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發動學生訂閱適合少年兒童閱讀的《少年科學》、《小學生時代》等讀物。要求學生認真閱讀這些刊物,並要求有記錄。同時還鼓勵學生去校圖書室和縣圖書館辦理借書證,充分利用課餘時間,閱讀課外書。學生做到人人手中有二冊固定的讀物和人手一卡的借書證。閱讀有了環境,學生從大量的讀物中學到了許多科學知識,真正拓寬了知識視野。
(2)利用情感和需要的關係提高閱讀水平
除定期組織相互交流閱讀方法、體會外,還利用中隊活動時間召開朗讀會、故事會、主題中隊會等,讓學生感受學科學的樂趣。如《暢談科學家故事》、《科技“星”光燦爛》等主題會上,學生以小品、相聲、舞蹈、詩朗誦、快板等形式,向大家暢述了從課外讀物學到的科普知識。同學們紛紛敘說:衛星在我們手上起飛、火箭在我們隊鼓中閃光,小小航模遊進了小河,激起了一朵朵歡樂的波浪。別看我們今天的“玩意兒”太小,明天就會長成大樹棵棵,我們的隊伍裏,將會走出無數個愛迪生、瓦特未來的史冊裏,將記載數不清的張衡、沈括……學生們在不斷滿足求成、求知、交往、傾吐等需要的過程中,閱讀的興趣倍增。閱讀水平不斷提高,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的情感也倍增。
(3)處理好導與作的關係,激發習作激情
在閱讀課外書籍的過程中,我要求學生每天讀一篇(本)課外書,反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及構思,並作記錄。結合課外書,寫一些讀書筆記,仿寫一些段落。特別是閱讀科普文章後,教師要引導他們發揮想象,撰寫一些假想發明的小文章。
從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愛科學的情感
實踐活動是形成和發展兒童情感的重要途徑。學生參加了具體的實踐,就能所感有所得。
(1)強化課內活動
課堂是科學教育的主陣地,教師要經常性開展主題班會教
育,針對一些科學教育問題進行探討,讓學生經曆思考、討論,分析研究的過程,增強學生的科學意識和能力。如《你知道哪些科學家》主題會,學生多者能說三、四十個科學家名字,少者也能說出一、二十個科學家的名字。通過收集科學家的故事,讓學生從中了解到科學家研究發明是來之不易,使學生對科學家產生敬佩之情,同時也激勵學生從小勤奮學習,長大成為祖國的有用人才。
(2)優化課外實踐活動
課外科學活動作為課堂教學的補充和拓寬,大大豐富了學校科學教育的內容和形式。我做到了校內與校外相結合,讓學生走向自然,走向社會,在社會中思考。
(3)讓學生親自動手
由於學生在感受科學知識的同時,小製作、小發明的思維能力也得到培養。教師要有意識地安排一些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發動學生編“科技小報”,把《少年科學》每期上的飛機或軍艦模型剪貼成型,製作風箏舉行比賽,為玩具廠設計玩具圖形等等,讓學生動手製作,搞創造發明既受學生喜愛,又培和創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