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基金會網絡的延伸(2 / 2)

因為我從慈善事業中獲得了成就感,我認為別人無須對我感恩戴德。過去,當他人向我表達感激時,我的確會感到局促不安。我覺得,如果我大肆地宣揚推動我從事慈善事業的自我意識,那麼這種自我意識肯定不會為社會所接受。因此,對其表示感激就會令我很尷尬。現在我卻不再這麼認為了。我意識到自己實際上已經幫助了一大批人。人們看到的正是我提供的幫助,而不是我那膨脹的自我意識,因此,他們自然而然地想感激我。我已經學會了接受他人的感激。同時,我認為不必因為自我意識膨脹而羞愧,因為事實表明這種膨脹對我本人、對其他很多人都是有益無害的。但是自我意識一旦膨脹,就很難滿足。看透了慈善事業背後的虛偽性,讚美和奉承已經滿足不了我。這些讚美和奉承讓我很不自在,我想看到切切實實的成就。這就是一個自私的人如何擁有了一個無私的基金會。

今天,我依然覺得自我認知與他人評價之間存在的巨大差距很有趣,也很令人不安。這就是為什麼我不辭辛勞地作出這麼多解釋的原因。我認為,利他主義和慈善事業不僅僅是一種義務,而且是一種樂趣和成就感之源。這是隻有富人才能享受得起的奢侈品。我對慈善事業的偏愛遠遠超出了其他事情,比如收藏藝術品等。慈善事業讓我同其他人聯係在一起,讓我突破了自我封閉的狀態,而收藏藝術品卻收不到這種效果。當我在利德賀街上心髒病複發時,我就覺得為了聚集財富而死真的太不值得了。自那以後,在基金會開展的活動中,我多次麵臨致命的危險。我不想刻意尋找這些危險,但是為了慈善事業,我卻甘願冒風險。從事一項值得為之付出生命的事業,給我帶來一種成就感。

與其他人相比,我從事慈善事業時有一種優勢。我在金融市場上的成功,讓我比其他人更能保持經濟獨立性,這就使我能夠在很多具有爭議性的問題上表達自己的立場。其實,我不得不這麼做,因為其他人做不了。能夠采取一個具有爭議的立場,讓我覺得我獲得了特殊的地位,從而增強了我的自豪感。簡而言之,慈善事業給我的人生平添了很多樂趣。人之一生,夫複何求?然而,我認為我沒有任何權利將自己的想法強加到他人頭上。正因如此,我沒有和比爾?蓋茨和沃倫?巴菲特一道,共同發起敦促富人捐出一半財產的晚宴。而且,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我認為慈善的價值不在於花多少錢,而在於錢是怎麼花的。

很顯然,我不是個聖人,也不想成為聖人。我想不出有什麼比公而忘私更別扭、更沒有回報的事情,而我卻認為公而忘私的基金會有著無與倫比的價值。多數人都會帶著個人動機去參與公共事務。他們往往對已經獲得的權力與影響力戀戀不舍。當他們妨礙問題的圓滿解決時,我們很難將他們趕走。獲得最佳方案的主要障礙有兩個:一個是不全麵的理解,另一個是特殊利益集團施加的有悖於公共利益的影響。無私的基金會固然會受到第一個障礙的影響,但卻能免受第二個障礙的影響。這種基金會非常稀少,從而更容易凸顯出其價值所在。

在商業中,我會在不違反法律限製和道德限製的前提下追求個人利益;而作為一個公共知識分子和慈善人士,我會以公共利益為指導。我將這一點視為必須遵循的一個原則。如果二者發生衝突,我會將公共利益放在首位。即便某些公益政策有悖於我的商業利益,我也會毫不猶豫地擁護它。我堅定地認為,如果更多的人信奉這一原則,那麼我們的民主社會將會運作得更加良好。對於那些關心民主社會運作狀況的人而言,即便他人不遵守這條原則,他們也應該遵循。即便隻有幾個公眾人物這樣做,也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下麵讓我比較一下我的反身性理論和市場原教旨主義的區別。自裏根總統和英國首相瑪格麗特?撒切爾時期以來,市場原教旨主義大行其道。我的反身性理論試圖解釋金融市場的運行方式,這種運行不因我的利益而改變。雖然市場基準主義思想對此作出了解釋,但卻是為提倡這種思想的人服務的。因此,在金融體係崩潰之前,我的反身性理論一直被故意忽略,也就不足為奇了。在擁護政策的問題上,請將我和高盛兄弟或者美國商會比較一下。它們隻是在追求自己的商業利益,能夠籌集更多的資金也不足為奇;而我卻是在追求公共利益,即便犧牲我的商業利益也在所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