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說,男人想要得到性,就得表現出不反感和麵前這個女人走入婚姻;而女人想要得到婚姻,就得表現出不反感和麵前這個男人擁有親密關係。
比如說,男人急著和你上床的情緒,就相當於你恨嫁的情緒;恨嫁的女人就好像急色的男人一樣,讓人望而生畏。
比如說,女人想要得到婚姻,就不要把婚姻掛在嘴邊;男人想要得到性,就不要把性掛在嘴邊。
比如說,如果女人想要得到婚姻,不想讓自己陷於被動,那就得在男人得到性之前把他給穩住了。
比如說,女人太快讓男人得到性,就好像男人過快向女人求婚。女人在曖昧的時候就上床,無異於男人剛相親就求婚,隻會讓另一方覺得你價值非常低。
比如說,女人不會因為一個男人給予婚姻而深深愛上他,就好像男人不會因為發生關係就深深愛上一個女人一樣。
比如說,多少女人婚前花枝招展婚後蓬頭垢麵,多少男人發生關係前殷勤備至發生關係後態度驟冷。這是本能,不是變心。
比如說,女人表現得需要男人,這意味著她和別人有性的可能性更小;而男人表現得願意保護女人,意味著他和別人有婚姻的可能性更小。
更多的就不用列舉了,男人和女人對性與婚姻的態度截然相反,但與此同時四者又如此微妙,下麵讓我們換位思考,來理解異性的一舉一動。
回到最初我們的話題,現在它們看起來是那麼容易被理解:
女人愛上對方才會考慮發生性關係,不過倒不一定非要和她愛的人結婚。但男人完全不同,他們隻有愛上對方才會考慮結婚,不過倒不一定非要和他愛的人發生性關係。
當然,剛才說過了,男人和女人發生性關係並不一定是因為愛,也許還有其他目的。不過這也沒什麼好奇怪的,女人嫁給一個男人往往也並不一定是因為愛。想想那個“東食西宿”的姑娘,她想嫁到“西家”是因為愛他嗎?不也是因為另有其他目的嗎?女人們經常心裏盼著金城武實際嫁給武大郎,念著前男友的帥氣卻嫌他太窮沒房,不愛未婚夫卻貪圖他的經濟條件,這就像男人貪圖性關係的便利而不主動分手(但也不結婚)一樣。所以說兩性各有自己的問題,也就不要相互苛責對方了。
好了,下一次,當你對愛情、婚姻、性有疑問的時候,試著代入對方的角色思考,你馬上就會知道問題出在哪裏,應該如何去做。
愛的對象就是我們性的對象
我曾經和一個朋友分享過兩張非常有意思的圖片:
第一張是年輕時候的某台灣男星(當年27歲)和大陸女童星的劇照(兩人相差17歲),另一張則是近期該男星(51歲)和現任太太的合照(兩人相差21歲)。
我問我朋友,你覺得這兩張圖片,哪一張圖片裏的兩人可能產生愛情?對方毫不猶豫地指向第二張圖片,即男星與他的太太。我詢問對方原因,他說,女童星的年齡太小了。
當時我就說:“女童星的年齡並不小呀,他的妻子年齡比女童星還小呢。”對方愣住了。
我又問朋友,如果是男星和小狗或者男星和老奶奶,你更願意相信哪兩者會產生愛情呢?
對方想了想,給我的答案是男星和老奶奶。
舉了這樣一個奇怪的例子,不知大家是否能理解。
其實從朋友的第一次選擇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朋友認為男星與現任太太之間更容易產生愛情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我們所愛的對象一定是我們性的對象,一定是我們理論上可以繁衍後代的對象。
因為在第一張圖片中,當時10歲的女童星並不處於繁衍期,反之,圖片中處於繁衍期的現任太太和同處於繁衍期的男星顯現出更容易產生愛情的可能。兩個同處於繁衍期的男女在我們看來,產生愛情的概率更大一些。
在我們的本能裏,對於繁殖的難易程度是有排序的,我們對性的對象也是有排序的。我們愛的對象,就是我們性所指的對象,我們的愛會隨性而動。如果一個人與一條狗、一隻貓之間產生愛情,我們會覺得匪夷所思。
在這裏,如果結合戀童癖和同性戀,我們可以對愛與性的關係再進行更深入的理解。在這個社會中,存在一些有戀童癖的人,他們性的對象是小孩,所以他們愛的對象也是小孩。普通的異性並不能引起他們的衝動,隻有在他們看到他們喜歡的小孩時才會產生性的衝動。
這就是我想要說的:我們愛的對象,同時也是性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