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寄宿學生心理適應能力培養指導
這些寄宿學生在心理上鮮明地體現出思家念親、寂寞孤獨、大吵大鬧、不善交流、打架鬥毆甚或逃離校園等一係列的心理和行為問題。因為學生心理產生不穩定的現象,流失率一度居高不下。
此外,由於外出打工人員的增多,部分留守兒童也加入寄宿行列,寄宿製學校的規模進一步擴大。小學寄宿製學校的增加,寄宿人數的增多表明:學校在“校”的概念中,增加了“家”的概念。如何把學校建設成為學生“溫馨的生活之家”,探索了三條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
(1)從問題出發解決問題。“問題即課題,課題解決問題”,學生心理適應能力包羅萬象,從什麼地方著手?
首先摸清學生的心理適應能力現狀。可以運用觀察法和問卷調查法等方法,設計《農村寄宿製小學學生心理適應能力問卷調查表》對學生進行調研,對學生的心理狀態、行為方式進行全麵的調查,掌握大量的一手資料。
其次通過對不良心理、行為典型對象的跟蹤觀察、分析,初步找到了寄宿製小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的主要不良適應心理及行為表現,得出學生心理適應能力方麵存在的主要問題:
①情緒情感類問題。主要表現為焦慮、煩惱、易怒、恐懼、孤獨等。
②意誌類問題。主要表現為遇挫氣餒、缺少毅力、輕信暗示、過分依賴、倔強固執等。
③個性類問題。主要表現為自卑、嫉妒、多疑、任性、衝動等。
④性心理類問題。主要表現為性恐懼、早戀、性衝動等。
(2)建立教師專業成長平台。隻有教師掌握了心理適應能力培養方法,才能廣泛的、科學的、有效的對學生施加心理影響。
(3)建心理適應能力培養的方法體係。學生的心理問題要最終獲得解決,必須全方位地構建方法體係,通過施加教育影響來調適、解決心理問題。
①親情彌補法。由於遠離親人,寄宿學生內心孤獨,對親情有一種本能的強烈的渴望。父母不能給予孩子的愛,我們教職工可以送達呀!用熱情和敬業彌補學生的親情損失的教育主張。
教職工以“愛崗敬業,愛生如子”作為職業追求,從內心深處關愛每一位孩子,想孩子之所想,急孩子之所急,及時為他們排憂解難;要不斷完善各項製度,給孩子們營造一張愛的大“網”,充當孩子的保護神。
如建立晚間查鋪製度、吃飯登記製度、衣服編號製度、體檢製度、傷病學生特殊護理製度、消毒製度、持證出門製度等,對孩子的學習、生活、身體等方麵的情況實施全程、全麵監管,不是親人,勝過親人。熱心的服務,細致的製度,學校有家的溫馨,營造了濃濃的親情氛圍,填補了孩子的親情損失,滿足了孩子的心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