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利用科技資源培養學生科學素養

小學《科學》課程的主要目標就是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我們在教學實踐中怎樣實現這一目標呢?這是我們每一個任課教師思考的問題。科學素養的培養,以學生的探究科學的興趣為切入點,倡導在活動中學,借助具體事物來學習科學。實踐證明,充分利用和挖掘校內的科技教育資源,能有效增強小學生的科學意識,培養他們的科學方法。

皮亞傑認知發展階段論告訴我們,小學生正處在具體運算階段和形式運算階段,他們需要借助一定的具體事物來理解科學現象,有效地學習科學知識。所以,對小學生加強科技教育,培養他們的科學素養,主要途徑是充分利用學校內部和外部的科學教育資源來實現。如何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有效地利用和挖掘校內外教學資源,開展科學教育活動,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是擺在我們教育工作者麵前的一個重大課題。

利用學校原有的綠化作物,通過上網或訪問等方法,給它們掛上牌子,標明“名稱、原產地、生活習性”等,使校內的花木有了名片促使學生關注校外的花草樹木。在科技宣傳欄張貼學生的科學小征文,定期對學生科技作品進行展示。校園環境資源內容充滿童趣,形式多樣,特別吸引同學們駐足凝視、歎為觀止,構成了校園內獨具魅力的亮麗風景線。

我們要利用科學課堂教學的有限時間,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方法。科學教育的重要目標就是向學生傳授科學探究的方法,讓學生在實驗研究中學生自己去提出問題、作出假設、設計實驗、得出結論並初步運用。所以,我們要讓學生在課堂內盡量多地進行科學探究,應充分挖掘實驗器材在科學課堂教學中的作用,讓學生在“玩”中取樂,樂中有悟,並努力把這種研究延伸到課外,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自覺開展探究。

教育師資擴麵

我們除了科學專兼職老師外,還充分利用另外各學科教師的個人特長或人格魅力,在各學科的課堂教學中,滲透對學生科學方法的指導,努力創造條件,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為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奠定基礎。

例如,在《信息技術》課上,我們要求老師教會學生怎樣在網絡上查找科普資料;又如,部分老教師雖然他們沒有從事科學教學,但他們在農業種植和養蠶等方麵有豐富的經驗,而且他們也樂意為學生在校內開辟種植園、飼養場。這些老師不辭辛勞,他們利用“地方課程”等教學時間,對學生進行某個科學專題學習的悉心指導。

教育場地擴容

實踐證明,許多科學研究隻局限在教室裏是收效甚微的,我們完全可以走出教室,利用校園內現有的教育場所和資源,對學生進行科學教學。例如,當我們教學《植物的葉》時,就可以走出教室,觀察校園內各種花草樹木的葉子;在教學“風的等級”這一內容時,讓學生看工廠煙囪冒煙、國旗飄揚和樹枝搖動的情況,以判斷當天風的等級狀況;在教學種植鳳仙花時,要求組織學生有秩序地到校內科技實踐基地,種植並觀察鳳仙花的生長過程,使學生學習科學不僅僅是停留在書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