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洪秀全金田起義

19世紀中葉,災難深重的中國內憂外患,籠罩在一片黑暗之中。太平天國運動在廣西桂平縣金田村猝然暴發,以其磅礴的革命氣勢,席卷十八省,曆時十四年,沉重地打擊了清政府和外國侵略者。太平天國的締造者就是偉大的愛國者洪秀全。

洪秀全,1814年出生在廣東花縣福源水村的一個農民家庭。他長得麵寬額高,天資聰慧,勤奮好學。洪秀全七歲進私塾念書,除讀四書五經外,還自學一些曆史、地理書籍。16歲因家貧輟學,在家隨父兄種田。18歲那年,擔任本村塾師。1828年至1838年間,洪秀全曾三次去廣州參加科舉考試,由於他出身低賤,每次都是名落孫山。十年苦讀,竟連一個秀才都沒有考取。這一沉重打擊,使他那求取功名,為國建功立業的希望破滅了。他非常失望和痛苦。

洪秀全長期生活在廣東農村,對封建統治的腐敗、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廣大貧苦農民的疾苦,都有較深的了解;林則徐在廣東開展的禁煙運動、天地會的反清武裝鬥爭,對洪秀全的思想有很大影響。從個人的遭遇,聯想到滿目瘡痍的祖國和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的人民,這一切,不能不激起洪秀全的反抗思想。他毅然拋棄了科舉仕途的幻想,開始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走上了反清的革命道路。

一天,洪秀全偶然看到早年在廣州一位傳教士送的《勸世良言》。這是一部長達九萬字的基督教布道書,當時被他漫不經心地放進書箱。這次看到,洪秀全認真地讀起來,並從中受到一些啟發。他決定宣傳《勸世良言》中的“獨一真神唯上帝”的觀點,作為向封建意識形態和封建勢力鬥爭的武器,以實現“太平統一”的理想世界。1843年,洪秀全與洪仁玕、馮雲山等人,成立了“拜上帝會”,創建了革命的組織。此後,他們四出聯絡,宣傳革命宗旨,許多貧苦農民紛紛入會。洪秀全經過實踐,認識到要發動一場轟轟烈烈的革命運動,僅憑《勸世良言》的宗教教義是遠遠不夠的。他開始認真探索革命理論。洪秀全傾注全部心血,耗時兩年多,相繼寫出《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訓》、《原道覺世訓》等名篇,號召人們起來同封建王朝作鬥爭。這些著作奠定了太平天國革命的思想基礎。

1847年,洪秀全去廣西去找馮雲山。馮雲山積極活動在廣西桂平縣紫荊山地區,已把拜上帝會的會員發展到數千人。洪秀全喜出望外。他與馮雲山以紫荊山區為主要基地,大力宣傳,把活動範圍推向紫荊山區四周的州縣,很快形成五大塊基地。

1849年前後,廣西連年發生饑荒,天地會紛紛起義。“拜上帝會”的威望一天天上升,紫荊山區洋溢著反清的戰鬥氣氛。革命時機也逐漸成熟。洪秀全當機立斷,於1850年七月發布動員令,號召各地會員11月4日到桂平縣金田村“團營”,也就是整編隊伍,準備起義。幾個月時間,先後聚集會員一萬多人,洪秀全把會員按軍事編製組織起來,進行軍事訓練,建成一支農民革命武裝。當地的反動派極為恐慌,兩次派清兵趕來清剿。洪秀全指揮會員兩次大敗清兵。

在1851年1月,洪秀全38歲生日這天,金田村裏,戰旗飄飄,刀槍閃閃。在會員的簇擁下,洪秀全身穿長袍,手按利劍,莊嚴宣告起義,定國號為太平天國,起義軍稱太平軍。這就是轟動中外的金田起義。

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革命,從此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太平軍一路勢如破竹,革命主張深入人心,洪秀全振臂一呼,八方響應。金田起義給清政府以沉重打擊,給勞苦大眾帶來了希望,使黑暗的中國現出了一線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