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教育指導
現代的社會是一個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社會,而科學技術的發展,需要大批的科技人才,而作為培養和輸送人才的基地,將成為社會發展進步快慢的決定因素。因此,在教育過程中,必須通過科學教育,使學生逐步領會科學的本質,樂於探索,熱愛科學,並樹立社會責任感,學會用科學的思維方式解決自身的學習、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那麼,在科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呢?
激發興趣,調動學生探究的積極性
古人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小學生的“好奇心”較重,但這種“好奇心”有時隻停留在“好玩”、“新奇”、“刺激”的水平上,停留在希望老師給予解釋的水平上。教師的任務就是要促使學生把“好奇心”發展為“科學的好奇心”,擴大學生的興趣範圍,引導學生發現平時不注意的現象,從而產生探究的期望和興趣。激發學生的興趣可從許多方麵入手:如創設情景、激發學生探究興趣。
在教學《浮與沉》時,教師出示兩隻大小形狀一樣重量不同的小船,讓學生猜一猜:如果把這兩隻小船同時放進水裏會出現什麼現象?大部分的學生都認為小船會浮到水麵上,小部分學生認為船會沉到水底。同學們都迫切想知道結果,要求我馬上試一試。於是,教師把這兩隻小船輕輕地放到水裏,結果出現了一隻浮到水麵上,一隻沉到水底的現象。學生見後,先是感到驚奇,之後紛紛舉手發表各自的看法,參與學習的意識極為強烈。利用遊戲,同樣也可以使學生產生興趣。
如教學《鏡子》時,教師讓一個學生走到教壇上蹲下,讓講台擋住全身,讓其他同學看不見他。然後,教師讓部分學生到教室後麵的黑板寫字,讓在教壇上蹲下的這個同學“猜”。結果,不論這些同學在黑板上寫什麼字,都總能被教壇上蹲下的這個同學“猜”對。同學們對此百思不得其解,要求老師作解釋。於是,教師先讓教壇上蹲下的這個同學說說是怎樣“猜中”的,接著教師再出示“潛望鏡”讓學生觀看,學生對“潛望鏡”都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們都很想了解“潛望鏡”的構造和工作原理,積極主動地參與接下來的教學活動。
巧設疑難,引導學生自己提出探究的問題
教育家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須教育有疑,有疑者須無疑,到這裏方是長進。”思維總是從疑問開始,一個成功的教學過程,教師總要有目的、有計劃、有層次的步步激疑、導疑、釋疑。正像一篇優秀的文藝作品,往往一開始就把尖銳的矛盾衝突呈現在讀者麵前,扣人心弦,使人欲罷不能。教學亦是如此,才能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
如在教學《水與生命》時,學生普遍認為水是白色的。有小部分學生認為水是藍色的,問其原因,他們都說:大海都是藍色的,所以水都應該是藍色的。於是,教師拿出一杯豆漿、一杯硫酸銅溶液、一杯清水讓學生進行比較,學生馬上發現了自己認識上的不足,提出了“水是什麼顏色的”的探究問題。由於問題是學生自己發現的,他們都自覺地、主動地尋找辦法解決它。如果讓學生圍繞教師提供的問題展開探究,他們的內心往往缺乏那種迫切需要解決問題的願望。這樣,學習就會變得比較被動。
要善於引導學生進行討論、辯論
討論和辯論是學生日常學習活動中常見的方式。討論,就是把那些有概念聯係的客觀事物呈現在學生的麵前,讓他們用自己的語言一起去發現和研究他們觀察到的現象、結果,讓學生在小組裏一塊兒思考、相互交流各自在“探究”中所獲得的表象,從而形成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加快加深學生對某些問題的認識。因此,在科學教學中,教師必須善於給學生創造機會進行正常討論和辯論,營造平等和諧、互相尊重的氛圍,使學生敢於發表自己的看法又善於傾聽別人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