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張履祥聽從母教
清初有個學者張履祥博學多才,一生著述甚豐,曾經著有《願學記》、《讀易筆記》、《讀史偶記》、《言行見聞錄》、《經正錄》、《初學備忘》、《近古錄》、《訓門人語》及《文集》45卷流傳於世,是當時學界很有影響的人物。
張履祥七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從此與母親相依為命。父親在世的時候對他要求很嚴格,對他的學習抓得很緊。在父親嚴厲地督促下,張履祥的學習進步很快,很小的年紀《四書》就學會了。可是父親去世以後,張履祥的學習就鬆懈下來了。開始時每天還翻翻書本,漸漸地連書本也懶得翻了,整天隻知貪玩,與鄰居的小朋友打鬧。他的母親很慈祥,看到這種情況也舍不得打他、罵他,隻是整天愁眉不展的。一天晚上,張履祥發現母親又是眉頭緊鎖,愁容滿麵,滿腹心事的樣子,就問母親為什麼不高興?母親歎了口氣說:“我發現自從你父親去世後,你越來越不愛學習了,我聽說孔子與孟子都是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可是因為他們自己有誌氣,學習用不著督促,所以最後成了萬世師表,名垂青史。你父親雖然去世了,可是他生前已經教會了你識字讀書,你為什麼不繼續努力,刻苦鑽研,將來成為國家的有用人才,為父母爭口氣呢?……”說著說著,母親傷心得眼淚就流下來了。張履詳見母親很悲傷,他十分悔恨,於是向母親保證,今後再也不貪玩了。從此張履祥像變了一個人似的。他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地讀書學習,學習進步很快。後來他就成了當時著名學者劉宗周的高足弟子,在劉宗周那兒研讀四書五經,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以後他又涉獵百家,博通經史,著書立說,最後終於成為當時有名望的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