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激發學生科學興趣的教育指導
教育的發展離不開創新教育。在全麵推行素質教育的21世紀,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更是不可忽視。作為一名小學科學教師,從事教育事業多年,在新形勢下,如何引領學生走進科學創新之門呢?
從科學小故事入手,激趣引路
俗語說得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根據學生喜愛故事這一心理特征,教師在授課前先搜集一些與課文有關的科學小故事。然後結合教學內容向學生們介紹。如果他們當中有了解的就讓他們來講。這樣既能豐富學生的知識,開闊學生的眼界,同時也起到了啟迪思維的作用。
比如:在講授《生物的啟示》一課時,教師可以這樣導入:同學們,在上課前老師想了解一下,你們知道魯班這個人嗎?他是幹什麼的?知道的請舉手。接著同學們個個爭先恐後,踴躍回答。課堂氣氛立刻高漲起來。看者同學們興奮的樣子,教師提出了第二個問題:同學們,你們剛才回答的很好。但老師這裏還有一個問題,你們知道船是怎樣演變而來的嗎?問題提出之後,學生們好久也沒有回聲。見此情景,教師接著說:“同學們想知道嗎?”同學們立刻齊聲回答“想”。接著就可以把船的曆史淵源詳細地向學生介紹了一遍。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在同學們理解了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還要給同學們講述了有關中華武術的一些仿生動作。
如:螳螂拳、猴拳、蛇拳、伏虎拳等,以此告戒同學們:科學就在我們的身邊,我們要學會觀察,要學會開動腦筋。這樣學生的興趣自然倍增。
抓住學生的好奇心,以點帶麵
好奇心是小學生有一心理特征。有了好奇才會有創造行為,當學生對事物感到好奇的時候,往往是創造思維迸發的時候,如果沒有好奇心理作用的推動,學生就不會主動地去查閱各種資料,也不會向老師提出一些看似古怪的問題。
舉例說明:校五年級二班的袁華東同學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代表。袁華東在平日裏就是一個非常好奇的學生,凡是遇到新奇的東西,他總是問這問那,甚至於還親自擺弄一番,弄個明白。他上課的時候很用心,任何問題也不放過。有一次,他主動問:“老師,我想做一個小製作,行嗎?”教師說:“可以啊!你準備做一個什麼樣的小製作?說來聽聽!”隨後他詳細地陳述了自己的想法。原來他放學後,經常幫助媽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有一此幫媽媽搗蒜,他突然產生了靈感,他覺得蒜臼盡管好用,但是很麻煩。剛開始搗的時候,蒜瓣完整,很容易竄出去。於是產生了一個念頭,做一個大蒜擠壓器。
聽了他的想法,老師覺得他的構思很新穎。於是便和他一起設計製作方案,現在正在製作中。袁華東同學的舉動讓我深受啟發。老師想:何不借此機會向全班乃至整個年級述說此事呢?在征得袁華東同學同意之後,立刻在五年級三個班中廣泛宣傳。通過宣傳同學們受到很大的影響。幾個周之後,有很多同學陸陸續續地拿著自己設計的圖紙找我審閱。學習的發生起源於情景變化的刺激,科學發明往往是在刺激中產生的。
勤於點撥,創設和諧愉快的環境
教師是營造師生之間和諧、平等、民主交往的情感紐帶。良好的氛圍可以促使學生愉快地探究。我在教學中對於來自學生的各種提問從來不嗬斥、壓抑,而是給以支持、“縱容”、倍加愛護。
舉例說明:校三年級的許景輝同學,老師給他們上科學課僅有半學期,可是他非常喜愛科學。什麼《百科知識》、《十萬個為什麼》、《百科大全》等書他都看過。有時遇到不明白的問題,他就主動找老師給他講解。有一次,他在《當代小學生》一書中,看到了“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這句話對嗎?不理解,產生了疑問。於是便利用閑暇之餘找老師詢問。當老師詳細地給他講解了飯後輕微活動與激烈運動所產生的兩種不同結果之後,他非常高興地說:“科學老師,這回我可真正明白了這句話的意思。”興趣的驅動,往往能使學生學習的效果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