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曾經是東南亞地區富裕程度最高的國家之一,其稻米出口量位居全球首位,世界上3/4的柚木都源自該國連綿起伏的熱帶叢林。它的翡翠、珍珠、紅寶石以及藍寶石在全球都享有盛譽。大多數緬甸人都有文化,首都仰光的科研機構、醫學機構以及文學研究機構一度讓整個東南亞地區的學生趨之若鶩。
緬甸於1948年獲得獨立,其後的12年間,該國經濟不斷發展。雖然該國的代議製民主比較微弱,但是大多數民族都享有一定的參與權。然而,統治精英內部卻存在矛盾,政府軍同共產黨人以及部族武裝之間也存在衝突,從而導致該國動蕩不安。軍隊指揮官們認為共產黨人和分裂分子對國家領土的完整構成威脅,抱怨仰光政府對待這些人的方式過於束手束腳。
1962年,軍隊控製了該國政府。後來,在軍政府的統治下,該國急劇衰落。一直是整個東南亞地區羨慕對象的國家卻變成了一個地獄般的國家:暴力活動猖獗,政府壓迫嚴重,貧窮與瘟疫並存,婦女和兒童遭到嚴重虐待。這一切現象都與開放社會的要求背道而馳。
數十年來,緬甸的軍政府一直不遺餘力地為自身存在與過分行為的合法性作辯解,說自己抵製了部族武裝企圖分裂國家的活動,同時還保衛國家免受共產黨人和外國威脅的危害。軍政府內部人員大肆侵吞該國豐富的自然資源,並幫助毒品走私團夥將海洛因出口到世界各地,從而變得富裕了起來。嚴重依賴軍政府的司法機構往往作出武斷的決策,還妄稱是法治。所有的出版物都要接受軍政府的嚴格審查,而且批評政府的人士、社會事務活動人士、新聞工作者以及工人組織的領導人皆因對政府不滿而慘遭囹圄之難。
截至2010年,緬甸的監獄中關押著2000多名政治犯,很多人的刑期從60年到100多年不等,所有人都經曆了毒打、酷刑、饑餓,而且沒有水和醫療護理。軍政府的暴力強拆行為導致數十萬人流離失所。約有200萬緬甸難民和經濟移民居住在泰國。另有約70萬名來自緬甸的非法移民居住在馬來西亞。接近10萬緬甸欽族人不堪政府壓迫逃到印度。緬甸政府軍與果敢族武裝分子的衝突迫使數萬人逃到了中國。數萬名緬甸女人在泰國和印度的妓院工作,其中一些女人是以幾美元的價格被賣掉而淪為性奴的。信奉伊斯蘭教的緬甸少數民族—羅興亞族也許是世界上受壓迫最深重的民族了,他們被國家強製勞動,飽受饑餓折磨,沒有宗教自由、人身自由和婚姻自由,數十萬名羅興亞族人逃到了緬甸鄰國孟加拉國,而孟加拉國當局卻強迫他們回國承受更多壓迫。而且,羅興亞族人並不是唯一遭受摧殘的群體:軍政府的士兵殺害了大量平民,奸汙了撣族、孟族、克倫族、布朗族、欽族以及其他少數民族的年輕女子和婦女。
緬甸軍政府在醫療領域和教育領域的支出還不足該國國內生產總值的1%,政府支出的50%都用於國防了。緬甸每10個新生兒中就有一個在嬰兒期夭折。1/4的緬甸人喝不到安全的飲用水,1/3的兒童長期營養不良。
緬甸每年依靠出口石油和天然氣獲得的數十億美元都被軍政府據為己有。透明國際將緬甸列為全球最腐敗的三個國家之一。如果你認為軍事獨裁者控製緬甸政府將會在今後幾年內帶來變革,那是很幼稚的。
2010年初,聯合國緬甸人權事務特別報告人托馬斯?奧赫亞?金塔納發表了一份特別報告,摘錄如下:
關於緬甸在多年間發生的踐踏人權事件具有嚴重性和係統性,而且沒有人為此承擔責任,有跡象表明這是由該國當局插手各級行政、軍事和司法事務所致。不斷有報告認為,按照《國際刑事法庭公約》的標準,這些踐踏人權的事件中,有一些涉及到反人類罪或者戰爭罪。監獄缺乏責任感,聯合國機構可以考慮設立一個調查委員會,履行特定的調查使命,解決國際犯罪的問題。
托馬斯·奧赫亞·金塔納在這份報告中呼籲設立調查委員會,探索是否有可能以違反國際刑法的罪名起訴緬甸官員時,緬甸的軍政府就已經刻意地修改了該國憲法,增加的一些條款規定,根據本國法律,軍政府成員“在執行各自職責的過程中發生的一切行為”免受責罰。
