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這些例子不勝枚舉,走出課堂的目的,最終還是要回歸於課堂,課堂教學始終是科學教學的主陣地,小學生從感性到理性認識的過程中,學生需要教師進行方法論的引導,以便學生挖掘出更多、更有價值的學習資源。
小學科學課程的特點,決定了在教學方式上必須要求學生充分利用課外時間,結合校外的生活資源,學以致用,確立學生的科學概念,從而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我們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師”,是學生校外學習的組織者,我們應有效利用學生的父母親等家長資源,發揮學生家長各自的優勢,挖掘他們的潛力,讓學生在家長那裏學到更多的科學知識和技能。同時,學校要求家長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努力讓每位學生生活在一個學習型的家庭氛圍中。例如,當許多學生學會了電腦的基本操作方法,家庭有了電腦,他們可以快速查閱,使學生學到更豐富生動的科學知識。
我們的學生成長在農村,有廣大的空間。我們必須要以大自然作為學習的對象,河流、工廠、農田、花草樹木等,都是科學學習的重要載體,也是開展相關科技活動的學習資源,在適當的時間到達適當的地點,用適當的方法來進行教學活動。如學“動物”、“植物”單元時,要求學生在校外的田野上完成,注意花草樹木、魚蟲鳥獸等,並記好科學觀察日記。
我們充分利用校外的科普讀物。我們認為如果讓學生的學習僅限於課本知識,那麼學到的知識可能是單調的、片麵的,有很大的局限性。例如,太陽係的“九大行星”中的冥王星已不再是行星,從此太陽係隻能有“八大行星”了。因此,要讓學生明白,科學是在不斷發展的,僅學好教科書是遠遠不夠的。教師要有意識注意這類信息,引導學生從豐富的課外閱讀中去獲取廣泛而深入的知識。我們定期向學生推薦優秀的科普網站,如中國科普博覽網、中國網上動物園等,還介紹網絡上的有關科普讀物和社會上出版銷售的科普圖書,要求學生及時閱讀並作好學習筆記,學生的學習筆記要有組織地進行檢查評比,並與學生期末總評掛鉤。
我們還可以利用電視、廣播、電腦等傳媒,豐富學生的科學知識。電視方麵,僅中央電視台,就有科技教育頻道CCTV-10,有《人與自然》、《動物世界》、《中國旅遊》等十多個欄目。還有國家、省、市各級的教育頻道。我們可以給學生提供這些電視節目的時間表,讓學生去自由選擇收聽或觀看,引導學生在享受快樂閑暇的同時,學習到了科學知識。
小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不是一日之功,需要我們在教學、生活的方方麵麵去體會,去引導,培養學生的科技興趣濃厚,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斷提高科學實驗、科學探究的能力,實現科學教學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