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郭沫若為母尋藥
郭沫若(1892—1978),四川樂山縣人。他不僅是中國傑出的作家、詩人和戲劇家,馬克思主義的曆史學家和古文學家,而且是革命的思想家、政治家和著名社會活動家,卓越的無產階級文化戰士,是繼魯迅之後,中國文化戰線上的又一麵光輝的旗幟。
郭沫若之所以這樣博學多才,一是偉大的革命鬥爭培育和造就了他,另一方麵是他母親教育和影響的結果。
他的母親天資聰慧,盡管年幼沒有讀過書,可耳濡目染,也認識不少字。她喜詩歌,能背誦許多唐詩。郭沫若三歲的時候,母親就教他背詩。郭沫若背詩背得很快,母親非常喜歡他,他也深深地愛著母親。
每當母親有個頭疼腦熱的,郭沫若總是圍前圍後地照料母親。最使他擔心的是母親每逢秋初,都要暈倒一回,當地人稱這種病為“暈病”。
郭沫若5歲那年,母親的病又犯了。她躺在床上,呻吟嘔吐。嚴重的時候,粒米不進,就連水也不能喝一口。郭沫若見母親病成這個樣子,心裏非常難過。
一天,他聽大人們說,“芭蕉花是治這種病的良藥”。於是他暗下決心:“一定要為母親找到芭蕉花,治好母親的‘暈病’,解除母親的痛苦。”
他東問西找後,才得知芭蕉在四川很不容易開花,不好買到,即使能買到,價錢也特別貴。盡管如此,可他也不死心,總是把母親的病記掛在心上。
有一天,郭沫若同比他大4歲的哥哥去玩,來到福建人的會館天後宮,這裏供的是一位叫“後天聖母”的女神。兄弟倆玩著玩著,忽然發現天後宮園內有一簇芭蕉,其中一棵正開著一朵大黃花,好看極了。
郭沫若驚喜萬分,悄悄地對二哥說:“二哥,快,咱把那芭蕉花摘下來,拿回家給母親治病!”說罷,拔腿就朝芭蕉花跑去。二哥急忙上前攔住他說:“不行,那是天後聖母的花,凡人是不能動的!”郭沫若為母治病心切,沒聽二哥勸阻,翻過一米高的圍牆,向四處張望。他見園內無人,急忙把花摘下來,藏在衣服裏,氣喘籲籲地跑回家。
到家後,郭沫若手捧芭蕉花,連蹦帶跳地來到母親床前,高興地對母親說:“娘,芭蕉花找到了,快看!”
母親見郭沫若手捧一朵大黃芭蕉花,忙問:“孩子,你是從哪兒弄來的芭蕉花?”“是從天後宮摘來的。”郭沫若照實說來,二哥站在旁邊一聲沒吭。
郭沫若滿以為母親會誇他倆呢,可沒料到母親聽了非常生氣,怒斥道:“你倆都給我跪下!”兄弟倆二話不敢說,趕緊就跪下了。母親歎了口氣說:“娘生下你們這樣不懂事的孩子,竟敢偷摘天後聖母的花,娘倒不如病死好了!”
父親聽說後,怒氣衝衝地進了屋,把兄弟倆拉出去,責令他倆跪在祖宗靈位前,狠狠打了他倆一頓。郭沫若一邊挨打,一邊理直氣壯地辯解:“摘芭蕉花給母親治病有什麼不好?管它是誰的花,隻要治好母親的病就行!”他委屈地哭了。
郭沫若自幼孝敬母親,長大依然如此,就是在他晚年的時候,也常常懷念著已故的母親。
30年代,郭沫若受國民黨反動派的一再通令追捕,不得不遠離祖國,東渡日本,此時,他時常思念年邁的老母。1932年,母親病逝,他身在外鄉,無法為母送葬,深深地沉浸在悲痛之中。他在日本流亡期間,寫了很多研究中國古代社會的一些著名論文,用的是“杜衎”筆名,因母親姓杜,性格剛直,取筆名“杜衎”,為了永久紀念母親。
郭沫若在50歲那年,還撰文深情地回憶說:“我母親事實上是我真正的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