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美術教學中的愛國主義教育指導
藝術欣賞是人們接觸藝術作品時產生的一種審美活動,是一種通過藝術形象去認識客觀世界的思維活動。欣賞者在欣賞藝術作品的過程中,不僅產生了美的感受,陶冶了情操,美化了心靈,而且培養了正確的審美觀點和審美意識。在多年的美術教學實踐中,我認為通過美術欣賞教學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有著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優勢。
優秀的美術作品教材
如董希文的油畫《開國大典》就是較有代表性的例子。作品主要表現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一具有偉大曆史意義的事件。可讓學生在欣賞畫麵後,講解與之相關的一些曆史事件,放映開國大典場麵的錄像資料,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並能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了愛國主義教育。
又如:油畫《南京大屠殺》,以劊子手、堆積如山的屍體、與啼哭著的小男孩的強烈對比,生動地再現了南京大屠殺的悲烈場麵,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和震撼,講述那段難忘的曆史,揭露日本右翼勢力掩蓋曆史真相的不齒之實,進一步增強了學生的愛國主義觀念,激發了學生獻身祖國、保衛祖國的情感。
再如:王羲之“宛若驚龍,漂若浮雲”的書法,敦煌莫高窟的飛天壁畫,秦始皇兵馬俑的威武雄壯,體現了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進一步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實物作襯托,以作品背景及曆史淵源為主流,有效地克服了愛國主義教育中空洞說教的弊端,實現了情景交融,使愛國主義教育在課堂教學中得到積極實施。
典型的名人愛國事跡
水墨畫中有一幅徐悲鴻的《奔馬》,在欣賞這幅作品時,以“徐悲鴻為什麼喜歡畫馬”為題開展課堂討論,學生得知,徐悲鴻喜愛馬的勤勞、勇敢、善良的性格,常常藉馬抒懷,表現自己的悲哀、憂鬱、希望和歡樂,而這些感情以又是和祖國緊密聯係在一起的。這樣向學生講解一些有關徐悲鴻畫馬的愛國事跡,不僅增強了課堂的趣味性,還使學生受到了一次愛國主義思想的熏陶。齊白石老人在抗戰時期毅然辭去藝專學校的職務,深居簡出,閉門謝客。日軍抄了老人的字,他毫不畏懼,寄憤怒於書畫,在一幅《水墨螃蟹》上題詩“處處草泥鄉,行到何處好,昨歲見君多,今年見君少”,辛辣諷刺了日本侵略者,體現了剛正不阿的人格。達到了內在人格和外在作品形象的交融統一。
另外,在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同時,對老師也提出了一些基本要求。教師在備課時,要深入研究教材,充分揭示教材的內在思想性。在教學中,應首先圍繞作品的時代背景、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向學生作簡要的介紹。
在此基礎上,對作品有關的愛國主義主題思想和藝術手法進行分析,使學生逐步加深理解、領會東方文化的驕傲,即我國曆代美術作品自信、豪邁、博大、精深的藝術所孕育的民族傳統文化精神。
同時,欣賞教學可采取多種形式,如結合掛圖和課本圖片及平時收集的史料典故進行分析討論,可以運用投影儀放映幻燈片展示並作簡要講解,也可以適當組織學生參觀博物館和畫展等,使欣賞教學的指導思想及教學方式,始終落實在深化愛國主義教育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