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推動緬甸變成開放社會(2 / 3)

2004年,丁梭在孟加拉國的吉大港加入了加拉丹新聞網。他說:“我們在若開邦有21位記者,時刻監視著邊境地區的情況,並從邦內發出報道。”記者們利用手機,在有信號的地區將報道發出去。這些地區處於孟加拉國移動通信網絡覆蓋範圍之內。加拉丹新聞網將這些材料進行編輯,然後每天以新聞報道的形式發布在網站上,每個月再以雜誌的形式彙總發出。丁梭說:“我警告過這些記者,在出門時把手機放在家裏,不要隨身攜帶,以防被警察攔住。”警察在過去幾年裏已經逮捕了好幾個加拉丹新聞網的記者,主要是涉嫌非法滯留緬甸。丁梭通過中間人,不得不賄賂警官,才能使其釋放被捕的記者。

丁梭說:“我們支持緬甸的存在。我們的消息麵向整個緬甸播放,麵向所有的少數民族,而且還向世界播放,這樣人們就能看到羅興亞族的遭遇。”加拉丹新聞網成為索羅斯資助成立的緬甸國際新聞組織(Burma News International)的創始者之一。這是一個分享技術和信息的網絡。緬甸的少數民族通過這樣一個新聞機構來實現信息共享。丁梭說:“通過緬甸國際新聞組織,我們共同支持民族和平事業。我們中間也包括了緬族人,我們每年同他們在印度和泰國見兩次麵。目標就是讓每一個人知道其他人在仰光政權的統治下所遭遇的苦難。”

從2005年起,加拉丹新聞網開始報道孟加拉國當局將緬甸難民驅趕回國的做法。孟加拉國當局隻承認28 000名逃至該國的羅興亞族人的難民身份,而其餘的20萬到30萬名在孟加拉國的羅興亞族人不得不在沒有正式難民身份的前提下苦苦掙紮,以求生存。

2010年1月,孟加拉國重新開始驅趕羅興亞族人。加拉丹新聞網報道了聯合國難民援助機構—聯合國難民署,是如何協助孟加拉國政府驅趕難民的。丁梭說:“聯合國難民署要把羅興亞族難民遣返回國,我不明白這是為什麼。他們說這是孟加拉國政府的政策。”他介紹說,截至2010年夏季,孟加拉國羈押的羅興亞族難民多達1 000人。他說:“人們不願返回緬甸,於是孟加拉國就用槍押著他們去邊境。他們寧願麵對孟加拉國的警察,也不願麵對緬甸警察。在緬孟邊境地區生活著大約50萬個羅興亞人。孟加拉國當局害怕如果聯合國難民署給予居住在孟加拉國的羅興亞人難民身份,那麼所有的羅興亞人將從若開邦湧入本國。”

為實現經濟發展奠定基礎。從古代起,緬甸就是從中國前往印度和東南亞各地的必由之路。今天,中國、新加坡、泰國以及遙遠的日本仍然是緬甸的主要貿易夥伴。2010年,緬甸依靠自然資源出口獲得了大量的收入。這些資源包括天然氣、寶石和充滿異域風情的硬木。該國的罌粟種植區如同其稻田一樣著名。

從1962年到1988年,軍政府限製私營企業接觸海外市場。軍政府幹預國內市場的運行,並放縱官員貪汙腐敗。同時,該國的經濟財富並不足以實現政府所承諾的“社會主義”福利。

緬甸人大多數都是開墾小塊兒土地和耕種稻田的農民。數十年間,農民一直被迫在低於市場價格的情況下將一大部分稻米賣給國家,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該國稻田產量下降的狀況。軍政府直接或間接地控製著每一個涉及自然資源生產或貿易的公司。幾乎所有的投資都流向了國有公司,尤其是軍政府控製的那些公司。緬甸國防部的采購董事會經營的緬甸經濟控股公司聯盟,幾乎參與了每一個涉及外國合作夥伴的合資公司。雖然該國的軍隊並沒有外敵,但是軍隊規模每年都在擴大,而且軍費開支耗費了該國所有政府支出的1/5。

到了1988年,緬甸終於撐不下去了。亟須硬通貨的軍政府因為亟須製定價格、工資、彙率等方麵的製度,向外國合作夥伴敞開了國門,以期這些外國人幫助他們開采本國的自然資源。

