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學生認識社會教育指導

小學社會課是根據國家教委頒布的課程計劃新外設的一門綜合性課程。要求指導學生認識一些常見的社會事物和現象,了解一些社會常識;從小培養學生正確觀察社會,認識社會,適應社會生活的初步能力;對他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法製觀念的啟蒙教育。培養他們對社會的責任感。

社會是由人、社會事物和社會現象構成的。人生活在社會上,每個人與社會事物和現象之間是緊密相聯係的。人的生活基本需要是社會供給的,每個人都必須生活在某一群體之中,人們之間應是互相尊重、互相關心、互相幫助的,現在或將來必須服務於社會,為社會做貢獻。今天的學生將來是社會的主人,今天他們依賴於社會,明天仍然要依賴於社會,同時須服務於社會。所以,指導少年兒童認識社會。教育他們從小尊重人、關心人,培養他們服務社會,為社會做貢獻的意識,培養他們對社會的責任感是社會課教學的主要任務。

(1)從社會課知識結構理解社會課的教學要求

小學社會課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內容包括社會生活、曆史、地理及法律常識四部分。它是以認識社會為主線的。其中社會生活部分要求通過教學,指導學生認識家庭、學校所在社區及社區設施等事物或現象,初步了解個人、家庭和社會的關係,體驗自己與群體的關係。理解如何尊重他人、關心他人、關心社會中各行各業辛勤工作的人們。培養他們從小具有服務於社會的意識;曆史、地理知識部分要求在教學中指導學生初步了解家鄉和祖國的曆史、地理常識,初步知道我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而資源人均占有量少於世界許多國家的國情,知道實行計劃生育、環境保護是我國的基本國策。知道我國有光輝燦爛的文化,知道我國近代受侮辱的曆史和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英勇鬥爭史,現代社會主義建設成就及改革開放的巨大變化,對學生進行“兩史一情”教育,從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建設家鄉,振興中華的情感;法律常識在小學社會課中內容不多,主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教學中要求學生知道我國有為保護少年兒童的合法權益而設的法律,使他們知道接受九年義務教育是每個少年兒童的權利並受法律保護。其次還要使兒童知道我國有為保護環境而設的《環境保護法》、《森林保護法》、《野生動物保護法》。有關法製內容是結合思品課中的交通法規和《小學生守則》的學習,教育他們從小遵紀守法,逐步培養他們的法製觀念,並知道用法律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社會課中的社會生活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的有關內容主要安排在第一、二冊中,是五年製小學三年級、六年製小學四年級學生學習的主要內容。這部分內容主要反映了人、家庭與社會事物和現象有著密切的聯係,並發生著相依存的關係。指導學生正確認識這種種的關係,培養他們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的能力,是培養學生對社會的責任感的基矗。

(2)認識社會關係培養他們對社會的責任感。在社會生活中,常見的社會事物和現象很多很多。每種社會事物和現象都直接地或間接地和每個人發生著某種密切的關係。如學校是每個人學習的地方,商店或市場是人們購買生活必須品的地方;社會各種事物都必須有人參加其中的活動,每個家庭的成員又都必須參加社會事物的某種活動;家庭的生活必須品又都是依靠社會供給的。在這種供求關係中使我們每個人都和社會從事各行各業的人們發生了密切的聯係,所以每個人,特別是小學生應從小學會尊重他人、關心他人,逐步學會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使他們明確將來必然要參加社會某種事物的活動中,他們對社會都必將擔負建設、改造和不斷提高人民生活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