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