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mily Time(家庭時間)應該是跟家人一起吃個飯、看個電影的休閑時間,可是你看我們中國的老板,下班後還得接著應酬,這樣看來老板加班的時間不見得比我們少。老板花那麼多時間幹活,是為了擴大業務。擴大業務幹嗎?掙更多的錢。掙更多的錢幹嗎?為了擴大業務……擴大業務就是他生活的目標。突然有一天均瑤集團的王均瑤同誌英年早逝了,在業務擴大的過程中他就不見了,但就是這樣,他還是有成就感。我們中國人固然很注重幸福感,但最重要的幸福感來源於職業幸福感。
職業幸福感由什麼東西構成的呢?過去我們的職業幸福感主要是職業成就感,要麼賬上的錢不斷增加,要麼成果被認可,要不就當個勞動模範,或者被提拔成高管,這是職業成就感。之前我們很少關注職業快樂感,在我們的70後以前尤其是60後以前,如果覺得幹活還有成就感那就是很好的工作了,但是這一點從80後90後開始要改變了,因為80後90後很注重娛樂性。80後三大核心特征其中之一就是娛樂性,生活要有趣味,快樂的事情才是好事,工作如果不快樂那就不是好事。老一代人幹活除了勤勞之外很重要的一個品質是忍耐。過去師傅帶徒弟,天天對徒弟打打罵罵,徒弟被打得滿頭都是包,不過那是師傅看得起你,然後師傅覺得你態度還不錯,教你一點東西;摸摸腦袋沒包了,下回再敲一頭再教你一點,七八輪下去你的本事就學到了,這是以前的工作方式。如今時代變了,現在我們的挑戰是,員工怎麼才能夠找到快樂,老板怎麼才能夠具備製造快樂工作環境的能力。
首先我來說員工的快樂工作原則。我過去在機關裏工作覺得挺快樂,雖然機關不是一個很快樂的地方,但是我自己能給自己找到樂子。當然為了找樂子我付出了很大的代價,比如我漲工資總比人家慢半年,但是慢半年我也很快樂,為什麼呀?因為我嘴巴爽了。領導說話有毛病的時候我喜歡幫助領導進步,人家都不敢說,我就敢說,說完以後當然工資晚漲半年,但我嘴巴痛快了,這是滿足了我自己發揮的需要。另外就是有很多重要的機會,給了別人不給我,這樣我也挺快樂。為啥?有些重要機會同時也是麻煩,比如說給領導起草非常重要的報告,悶在一個屋子裏天天寫報告,得寫倆月。這個時間我就到資料室天天寫文章,寫完之後我去發表,發表完就天天收稿費,收完稿費去吃小炒。重要的是我能找到自己的快樂,即使那是個本來不快樂的地方。
快樂有四個要素,第一個要素是今天幹的活是不是你發自內心要幹的,很多人知道這個似乎叫做職業愛好,事實上我們叫它professional calling—職業呼召。“職業呼召”這個詞最早是從《聖經》裏來的,《聖經》裏說為什麼有人願意幹那些累得要命的活,那是因為上帝把一個富有活力的呼召放在他心裏,讓他覺得自己就應該幹這個。我們普通人中間有10%的人叫“公益人格”,就是愛幫人家張羅事,掙不著錢也還能天天高高興興的,重要的在於你要知道你就是這個命。人是有傾向的,職業呼召是比一般我們說的愛好更加深刻的愛好。
愛好是什麼東西?所謂的愛好首先是自己非常喜歡。愛好有濃度,愛好一個東西就是老想幹這事。比如說我從小就有一個愛好,想擁有一座島,我從7歲時開始有這個夢想,到現在仍然存在,而且就快實現了,我已經考察了很多島。那時候圍繞著島想啊想啊想,想得越多就靠得越近。所以你要一直想,除了想,還要付出代價,為你想要的東西付出代價。你說你想當富人,你以為富人是隨便玩的?有人說,你看現在富人沒一個好東西,整天權錢交易,黑錢也賺。但是你以為黑錢是隨便賺的?那是把腦袋係在褲帶上,一不小心就會被抓進去吃槍子的,黑道上處不好也給你喂槍子,橫豎都是槍子。你怎麼不去,你沒那個膽嘛,對不對?你沒有為想要得到的東西付出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