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在科技教育中培養學生科學素養

加強科技教育是實施“人才興國”戰略,持續增強國家創新能力和競爭力的基礎性工程,必須從基礎教育抓起。“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結晶,在我國教育史上是劃時代的創舉。它與當前我們正在實施的素質教育與推行的新課程改革,其精神一脈相承。學校寓科技教育於學生平常的學習生活,旨在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首先,環境是最好的老師學校通過“科技走廊”、“科技櫥窗”、“三小作品室”、“勞技室”等方式為學生提供多維的科技教育環境,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科普教育。

其次,以科學學科教學為主陣地,全麵培養學生開展科學探究活動的能力。新課程改革中的《小學科學》教材是由一個個具有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實踐性等特點的活動組成的。搞好科學學科的教學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動手能力等,為學生開展科技活動打下堅實的基礎。

再次,把科技教育融入我校的各項活動中,如“春芽藝術節”、興趣小組活動、電視教育、學工活動、科技夏令營等,讓科技教育貼近學生的生活。

21世紀是人才競爭的時代,是科技競爭的時代,科技人才的培養必須從娃娃抓起。陶行知先生對兒童曾提出“六大解放”,即解放兒童的頭腦、解放兒童的雙手、解放兒童的眼睛、解放兒童的嘴巴、解放兒童的空間、解放兒童的時間。在這種思想的倡導下,為增強學生的科技意識,提高科技素養,我們努力讓科技教育走進學生平常的學習和生活。

寓科技教育於教育環境中,營造良好教育時空

(1)在教學樓中建立科技走廊

科技長廊上掛有:著名科學家的圖片和簡介,科技名言名句,各種現代科技的介紹,還有一些珍稀動植物的介紹。寓科技教育於隱性教育之中,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對學生進行科技熏陶。

(2)教學樓各樓層設置了科技櫥窗

櫥窗中展示的學生作品我們會定時更換,以保證其新鮮度。教學樓櫥窗展示:優秀小製作;動物標本;優秀小發明;優秀的科技小論文。櫥窗中展示的這些學生科技作品蘊涵了他們的智慧,傾注了他們的心血,放開了他們靈巧的小手,拓寬了他們的科技思維,展示了他們的科技能力。

(3)設立了“三小作品室”和“勞技室”

在“勞技室”裏存放了學生科技活動所需的一些材料和工具;在“三小作品室”中則陳列了曆年來學生製作的優秀三小作品和動植物標本。這兩個特色教室在每周固定時間開放,供全校師生參觀。

寓科技教育於科學教材中,培養創新精神

新課程改革中的《小學科學》教材是由一個個具有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實踐性等特點的活動組成的。上好每一堂科學課,讓學生在學中玩、玩中學,注重對學生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多向思維能力的培養。

(1)科學課的核心是讓孩子們充分體驗科學探究、科學發現的過程:提出問題、猜想預測、檢驗假設、記錄信息、交流總結。通過這五個環節來發展孩子們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

愛因斯坦認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僅是一個數學上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己。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待舊的問題,卻需要有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誌著科學的真正進步。”在科學課中學生會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教師應該善於捕捉、發現並記錄孩子的疑問,與他們共同探討,發現其產生疑問的根源,努力培養並保持孩子們好問、善問的好習慣。

如科學三年級上冊的《觀察螞蟻》一課中,學生就會提出很多問題:螞蟻用什麼來交流信息?螞蟻怎麼生寶寶?螞蟻可以吃嗎?螞蟻怎麼分雌雄?真的有食人蟻嗎?……隻要教師放手讓學生自主觀察,任其自由提問,學生肯定會有很多有趣的問題,這正是科學探究所希望的。

猜想預測是孩子自己生動建構知識的前提,是開啟孩子心智,培養創新性人格的重要途徑之一。在科學課上我們必須允許孩子異想天開,耐心傾聽學生的每一句話,鼓勵他們“求異”的精神。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想辦法驗證自己的猜測。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起到一個引導的作用,把研究引向一個明確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