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在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等方麵,我認為不能僅僅局限於課堂之上,應該調動學生自願學習的主動性,隨時隨地勤於點撥。

舉例說明:記得在一次活動課上,老師正在訓練航模。有一位四年級的女學生突然問我:“老師,您說,夏天洗澡的時候,為什麼在水中沒有感覺到冷,而離開水之後就感覺到冷呢?”聽了她的問話之後,老師沒有直接回答。而是舉了一個生活中的小事例。老師說:“你想想,洗手的時候,有時你沒帶毛巾,可是過了一會,手上的水沒有了,這是為什麼?”她想了一想,說:“手熱,水被手上的熱氣給蒸發了。”老師說:“對呀!洗澡也是同樣的道理。”她說:“噢!我明白了。謝謝老師!”作為一個新理念下的科學教師,不僅要有淵博的知識,而且還要有一個平易近人、善待他人、百問不厭的品德,隻有這樣才能創設和諧愉悅的環境。

提供實驗平台,在“玩”中探究

科學課的生成主要是以探究為核心的。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在小學階段,作為一個科學教師,必須會充分利用學生好奇和好玩的天性,引導他們在“玩”中進行探究。要探究就要為他們提供一個實驗平台。因為實驗能激發學生學科學的興趣,也能展現“玩”的特性,同時還能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開拓學生的視野。通過實驗學生可以運用所學的知識,親自動手,大膽猜想。例如:在教學《小米粒水中遊》一課時,老師首先提出問題:同學們,怎樣做才能使小米粒在水中遊起來?問題提出以後,學生們列舉了很多方法。此時,老師又進一步提出:“不能用手搖動或用小木棍等工具攪動,但還要讓小米粒在水中遊動起來,想想用什麼辦法?”這時有的學生說:“給水加熱”。老師說:“能行嗎?”此時,學生們爭論不休,各持己見。為了驗證這個猜想對不對,老師讓同學們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分組實驗並提出要求:

在給水加熱時,小米粒在水中是怎樣遊動的?

畫出小米粒在水中遊動的路線。

做好觀察記錄,以備交流。

實驗要求的提出,為他們的進一步探究奠定了基礎。通過實驗觀察各小組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他們通過“玩”玩出了熱對流的傳遞方式。在此基礎上,老師又進一步引導,提出新的問題:

冬天,暖氣是怎樣是房間變暖的?

怎樣讓稀飯熱得快?

怎樣讓爐火燒得更旺?

問題提出後,學生們利用已學的知識,通過爭論最終得出了結論:

暖氣使房間變暖是因為:暖氣片周圍的空氣受熱後迅速上升,而周圍的冷空氣又迅速流過來進行補充的結果。

讓稀飯熱得快必須采用加熱傳導的方法。

讓爐火燒得更旺必須使空氣對流。

在這一學習過程中,學生通過“玩”玩出了自我觀察,自我探究、自我發現。玩出了興趣。

科學源於生活,又要為生活服務。在教學中,教師必須密切與生產生活聯係。從學生熟悉的身邊現象入手,合理引導他們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讓學生在學中用,在用中學。要讓學生真正覺得生活中充滿科學,科學就在他們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