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中職語文教學中的愛國主義教育指導
2009年頒發的《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在教學目標中指出:“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程要在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使學生進一步提高正確理解與運用祖國語言的能力,提高科學文化素養……”,這些要求強調了愛國主義在職高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
愛國主義是指個人或集體對“祖國”的一種積極和支持的態度。愛國主義包含了這樣的態度:對祖國的成就和文化感到自豪;強烈希望保留祖國的特色和文化基礎;對祖國其他同胞的認同感。愛國就是對祖國的忠誠和熱愛。怎樣在中職語文教學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利用美文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教材中有很多滲透愛國主義教育的文質皆美的篇章,教學中利用文質皆美的篇章,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1)利用詩歌進行教育。如教《鄉愁》時,首先通過挖掘教材中的愛國主義情感,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鄉愁是中國詩歌中常新的主題,《鄉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長,音韻動人的一曲。
《鄉愁》詩歌從內在感情上繼承了我國古典詩歌中的民族感情傳統,具有濃厚的曆史感與民族感。同時,台灣和大陸人為的長期隔絕,漂泊在孤島上去的千千萬萬人思鄉情懷,客觀上具有以往任何時代的鄉愁所不可比擬的特定的廣闊內容。
《鄉愁》一詩,側重寫個人在大陸的經曆,那年少時的一枚郵票,那青年時的一張船票,甚至那未來的一方墳墓,都寄予了詩人的也是萬千海外遊子的綿長鄉關之思,而這一切在詩歌的結尾也升華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而現在/鄉愁是一彎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有如百川奔向東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詩人的個人的悲歡與巨大的祖國之愛、民族之戀交織在一起,而詩人個人經曆的傾訴,也因為結尾的感情燃燒而變成撩人秋思了,正如詩人自己所說:“縱的曆史感,橫的地域感,縱橫相交而成的十字路口的現實感。”
詩人的鄉愁是我國民族傳統的鄉愁在新的時代和特殊的地理條件下的變奏,具有以往鄉愁詩歌不可比擬的深度。通過詩人餘光中對祖國大陸和人民的依戀之情,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其次挖掘藝術特色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鄉愁》的音樂美,主要表現在回旋往複,一唱三歎的韻律,其中“小小”“窄窄”“矮矮”“淺淺”在同一位置的重疊詞的連用,使得全詩低回往複,如怨如訴。而“一枚”“一張”“一方”“一彎”的數量詞的運用,加強了全詩的音韻之美。
《鄉愁》是柔美而略帶哀傷的“回憶曲”,是海外遊子深情而美的戀歌。這種音樂美也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學習民族文化,弘揚民族優秀文化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2)利用散文進行教育。通過挖掘散文中的主題,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如教《故鄉的榕樹》時,通過賞析作者回憶故鄉榕樹下的童年生活而抒發思鄉之情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作者寫此文時“已離鄉千裏萬裏外了”,而且時間已過了“三十年”,但故鄉、故物、故人、故事時時在腦海中浮現,離鄉愈遠愈久,思念愈切愈深。這是一種遊子對於母親的思念。這種思念之情是真切濃鬱的,是崇高純粹的,刻骨銘心,揮之不去。作者“情動於衷,始能為文”(劉勰語),寫出了作者對故鄉、故物、故人、故事的思念之情,利用作者對故鄉、故物、故人、故事的思念之情,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