1988年,緬甸爆發大規模民主示威,迫使軍政府舉行民主選舉。此後,喬治?索羅斯就開始致力於在緬甸建立開放社會。在民主選舉中,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反對派領袖昂山素季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以絕對優勢勝出。索羅斯通過研究藏學的女兒安德莉亞?索羅斯的幫助,見到了昂山素季的丈夫邁克爾?阿裏斯。阿裏斯是個藏學家,於1999年英年早逝。
索羅斯在緬甸開展工作伊始就開始支持人權觀察組織亞洲分支的工作。阿裏耶?奈爾於1993年加入開放社會基金會之後,就負責創辦基金會亞洲項目,記錄緬甸軍政府踐踏人權的事件以及其他暴行,以幫助緬甸從地獄般的現實過渡到後軍政府時代的開放社會。從1993年到2009年,喬治?索羅斯共支出3 300萬美元用於支持在緬甸建立開放社會的工作。
為建立開放社會而奠定基礎。 自從攫取統治權力之日起,緬甸軍政府一直小心翼翼地維護自己對政治權力和經濟權力的壟斷地位。緬甸人民沒有言論自由、結社自由以及其他基本權利,大批反對派人士遭到羈押和殺害,軍政府將大規模鎮壓用做震懾平民的武器,並將大批平民驅趕進強製勞動營,此外還存在其他踐踏人權的行為。這些行為不僅徹底抹去了軍政府掌權之前的開放社會殘存的痕跡,還妨礙了培養開放社會的建設人才。
緬甸這個國家迫切需要一批合格的領導人才和管理人才。這些人才不僅需要了解開放社會的運作模式,而且還必須能夠拋卻個人利益作出堅定的抉擇,隻有這樣才能使緬甸免於再次遭受貪婪、種族矛盾與衝突以及軍事獨裁的蹂躪。支持這些人才是開放社會基金會在緬甸工作的主要目標之一。
1988年民主示威遭到軍政府鎮壓後,數以千計的年輕人紛紛越過叢林地帶,逃至泰國、印度和中國。這些年輕人中,很多都是大學生,甚至還有一些正在讀高中的孩子。緬甸軍政府在長達數十年的時間裏,一直忽視學校和大學的教育問題。開放社會基金會在緬甸的早期工作中的一個方麵就是資助緬甸學生的教育計劃,尤其是向那些在民主示威後中斷教育,前往外國大學讀書的學生提供獎學金。在開放社會基金會獎學金項目的幫助下,大批緬甸學生得以前往澳大利亞、英國、加拿大、印度、菲律賓、泰國和美國的學校接受教育。這個項目還支持緬甸年輕人在東南亞和歐洲的非政府組織實習並積累工作經驗,支持泰國和緬甸學生的大學教育以及學術交流活動。從1997年到2010年,開放社會基金會共向2 548人發放了總計770萬美元的獎學金和其他資助。
為實現民族團結奠定基礎。自從緬甸獲得獨立以來,民族衝突一直是這個國家的一個毒瘤,而各方不遺餘力地完全控製自然資源和海洛因的出口,又加劇了一些民族衝突。
就麵積而言,緬甸大體上相當於得克薩斯州,但緬甸這片土地上卻生活著5 400萬人口,民族結構錯綜複雜。該國領土的中心是遼闊的稻米主產區—伊洛瓦底盆地,著名的滇緬公路自仰光一路向北延伸,將這個盆地一分為二。這個盆地的周圍高地上居住著多個民族。60%的緬甸人都是緬族人,他們控製著伊洛瓦底盆地的中部位置,同時還控製著緬甸的軍隊、政府機關和軍事機構。克倫族人和撣族人各占緬甸人口的10%。緬甸其餘的民族包括阿卡族、欽族、漢族、達努族、克欽族、克倫尼族、克延族、果敢族、拉祜族、孟族、那加族、巴奧族、若開族、羅興亞族、土瓦族以及佤族等。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很多緬族人同日軍並肩作戰,希望推翻英國在緬甸的殖民統治,而很多較大的少數民族則為了推翻緬族人對該國的控製,同英軍一道抗擊日軍。從1945年到1947年,緬甸內部民族紛爭不斷。在此背景下,昂山素季之父、緬甸獨立戰爭領導人之一昂山將軍說服克欽族、撣族和欽族的領導人聯合起來,組成一個新的、多民族共同參與的緬甸聯盟。昂山將軍於1947年被謀殺。繼之而起的曆屆緬甸政府從沒有完全落實憲法給予克欽族、撣族和欽族的各項保障。
