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指導學生熱愛學習的方法

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之前自己能夠確立學習目標,製定學習計劃,做好具體的學習準備,在學習活動中能夠對學習進展及學習方法做出自我監控、自我反饋、自我調節,在學習活動後能夠對學習結果進行自我檢查、自我總結、自我評價和自我補救。主要從以下幾方麵點點滴滴地加以引導:

給學生一個自主學習的空間

傳統的教學中我主要采用的是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聽”的教學方式,受傳統的教學方式和從小就接受母語熏陶的影響,許多學生對知識的獲取沒有新鮮感,認為知道的已經很多了。學習的動力不大,他們感到的是被迫學習。因此,導致一節課下來,事倍功半。針對這種情況,在新課程的教學中,教師要盡量從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在教學內容的基礎上,適當選擇一些小知識點,讓學生進行討論、分析,引發學生興趣,並穿插一些練習題,讓學生進行比賽。通過參與,吸引一部分學生,引發他們參與的意識,喚醒學生學習主動性,從而由被動變為主動,使學生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學到知識,間接地使學生對學科產生極大的興趣。

給學生一個選取材料的條件

語文教材中,“活動”內容安排的較多,利用書中所給的條件,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積極搜集材料,讓學生在搜集材料的過程中去發現生活中的點滴知識,一方麵養成積累知識的好習慣,另一方麵利用課堂教學過程引發學生興趣。例如,在教學過程中,設計一些辯論話題,在講到“《美猴王》”這篇文章時,對論點“美猴王是猴、是人、還是神?”加以辯論,讓同學在搜集材料的過程中,加工、提煉語言文字,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並學會根據需要,選取材料,進行加工,拓展他們的知識麵,引發他們對語文知識的探求。

給學生一個質疑問題的時間

在語文教學中,傳統的“一言堂”已遠遠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早已被學生所否定,怎樣才能使“一言堂”變為“群言堂”?這是教學中的關鍵所在。語文知識,一方麵與生活非常貼近,學生一知半解,略知一二;另一方麵許多理性知識學生不感興趣,難以理解、領悟,針對這種情況,為引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使學生更多的參與到學習知識的當中,可以采用把學生分成小組的方式,對有些語文內容,讓他們自己分析、自己安排、自己講解,從而自己小結、補充,例如,在教學《空城計》,讓學生結合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的情節,進一步體會諸葛亮、司馬懿的性格特征,以此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進一步對小說的要素加以理解,也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述能力。

給學生一個自主參與的機會

語文知識內容豐富,拓展麵寬。單純地將書麵知識,給學生加以羅列,久而久之他們會感到單調、枯燥,會產生厭煩的心理,失去興趣。為調動他們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在教學中,要針對不同學生不同的特點,設計問題。例如,在教學《春》這一課中,學生對春的認識隻是停留在片麵的表象認識中,對文章中寫景的方法,一知半解,是零散的。如果隻停留在分析文章的結構這一教學點上,在教學深度上不免有些欠缺。

總之,對學生自主學習的引導,依賴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能學”的基礎上,引發學生“想學”,教學生“會學”,從而進一步建立在學生的學習責任上,導入學生能“堅持學”,盡量使學生的自主學習達到盡善盡美,使學生徹底地從傳統的“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的軌道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