為了盡快獲得利潤,緬甸大片大片的雨林遭到濫砍濫伐。外國商業性質的漁業公司隻要預支一部分硬通貨,就可以不受約束地出沒在緬甸的沿海地帶,這對該國的漁業儲量造成了毀滅性的影響,結果當地漁民的生活也遭受了嚴重衝擊。該國較低的工資水平使本國人民遭到了外國工廠主的嚴重剝削。大規模的踐踏人權行為招致西方國家消費者對緬甸商品的抵製,導致緬甸的國際融資機會趨於枯竭,而且美國禁止增加在緬甸的投資。

同時,軍政府一切照舊,繼續做他們自己的生意。為了修建基礎設施,包括修建石油管道,他們驅逐數千個家庭為這些基礎設施項目搬遷。軍政府強迫人民修建公路、鐵路、石油管道等,還修建旅遊設施。海洛因等毒品依然是該國出口的主要項目,地方上涉及賓館等房地產的新增投資都與販毒家族有關。軍政府通過天然氣開采、采礦,以及出口紅藍寶石、珍珠、翡翠等攫取了大量財富。

開放社會基金會在緬甸開展的項目還包括支持緬甸社會事務活動人士討論如何推動該國經濟的轉型,從一個被軍方高層控製的經濟轉向自由市場經濟,包括提高自然資源型收入的管理透明度和政府責任感。緬甸項目還資助過一個工作室和一份報告,這份報告描述了緬甸應該如何製定發展戰略,並建立一個有效的機製處理緬甸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以及其他國際金融機構的關係。這份報告指出,緬甸缺少一個全麵的、具有戰略性的社會經濟政策框架,而該國同中國等周邊國家之間的貿易以農礦產品為主的貿易結構隻會產生短期利益,從中受益的隻是外國人以及和緬甸軍方有關係的人。

開放社會基金會的緬甸項目還支持國際地球權益組織(Earth Rights International)。這是一個設立在美國和泰國的非政府組織。緬甸為了修建一條通向泰國的天然氣管道,曾經派兵到建築工地,結果這些軍隊踐踏了當地人民的人權。保障土地權利國際組織所隸屬的組織為了受害者的利益,在美國起訴了緬甸軍方,結果贏得了數百萬美元的賠償。

卡索瓦是一位來自緬甸卡倫族的人權事務活動人士,也是保障土地權利國際組織的創辦者之一。1988年,他在首都仰光領導了學生的示威遊行。遭到政府鎮壓之後,他曾經被政府軍關押和折磨,後來逃離了緬甸。但是,他之後又秘密地返回了緬甸,目的是參加一個曠日持久的運動,即記錄緬甸軍政府嚴重踐踏人權的事件,包括在修建、使用天然氣管道過程中摧毀並強拆整個村莊的事情。這起訴訟的被告是Unocal公司,這是天然氣管道合資公司的合作方之一。原告援引美國1789年的《外國人侵權法》(U. S. Alien Tort Statute)起訴Unocal公司,認為公約允許外國原告在美國聯邦法庭起訴在海外存在不法行為的美國公司。Unocal公司同意庭外和解,並向15名宣稱人權受到踐踏的村民支付賠償,這些踐踏人權的行為包括強製勞動、強奸、實施酷刑以及殺害這些村民家庭成員。

卡索瓦說:“起初,我們甚至都沒有錢準備起訴書並將其散發給國際社會。多虧了開放社會基金會,我們才能成功。我們住在辦公室,睡在辦公室,就是為了集中精力做好我們的工作,履行我們的使命。我們直到1997年底才拿到工資。保障土地權利國際組織自行搜集信息,並在泰國培訓人們到緬甸進行采訪。”

“我到過緬甸、管道鋪設區以及其他地方多次,見到了逃離管道鋪設區的村民。我們總共采訪了大約1000人。”

地球權利國際組織以這些信息為基礎,寫了一份名為“完全否認”的起訴書,控訴在修建管道期間發生的踐踏人權行為,並將這些采訪用做起訴Unocal公司的證據。“我們收到開放社會基金會的資金以後,便擴大了人權記錄的範圍,發起了一項國際運動,撰寫並發布人權報告。索羅斯對我們的捐助,提高了我們在其他的捐助方眼中的可信度。”

為實現緬甸民主奠定基礎。1988年之後的很多年裏,緬甸軍政府繼續限製昂山素季以及其他主要的反對派政治領導人的行動自由和活動範圍,繼續壓製新聞媒體,並逮捕、虐待異見人士,環境惡劣的監獄中依然關押著數百名政治犯。軍政府在1996年再一次鎮壓了學生的抗議,在2007年鎮壓了全國各地爆發的佛教徒示威。

