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學生生態環境道德意識的培養

小學生好動、好奇,富有好勝心,接受新事物快,可塑性強。因此,對他們進行生態環境道德教育尤為重要。通過教育,讓他們從小樹立生態環境道德意識,提高生態環境道德認識,學會在生態道德實踐中正確把握、規範自己的行為,能對他人的生態道德行為作出正確的評價和判斷,學會追求善於美、批評惡與醜。

那麼,如何培養低年級學生的生態環境道德意識呢?應從知、情、意、行幾方麵入手:

化“深奧”為“淺顯”

將生態環境知識根植於學生心中,生態環境道德知識和相應的生態學知識,對於低年級的學生來說是一個非常抽象而又模糊的概念,而對學生進行生態環境道德知識的傳授又是整個生態道德教育的第一環節。麵對低年級學生,我們該怎樣做呢?

在教學中,教師要盡量使用學生能夠理解的淺顯語言或者設置利於學生接受、理解的情境讓他們明白生態環境的含義。可以運用形象生動、具體鮮明的圖片、模擬日常生活環境或電化教學等直觀手段,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生動逼真的教學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幫助學生理解、記憶,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學生在學習中親自演一演、說一說、評一評,加深他們對生態環境道德的體會和認識。

多渠道多方法培養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在學生已經獲取生態環境道德知識的基礎上,培養他們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和由此產生的對大自然的責任感、使命感及對人們生態道德行為的崇敬之情,是生態環境道德品質形成的重要因素。在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多種渠道、采用多種方法,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一是學校要創設良好的環境氛圍,讓學生受到熏陶。讓學校的每一棵綠樹,每一片草地,每一個角落說話。在草地上插上“綠草茵茵,腳下留情!”禁示牌,花園裏插上“愛護花草,人人有責!”的宣傳牌,樓道的轉彎處也設置一些環保警示語,讓宣傳的氛圍遍及任何一個角落。

二是將環境教育滲透於學科教學之中。例如語文課對涉及描寫祖國錦繡河山等課文,采用圖片、錄像等手段引導學生理解課文,進行情景教學,讓學生感悟美、欣賞美,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感情,喚起學生熱愛環境,保護環境的意識。

三是可以通過“讚家鄉”等主題班會,讓學生了解家鄉、走進家鄉,培養他們熱愛家鄉、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運用措施增強學生責任感和使命感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報刊、圖片,以及媒體資源介紹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帶來的嚴重後果,讓學生在耳目渲染中受到環境道德教育,增強他們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可以用電腦向學生展示由於環境惡化使得大片金色的胡楊林變成了慘不忍睹的枯樹林;慘遭殺戮的海豹在北極的冰塊上痛苦的翻滾著直到血流盡而死;遭受工業廢水破壞的河流上漂浮著數千條死魚;瘋狂的泥石流、沙塵暴……這不僅使學生在短短一堂課的時間裏獲得了大量的信息。同時,直觀、真實的畫麵在感觀上給學生強烈的刺激,激起他們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這有利於他們投入到保護身邊環境的運動中去。

讓生態環境道德落實在行動上

在學生理解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之後,就要把熱愛自然、保護生態、改善環境內化於心、轉化於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讓學生飼養小動物、綠化家園、綠化校園,積極參與到“保護母親河”活動中。

隻有這樣,才能培養低年級學生的生態環境道德意識,才能引導他們為人類的持續發展與長遠利益以應有的道德理念與實際行動去保護自然環境,維係生態平衡,自覺養成保護自然界不可再生資源可持續利用的良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