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培養學生科學精神的教育指導

科學精神主要是指科學主體在長期的科學活動中所陶冶和積澱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行為準則等的總和。《科學課程標準》指出:“保持與發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歡嚐試新的經驗、樂於探究與發現周圍事物奧秘的欲望。在科學學習中能注重事實,尊重他人意見,敢於提出不同見解,樂於合作與交流。”《科學課程標準》中所提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其實就是羅長青所說的“科學精神”的體現,“保持與發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歡嚐試新的經驗、樂於探究與發現周圍事物奧秘的欲望”就是指學生的創新意識;“能注重事實”就是指應具有實事求是的精神,“克服困難,善始善終”包括謙虛謹慎、不斷進取的求知精神、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以及頑強執著的奮鬥精神;“敢於提出不同見解,樂於合作與交流”即要求學生具有懷疑和批判的勇氣以及協作精神。

科學創新,作為科學精神的核心內容被上升至如此高度,作為小學科學教育的主陣地,科學課更應該將科學精神的培養作為一件大事放在首位。

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是課程改革對科學學科提出的要求。我國的科學(自然)教學一向有重知識傳授、輕實驗探究的傳統,這就使得受教育者無法親身經曆科學探究的過程,對科學探究過程中必須具備的科學精神更是無以培養。新一輪課程改革清醒地意識到了這一點,因此新的科學課程標準就“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明確提出了小學生在科學學習中要形成的科學精神,包括注重事實,克服困難,善始善終,尊重他人意見,敢於提出不同見解,樂於合作與交流。這些精神與一般的科學精神相比,在內容方麵應該是一致的,隻不過作為對小學生的要求,在程度方麵要比一般的要求低一些,以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

在科學閱讀中接受科學精神的熏陶

科學教育離不開科學閱讀。在閱讀中,學生可以閱讀到科學家的成長故事、科學研究的過程以及為之付出的努力。如居裏夫人的小女兒艾芙·居裏,在母親去世3年後寫成《居裏夫人傳》,該傳記詳細敘述了居裏夫人的一生,也介紹了其丈夫皮埃爾·居裏的事跡,並著重描寫了居裏夫婦的工作精神和處事態度。

在了解了居裏夫人的光輝一生以後,我們從中得到的教益和啟迪是深刻而廣泛的。

第一,受壓迫、處於困境的人們,隻要意誌堅強、不畏艱難、勤奮學習、勇於攀登,勝利與成功之路是可以走通的。

第二,要接受和支持新生事物,要用創新精神去從事科學研究和其他一切工作,並且要有百折不撓的毅力和勇氣去完成它。

第三,在科學的道路上,有時可能會遇到不應有的壓抑和歧視,但隻要有信心,有腳踏實地的忘我工作精神,保守的枷鎖和禁錮是可以打破的。

第四,在科學研究和其他工作中,一定的物質條件是必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自己動手,自力更生地去創造條件,永遠保持艱苦奮鬥的精神。

這些對孩子們的影響將是終身的。1986年諾貝爾化學獎授給了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的李遠哲教授等3人。李遠哲在初一時就吐露了想做個偉大科學家的理想,促使他形成獻身於科學的思想正是《居裏夫人傳》。偉大科學家的勤勞不懈、熱愛生命的高貴情操和理想,為李遠哲的生命旅程照亮了一條光明大道,使他確立了一生追求的目標。由此可見,科學閱讀在培養科學精神方麵所起到的獨特作用。

在科學探究的實踐中形成科學素養

科學教育離不開科學探究的實踐活動,如實驗操作,數據的收集、整理與分析,以及形成結論時的邏輯推理等。在開展此類活動時,學生就在逐步地形成相關的科學素養。實驗操作必然要求學生做到尊重事實,數據的整理與分析必然會在尊重事實的基礎上提出自己新的見解,並在形成結論時聽取他人的意見,形成自己獨具創新意識的結論。在這個活動的過程中自然不可能一帆風順,總會遇到一些困難,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又是意誌與品質的考驗。

科學精神的培養在活動的過程中貫穿始終,雖然並沒有刻意將科學精神的內容具體化呈現給學生,但卻比任何形式的呈現更能感染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