截至2010年初,緬甸軍政府深居簡出的領導人丹瑞大將雖然已經78歲了,仍然沒有指定繼承人。他開始作出的決定表明,他要竭力避免出現一個專製的領導人,因為這個人可能會報複他的家人,並奪走他從1992年掌權之後積累的全部財富,正如他當年對待他的前任一樣。雖然目前合法的反對派或被禁止投票,或抵製投票,軍政府已經開始準備舉行選舉了。

開放社會基金會的緬甸項目致力於建立一個以法治為基礎的民主政府。緬甸於2008年遭遇了該國近代史上危害最大的自然災害—納爾吉斯台風,災後,軍政府禁止援助機構自由活動,因此緬甸項目還要求軍政府取消這些限製措施,並撥款幫助亟須援助的台風受害者。

另一個資助對象是緬甸人權教育機構。這個機構努力在緬甸城市和農村網羅年輕而敬業的社會事務活動人士。並在緬甸以外的地方給他們提供人權、婦女權益、社區組織以及民主領導理念等方麵的培訓。這些年輕的社會事務活動人士主要是高中老師和大學講師,與他們的學生有著密切的聯係,而且回國後可以將自己學到的東西傳授給學生。培訓者特別注重教他們如何在不使用明顯的人權術語的前提下,將人權融入到正常的教育過程。因為在緬甸,使用人權術語是很危險的。

民主政府的前提是信息自由流通,而要實現信息自由流通,必須有一個自由的媒體。開放社會基金會的緬甸項目資助了一些廣播公司,這些廣播公司的電台和電視信號可以深入覆蓋到該國內部,可以使用當地的語言播送信息。這些廣播公司包括設立在挪威首都奧斯陸的緬甸民主之聲。這個機構在緬甸秘密雇用了大約100名自由記者以及秘密的通信員。記者們使用手持攝像機捕捉民眾抗議軍政府的畫麵,並拍攝軍政府鎮壓他們時的殘暴行徑,而通信員則帶上儲存著數字圖片的錄音帶、硬盤以及存儲棒,將其送出緬甸。

記者和通信員都承擔著極大的風險。截至2010年年中,緬甸各地的監獄共關押著17名緬甸民主之聲的記者,他們的刑期從13年到65年不等。即使自己的記者被捕,緬甸民主之聲也不會透露這些記者的身份,以免軍政府進一步折磨他們。一個姓名被公開的25歲的女記者拉拉溫於2009年拜訪了一個佛教寺廟之後,被判了20年有期徒刑。

欽貌溫是緬甸民主之聲的4個創辦人之一。他說:“1992年,我們隻得到了挪威的援助,那時誰都不知道緬甸民主之聲。第二年索羅斯開始提供援助。沒有他們,我們就做不了想做的事情。”

從1992年到1993年,緬甸民主之聲處於初創階段,欽貌溫在挪威度過了8個月。後來他又在泰國國內以及泰緬邊境設立了一個播音室,同時還在中緬邊境設立了一個工作室,當時這個工作室隻有三四名記者。他說:“在緬甸國內操作很危險。我們都不能回國,因為我們很容易被認出來。因此,我們在緬甸國內設立了一個新人組成的網絡。我們的記者們可以記錄下圖片、音頻和視頻,他們可以通過手機或互聯網發送文本或音頻,但是視頻文件一般太大了。在正常情況下,我們使用我們自己的秘密通信員運送磁帶、儲存棒或者硬盤。我們有時候甚至能夠從政府內部人士那裏獲得原始的保密文件。對於有些事情,並非所有的政府部門都很滿意,因此他們會把信息透漏給我們。”

一份泄露出來的文件揭示了緬甸軍政府獲得核武器的企圖。緬甸民主之聲製作了一個關於核武器話題的紀錄片,並在2010年6月份由半島電視台的英語頻道向世界播放。欽貌溫說:“這是一個調查性質的紀錄片。我們在緬甸政府內部有很好的信息源。緬甸政府從沒有正式向外公開過這些信息。”

對於一些爆炸性的消息,緬甸民主之聲有時候等不及通信員將視頻圖像送出緬甸。欽貌溫說:“我們需要快速播送消息。對於這樣的情形,我們有自己的衛星係統。緬甸軍政府知道我們有這個先進的技術,但是他們無法追蹤。”

緬甸民主之聲在挪威全天候工作,每天播放三四個小時的新聞。依靠衛星廣播和衛星電視,信號可以覆蓋半個地球,包括非洲、中東和亞洲。欽貌溫說:“緬甸人民能夠收到衛星信號,每個地方都可以收到。你甚至可以在賓館收到我們的信號,雖然政府對此並不樂意。我們知道我們關於核武器的紀錄片在緬甸的茶館裏也能播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