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利用“小實驗”培養學生科學素養(1 / 1)

9.利用“小實驗”培養學生科學素養

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初中物理教科書》中,每章節課後都有“閱讀材料、小實驗、小製作”等內容。這些“小資料”內容豐富,涉及麵廣,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好教材,若把課後的“閱讀材料”與教學過程融合起來,並且安排好課後“小實驗、小製作”活動,對全麵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會起到一定推動作用。本文談談處理課後“小資料”時的一些做法。

利用“閱讀材料”,樹立熱愛科學的信念

現在有些學生認為自己很笨,今後不可能在科學事業上有所貢獻;還有一些學生在學習中存在著怕吃苦,不勤奮,又想取得好成績這種不切實際的想法。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進度恰當地利用“閱讀材料”有目的地介紹科學家為科學事業鍥而不舍,敢於獻身的精神。

如:講到“白熾燈”時,介紹發明大王愛迪生,一生獲得專利的發明就達1300多種,為找到做燈絲的最好材料,先後實驗1600多種材料。在研究白熾燈的過程中,愛迪生和他的助手們常常連續幾天幾夜不停地實驗,吃住在實驗室中。這位隻上過三個月小學,全靠自學成才的大發明家,除了自己動手實驗,還夜以繼日地閱讀科學書刊和學術論文。有一次他的朋友當麵稱讚他是天才,他笑了笑說:“天才不過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充分利用“閱讀材料”不失時機地介紹科學家的事例,使學生從科學家身上學到熱愛科學,實事求是,勤奮好學,刻苦鑽研的精神,從而樹立起為科學技術發展而發奮學習的堅定信念。

利用課後“小實驗”培養科學探究能力

教科書後有些“小實驗”課堂上是沒法完成的。因此應引導學生利用課餘時間,采取靈活形式開展活動。

如“筷子提米”、“巧找中心”、“真空不能傳聲”、“觀察大氣壓隨高度變化而變化”等小實驗可讓學生回家後單獨探究,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觀察分析能力,嚐試科學探究的方法。有些學生回家找材料自己動手做實驗,簡單易行,效果極佳。如用橡皮泥證實大氣壓的存在,研究沉浮條件等。這些實驗增強了學生科學探究的自信心。有些“小實驗”學生之間可以進行小組合作探究。如“你對地麵的壓力有多大”、“比比誰的功率大”、“紙鍋燒水”等這些實驗,兩個以上學生可以結合成一個小組進行探究,小組之間通過“提出問題”,然後小組成員都猜想與假設,共同討論得出結果,可以做到各抒己見,取長補短,不論實驗成功與否,重在參與,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學生科學探究能力。

利用課後“小製作”培養創造能力

有位學者說過:“聽來的忘得快,看來的容易忘,自己做出來的一輩子也忘不了。”因此我在初中物理教學中,都把課後“小製作”留給學生利用節假日製作。這樣學生可以有充分的時間自找材料,自己設計,獨立動手,獨立思考,充分動腦,動手實踐操作,並不斷改進、創新,使之成為精品。

如有的學生把書本上介紹的“真空照相機”加以改進,筒身可以伸縮,後麵加上遮光布,使成像效果更明顯;還有的學生在學過重力知識之後,回家製作了一個水平儀,後來又帶到學校,經同學們建議,老師指導,又在此作品基礎上增加了一個量角器,這樣的水平儀既能檢測台麵是否水平,還能檢測出傾斜角度的大小;有些同學還利用廢舊材料組裝作品,如廢舊近視鏡與老花鏡組裝簡單望遠鏡等。

通過“小實驗、小製作”活動,把機會留給學生,逐漸培養學生在動手中學會了動腦,在動手中學會了發現,學會了創新,培養了創造能力,養成了在實踐中探索,探究的科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