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誌氣”,現在很多學生誌長氣短,甚至有誌無氣,缺乏一種踐行責任的意誌力。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想了不少法子。比如說高一時請學生寫下自己高中三年的目標,不隻是學習方麵的,思想、生活各個方麵都要有。到了高三請學生回憶一下高一時的誌向,再對照高一的規劃,定一個將來的人生規劃。這個規劃裏就要包含對自我、對家庭,特別是對國家、對社會的一種擔當意識、責任意識了。這個表達了兩層意思,一是鼓勵學生要朝著一定目標走去,這是誌;二是要一鼓作氣走到底,中途絕不停留,這叫氣。凡事的成敗都取決於這兩個字。

誌氣到了極點,容易走向高傲和狹隘。所以我們還要求學生養成“高雅的誌趣”。即對人生有一種穩定的愛好和執著的追求,對學習、工作和生活表現出興趣、樂趣和情趣來。有了高雅的誌趣,人才會陽光起來,柔和起來,生活也才會美好起來。

什麼叫“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就是當你有了高遠的誌向、高昂的誌氣和高雅的誌趣後,不管暫時是成功還是失敗,你都能承載,都有會繼續生長的能力,這就叫厚德載物。所以這“三誌”就是一個人從平凡走向卓越的基本路徑。

從知到行,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在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時候,我們常常遇到的一個問題是:理念清楚,但理念要轉化為實踐,中間就有很大的鴻溝。問題出在哪裏?還是出在我們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上。我們說知、情、意、行,但工作卻總是做在“知”、“行”兩端上,“情”、“意”被忽略了,中間出現了斷層。學校裏司空見慣的做法是:老師先講學生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然後就開始檢查,沒有遵守就扣分。我們缺乏情感的激發和意誌的強化,責任教育也好,德育也好,難點都在這裏。

如何激發學生的情感和意誌?開展一個比較獨特的活動,凡城市家庭的孩子,在高中三年一定要利用假期,到家是農村的同學家裏生活兩星期,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大量人口是農民,你去感受一下,真正了解我們的國情,不要生活在一個狹小的圈子裏。一個人要對社會負責任,一定是先從對社會有所了解開始的。

我們的城裏孩子和農村孩子一起坐公共汽車回鄉下,在田裏割稻,挖地瓜,摘繭,在水溝裏洗衣服,都是自己做。這種體驗是非常真實的。隻有真實的體驗,才能激發感情、強化意誌。

平常我們講社會責任感,總是在文字裏、書本中和黑板上,可真正的社會責任感是在社會中,而不是在封閉的校園裏產生的啊。也許學生當時會很不習慣這種生活,但當他回到城市以後,參加工作以後,再去回顧那段經曆,慢慢地,他的真切情感會出來:“當時那個家庭我還想再去看看”,或者是在城裏看到農村來的人,他就會馬上想到宏誌生家庭貧困的情景、熱情招待他的情景,他就會想,“我要關注他、幫助他,他們不容易的”。情感一下子出來了。

現在的社會責任感教育,從知到行還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有一則消息,美國人調查說,中國20歲~29歲喝星巴克咖啡、吃比薩、享受西方生活方式、最近幾年收入增長最快的這個人群,是最反感政府拿錢去幫助農村貧困地區的。為什麼這樣?就是因為他們不了解國情,不了解社會,對農村沒有感情,也就沒有相應的社會責任感。所以我責任教育刻不容緩,責任教育任重道遠。

多元價值的衝擊下,如何進行責任感教育?

現在,多元價值對社會責任感教育的衝擊不小。整個社會風氣,歸納成6個字:重物質、輕精神。教育也免不了受這股風氣的影響。所以我們必須營造一個良好的學校環境,對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最好是整個學校都有一種擔當社會責任的文化和精神。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班主任作用很大。他的文化底蘊越深,人文情懷越厚,他培養出來的孩子才越可能有社會責任感。因為學生每天每時每刻都在接受教育,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在熏陶著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