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彼修行之人攝身口意。少欲知足不大殷勤。雖得衣被飲食床臥具病瘦醫藥。趣自支形不慕世榮。威儀禮節不失其度。床臥坐具恒知止足。莫受後世洋銅灌口。是故說曰。禪無放逸莫為欲亂無吞洋銅自惱燋形。
能自護身口護意無有惡
後獲禁戒法故號為比丘
夫人習行。身不行惡。口不罵詈。意不妒嫉。具此三者乃為比丘。是故說曰。能自護身口護意無有惡後獲禁戒法。故號為比丘也。
諸有修善法七覺意為本
此名為妙法故曰定比丘
如彼行人善修其法。先得無漏盡苦之源。便得七覺意華。漸至無為得近泥洹。是故說曰。諸有修善法。七覺意為本。此名為妙法故曰定比丘也。
如今現所說自知苦盡源
此名為善本是無漏比丘
於現法中而自觀了。求其巧便盡於苦際。所謂盡苦際者滅盡泥洹。是故諸根具足成就無漏行。所行如意無所違失。是故說曰。如今現所說自知盡苦源此名為善法是無漏比丘也。
不以持戒力及以多聞義
正使得定慧不著於文飾
比丘有所持盡於無漏行
夫人習行不但精進忍辱。一心智慧求於解脫。亦複不以多聞解慧。知內外法至於無為。要得世俗定意。然後至於妙際。或在山野空閑之處。與善知識相遇。說其正徑不說邪路。比丘當知此行習無漏法。所以盡苦際者。皆是漏盡羅漢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猶尚涉諸苦惱。是故說曰。不以持戒力及以多聞義正使得定意不著於文飾比丘有所持盡於無漏行也。
當觀正覺樂勿近於凡夫
觀此現世事分別於五陰
如彼學人觀正覺樂。以自娛樂不近於凡夫。所以然者。非彼境界所有。觀此世事者。知眾生之類生者滅者進退所趣。知苦所由分別五陰成敗所趣。是故說曰。當觀正覺樂勿近於凡夫。觀此現世事分別於五陰。
為之為之必強自製舍家而解
意猶複染行懈緩者勞意弗除
非淨梵行焉致大寶
執行之人興諸想著起結使本。或有分別計有今世後世之累。於苦而不自免。比丘莫著。此自謂清淨之行。諸有沙門婆羅門不知出要之法。我不說此人應得度也。所以然者。不離縛著之所致。比丘當知非有而言有此習邪見非真諦法。何以故。皆由五陰身本而興此病。以有此病複生惡行。由此諸病不得盡苦際。比丘當知究盡其源。解知無常為變易法。
夫學之人觀此法者。無堅無牢為無有要。解知無身則知生死。不以為死魔之所沮壞。以得勝彼更不造有。盡一切之有。此名苦際更無有上。
心得永休息比丘攝意行
以盡老病死便脫魔縛著
如彼行人。永盡諸結意所染著不複造行。色聲香味細滑之法。不複在懷。自知罪畢更不受胎。永離魔界亦不與欲塵相應。是故說曰。心得永休息比丘攝意行以盡老病死便脫魔縛著。
心以得永寂比丘攝意行
以盡老病死更不複受有
有者生死之累。所以沈漂周旋五道者。皆由意惑不盡其源故。是故說曰。心以得永寂比丘攝意行以盡老病死更不複受有。行人執意多有所濟。常求方便以自濟渡。
以斷於愛根比丘攝意行
以盡老病死更不複受有
愛之為病多所危害。欲界愛者其事有二。一者食愛。二者欲愛。色界無色界禪味愛。是故說曰。以斷於愛根。
無有結使心比丘攝意行
以盡老病死更不複受有
所謂結使者。眾行之本漏諸穢濁。是故說曰。無有結使心比丘攝意行以盡老病死更不複受有。
不以斷有根比丘攝意行
以盡老病死更不複受有
以度生死。更不受有。
比丘攝意行以盡老病死
更不複受有以脫於魔界
永離於魔界更不處於欲界。以脫永脫更不受有。
以勝叢林刺及除罵詈者
猶如憑泰山比丘不受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