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教育違反紀律孩子的措施
作為父母,你們要自問,你們平時違反紀律嗎?你們違反了紀律,希望別人如何待你?孩子的思想正處在發展階段,對任何的事情都有好奇心,因此會做出許多令家長不能認同的事來去探索,孩子的發展特性決定了孩子違反紀律是經常的事情。
但是麵對違反的紀律的孩子家長的作法卻不能讓人苟同,打罵是常有之事,但是這樣真的對孩子有好處嗎?要怎麼懲罰孩子才適當呢?
在現實生活中,父母給孩子們的鼓勵、支持和諄諄教導實在太少,而責罵、嘲諷和懲罰的次數卻往往很多。有的父母奉行“孩子不打不成器“或者“棒頭出孝子“的信條,使一些孩子幾乎都在指責和漫罵聲中成長;有的孩子還不時地忍受著父母施予他們的罰站、罰跪或者毆打等體罰。誠然,大人懲罰孩子的目的是為了幫助他們認識自己不當的或者是錯誤的言行,促使他們立即改正;可是懲罰是壓力教育,對孩子來說,其結果往往是壓而不服,更何況年幼孩子的心靈是非常柔弱的,懲罰隻會使他們產生懼怕,引起自我防護的叛逆心理。所以,懲罰不但不能喚起孩子們的良知,而且還侮辱了他們的人格,也嚴重地影響著孩子們的身心健康。尤其是不適當的懲罰對孩子造成的傷害是不可估量的。
但是不可否認,懲罰對孩子的教育有一定的幫助,但是這是在合理運用懲罰的基礎上。要遵循不輕易懲罰孩子的原則。
懲罰孩子的藝術
懲罰孩子是一門藝術,要做到以下幾點。
(1)懲罰的“量刑”要適當。懲罰孩子的目的自然是為了引起孩子的良性轉化,那麼懲罰的“量刑”就必須合乎孩子的行為。懲罰過重容易引起孩子的對抗情緒,太輕了又不足以使孩子引以為戒。因此懲罰孩子要以達到目的為原則,既不能輕描淡寫,又不能小題大做濫用“刑罰”。大教育家洛克說過“兒童第一次應該受到懲罰的痛苦時候,非等完全達到目的之後,不可中止;而且還要逐漸加重”,其中的道理耐人尋味。
(2)指明“出路”不含糊。懲罰孩子不能半途而廢,應要求受罰的孩子作出具體的改錯反應才能停止。家長要態度明確,跟孩子講清楚他應該怎麼做、達到什麼要求或標準,否則有什麼樣的後果。如孩子有亂丟東西、不愛整理的習慣,家長在懲罰時就應該讓其自己收拾好東西、整理好玩具;使其明白必須要做好,否則又要受罰。家長千萬不能含糊其詞甚至讓孩子“自己去想”。家長不給“出路”,孩子改錯就沒有目標,效果就不明顯。
(3)罰了又賞要不得。父母教育孩子要相互配合,態度一致,賞罰分明。該獎時就要鄭重其事甚至煞有介事地獎,讓孩子真正體會到受獎的喜悅;該罰時也應態度明確、措施果斷,讓其真正知道自己錯之所在。隻有這樣,才能培養孩子明辨是非、知錯即改的品行。如果在對孩子實施懲罰之後,父母中的一方認為孩子受了委屈,隨即又用錢物或食品來安慰他,這將會使懲罰失去作用。實踐證明:懲罰———獎勵———懲罰的惡性循環會使孩子產生認知偏差,錯誤地將犯錯和受獎聯係起來,從而使懲罰歸於失敗。
教育孩子的方法
當然,麵對違反紀律的孩子,懲罰不是主要手段。要教育好違反紀律的孩子,要做到以下三點:
(1)用平常心看待違反紀律的孩子。好動、好奇是孩子的天性,思維簡單、目光短淺、衝動、單純、善良是孩子的特點。孩子的個性特點決定了他們看問題比較簡單,做事情不會深思熟慮、縱橫衡量。在一定外界因素的刺激下,他們會做出一些出人意料的、草率的、不合規定的行動來,這就是違紀。所以孩子在學校違反紀律是很普遍的事情,也是很正常的現象。
(2)用正確的方式教育違反紀律的孩子。當孩子違反紀律的時候,如果我們能用平常心來看待,冷靜下來,細心分析,我們就能采取適當的方式來教育孩子。教育孩子的方式有很多,不同的情況要采取不同的方式。但不管采取什麼方式,我們都要做到盡量不要傷害孩子的自尊心,盡量保存孩子的顏麵。如果不這樣,而采取諷刺、挖苦、體罰,或者讓孩子當眾出醜等方式來處理的話,那非但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反而會打擊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嚴重的還會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甚至破罐破摔。如果真是這樣話,那這一個孩子也就完了。
好孩子是教出來的,壞孩子也是教出來的。隻不過好孩子是用正確的方式教出來的,而壞孩子是用不適當的方式教出來的罷了。孩子違反紀律,大部分都是在偶然的情況下發生的,可能是因為一時的貪玩、一時的衝動造成的。孩子違紀以後,他們自己也會有一個內省的過程。在他們自我反省的基礎上,父母如果能夠因勢利導,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孩子們都是能夠接受教育、改正錯誤的。如果采取極端的做法,讓孩子在眾目睽睽之下檢討或示眾,那隻會嚴重打擊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也在眾人麵前給他貼上一個壞孩子的標簽,讓他承受過重的心理負擔,這樣會讓他信心全無、一蹶不振,或者破罐破摔、變本加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