截至2010年,緬甸各少數民族在各自聚居地依然沒有獲得文化自治權,在該國事務中也沒有重大的發言權。部族武裝分子分別控製了該國不同麵積的領土。軍政府利用各民族間的矛盾來維持自己對該國的控製。2010年自稱為“國家和平與發展委員會”的緬甸軍政府同該國多數部族武裝分子開始談判,同時企圖利用武力擊敗其他一些武裝分子。軍政府同佤族、果敢族等少數民族的武裝組織已經達成了協議,允許這些民族種植罌粟、將鴉片提純以製造海洛因,並將其出口。
為了解決民族仇恨與民族暴力這一至關重要的問題,緬甸的反對派做了大量的工作。2001年,一群流亡海外的政治領導人重新建立起一個沒有緬族人參加的政黨聯盟,即眾民族民主團結聯盟(United Nationalities League for Democracy)。這個聯盟最初是在1988年緬甸民主示威爆發之後成立的,並在1990年的民主大選中獲得了65個席位。這個聯盟主要在海外工作,並通過了一份國家憲法草案,選舉了影子政府的成員。另外一個民族聯盟—國家民主戰線也致力於促進該國各少數民族共同的思想觀念。
開放社會基金會撥出了大量資金用於資助豐富多樣的活動,希望能夠促使人們關注緬甸少數民族的苦難,並促進民族團結。基金會還支持緬甸國內外的組織記錄軍政府踐踏少數民族人權的事件,包括涉及自然資源開發的人權踐踏事件。基金會資助社區衛生工作者、醫生以及教師的培訓項目,同時還資助社區和社會組織、人權觀察培訓、改善領導力、環境問題、促進社區發展、增強艾滋病意識、構建和平以及非暴力抵抗等方麵的培訓。基金會還支持媒體機構以英語、緬甸語以及緬甸少數民族語言向緬甸國內外播送新聞。這些媒體機構中有一些致力於搜集並傳播關於特定民族的新聞和信息,同時與其他民族的媒體機構分享這些信息。他們利用多種方式向外傳遞信息,包括DVD、CD、報紙、雜誌、萬維網、社區廣播以及衛星電視廣播。
開放社會基金會資助的新聞媒體中,有一個是非營利性的加拉丹新聞網(Kaladan Press Network)。這是第一個為羅興亞族服務的新聞機構。羅興亞族是緬甸境內信奉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這個民族在今天的若開邦(位於緬甸西部)已經生活了幾個世紀。數十年來,軍政府一直拒絕承認羅興亞族的公民身份和合法居民身份。若開邦臨近孟加拉國和孟加拉灣,但緬甸軍政府禁止外國記者和人權調查人士進入這一地區,因此加拉丹新聞網就成了重要的信息來源。
加拉丹新聞網的執行主編丁梭第一次遭遇麻煩是在1979年,當時他剛剛開始記錄20萬名羅興亞族難民的苦難遭遇。一年前,政府在他們生活的地區開展了一個代號為“龍王行動”(Operation Dragon King)的大掃蕩,這些難民被迫離開家園,被驅趕到了孟加拉國或者邊境地區的難民營。這次行動的目的是驅逐“非法的外國人”,參與行動的有緬甸警察、軍隊和移民管理部門。這次行動打擊的對象是平民,而且備受詬病的一點是出現了殺戮和強奸行為、夷平清真寺以及其他形式的宗教迫害行為。
丁梭將他拍的關於羅興亞族難民的照片寄給了仰光的政治人物和軍政府的反對派,以此證明這次行動所產生的影響。當警察或士兵質問他在做什麼時,他說他是一個正在作研究的學生。不久,警察就盯上了他。
後來,有朋友告訴他警察正在監視他,於是他於1982年逃離了緬甸,前往泰國。他在沙特阿拉伯報道了數十萬羅興亞族人的悲慘遭遇,並為他們爭取工作準證、醫療保險和受教育權。1991年到1992年之間,又有25萬羅興亞族人從緬甸逃到了孟加拉國。他們講述了緬甸軍隊如何強迫他們以近乎奴隸的身份築路、修建軍事基地,還描述了國內發生的夏季大屠殺、折磨和強奸、政府圈地、強拆房屋、敲詐勒索以及其他踐踏人權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