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隻身平叛
故事發生在唐朝中葉,唐軍平定安祿山、史思明叛亂期間。
這一年,史思明打了幾場“勝仗”後,得意得不行,自稱起“皇帝”來,然後又率軍南下,揚言要親下洛陽。
唐大將李光弼奉命率二萬唐軍火速奔赴黃河北岸的河陽,準備守住洛陽外圍,殲滅叛軍。白孝德這時是李光弼手下的偏將,也跟隨唐軍一同前往河陽。
唐軍到達河陽後,在黃河北岸安營紮寨,並作好戰前準備。沒想這史思明膽子也真夠大的,他見到唐軍二萬人馬已在黃河北岸築起防線,絲毫不甘示弱。沒幾天,他就在黃河南岸紮下了營寨,並放出狂言,一定要和唐軍較量一番。
一天清晨,太陽才爬出地平線沒多久,唐軍就聽見河對岸叛軍人喊馬叫。李光弼等出營帳一看,史思明把眾叛軍上千人拉出來,陳列在黃河南岸一塊空場上,然後不住地對著河對岸唐軍叫嚷,說是要比試比試。
唐軍迅速在河北岸也擺好陣勢。這時史思明依然氣焰囂張地對著唐軍嚷道:“有膽量的,上來幾個人,和我的人較量一下。”說著,他手一揮,一匹烈性戰馬從他的軍陣裏竄出,上麵騎著他的大將劉龍仙。此人仗著自己武藝高,有膽量,根本不把唐軍放在眼裏。此刻,他一手抓著刀,右腳故意放在馬頸的鬣毛上,嘴裏罵罵咧咧地衝著李光弼嚷道:“怎麼樣,姓李的,敢上來試試手嗎?”
唐軍將士上上下下望著劉龍仙那狂妄的樣子,氣得把牙咬得“咯咯”響。可他們心裏都知道,這劉龍仙打起仗來不要命,而且力大無比,武藝非凡,要對付他不是那麼容易。這時,主將李光弼嚴肅地向部將們問道:“這小子氣焰太囂張,哪個敢收拾了他?”
李光弼的話音剛落,大將仆固懷恩和偏將白孝德一同策馬出列,他們倆幾乎同時喊道:“我去!”
幾個將士見懷恩請戰,覺得他是劉龍仙的對手,於是便對李光弼說:“主將,孝德不是那叛賊的對手,讓懷恩去吧!”懷恩也手握戰刀,躍躍欲試。
可李光弼卻望著懷恩搖了搖頭,說道:“不!這用不著大將去,我看去個偏將就可以了。”說著,他把臉轉向白孝德,問道:“你需要帶多少兵?”
眾將們都覺得白孝德勇氣可嘉,但他的確不是劉龍仙的對手,就對白孝德說:“孝德要去,多帶些人。”沒想白孝德好像連想也沒想一下說道:“主將,孝德一人前去就行了!”
白孝德話剛出口,諸將們都驚異地呆住了,連主將李光弼也瞪大了眼睛望著這位不太有名氣的偏將。這了會兒,他用讚許的口吻對孝德說:“你的膽量令全軍佩服,不過還是帶一些兵為好!”說著,他就自己選出五十名騎兵,準備讓他們同孝德一起過河去殺劉龍仙。沒想,白孝德依然用堅定的口氣對李光弼說:“主將,我一個人完全可以。主將若一再堅持,就讓這五十人做我的後援,再請大軍擂鼓為我助威!”說完,他一手持矛,腰掛佩刀,策馬隻身涉水向史思明叛軍走去。
河兩岸,唐軍、叛軍陣營一時寂然無聲。所有唐軍都為白孝德的安全捏一把汗。劉龍仙見唐軍中過來一位無名小輩,心想:小子,狗膽不小,我非宰了你不可。想著,他帶馬向白孝德迎去。邊跑邊對河中白孝德嚷道:“小子,回去吧,叫你們大將來,你不要命了!”
那白孝德佯裝沒聽見,他一手持矛,一手隻顧向劉龍仙擺手,劉龍仙見此人不像是來廝殺的,便放鬆了戒備,穩住馬在河岸上等著。
這時,白孝德已上了岸,然後依然像沒事人一樣來到離劉龍仙十來步遠的地方,趁劉龍仙不防備,他突然瞪起雙眼衝著劉龍仙嚷道:“叛賊,你認識我是誰?”
“誰認得你這無名小卒。”劉龍仙依然漫不經心地說。
“我是白孝德!”
“什麼豬狗小崽子!”
“看矛!”
劉龍仙還要再罵什麼,突然白孝德一聲大喝,趁劉龍仙不注意,猛地躍馬衝向劉龍仙。劉龍仙沒有防備,舉刀趕緊招架,但已被白孝德一矛刺下馬來。接著白孝德又舉起佩刀,照準劉龍仙腦袋就是一刀。這一刀幹淨利索,正好讓劉龍仙腦袋和身子分了家。然後白孝德拾起劉龍仙腦袋,掛在自己馬鞍上,策馬向自己陣營跑去。
白孝德隻身涉水勇殺劉龍仙的情景,把叛軍個個都嚇呆了。他們個個膽戰心驚,腿嚇得直發軟。一向不可一世的史思明,此刻臉都變了色。這時,河陽城頭鼓角齊鳴,殺聲震天。五十名勇健的唐騎兵喊殺著,向河對岸叛軍衝去。史思明見此陣勢,嚇傻了眼,慌忙命令部下收兵逃去。
從這以後,唐軍誰一提白孝德,都直伸大拇指。而史思明呢,再也不敢輕易冒犯唐軍了。
這個故事,表現了白孝德麵對強大的敵人敢於鬥爭,毫不畏懼的勇敢精神。論武藝、論力氣,論名聲,白孝德可能都不是劉龍仙的對手,但他能憑著超人的膽量,壓倒了劉龍仙,最終殺了叛賊劉龍仙。由此可見,勇敢是戰勝敵人的最重要的武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