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十二月:精義入神,以致用也 (2)(1 / 3)

何謂“知幾”?孔子的答案是“上交不諂,下交不瀆”,明白了這一道理,就算是把握了“幾微事理”。但是要做到“上交不諂,下交不瀆”並不容易,現實中,很多人在上司和領導麵前總會表現出諂媚之態,而管理者在與下屬溝通交流時也總是會流露出漫不經心的神態。針對這些狀況,孔子的建議是立即行動起來,“見幾而作,不俟終日”,不要猶豫不決、徘徊等待,而是迅速投入行動。最終,做到“知微知彰,知柔知剛”,一旦如此,便可以做到“先天而天不違,後天而奉天時”,自然是“萬夫所望”了。

作為一名經理人,與上司交流溝通時應該保持客觀中肯的態度,不要一味地阿諛奉承;同時應該時時尊重下屬,讓每一位下屬都獲得寬鬆自在的工作環境。

星期二

莫之與,則傷之者至

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後動,易其心而後語,定其交而後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危而動,則民不與也;懼而語,則民不應也;無交而求,則民不與也;莫之與,則傷之者至矣。”

——《係辭下》

孔子說:“君子先安定自身然後采取行動,先靜心之後發表言論,確定了交往之後求益於人。君子注重這三個方麵的修養,所以能夠做到全麵。有了危險之後才急於行動,百姓就不會參與;內心懼恐不定而發表言論,百姓就不會響應;沒有交往就去求益於人,百姓就不會給予;沒有人給他利益,傷害他的人就會來到。”

“身安而後行動,靜心而後言論,交往而後求益”,這是君子修為的三個方麵。聯係到現實之中,我們會發現也隻有做到了這三點,行動、言論和求益才會有人相應。誰也不可能去跟隨一個急於解脫自身困境的人,也不會相信一個麵容恐懼的人說的話,更不會給予一個從未相識的人幫助。

“沒有人幫助你時,傷害你的人就會來到。”當一個人脫離了人群,失去了他人的幫助和支持,自然會受到一些居心叵測之人的攻擊和傷害。所以,君子應該努力爭取獲得他人的支持和幫助,也就必須在“安身而後動”、“靜心而後言”、“交往而後求益”三個方麵進行修煉。

管理者必須擁有聞驚雷而不動的鎮定和氣度,這樣才可以在困境麵前保持靜心和身安;同時,管理者在平時應該與下屬們加強溝通和交流,如此才可以在關鍵時刻號召員工同舟共濟,共渡難關。

星期三

彰往而察來

夫《易》,彰往而察來,而微顯闡幽。開而當名辯物,正言斷辭則備矣。其稱名也小,其取類也大。其旨遠,其辭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隱。因貳以濟民行,以明失得之報。

——《係辭下》

《周易》,彰顯過去並察知未來,進而探究、細微闡述幽深的道理。以適當的名稱分辨事物,用正確、果斷的言辭做到完備。《周易》所稱述的名稱雖多細小,但所比擬的事類卻十分廣大。它的旨意深遠,它的言辭充滿文采,它的言辭委婉而中肯,它引用的事例通俗易懂而隱晦深奧。運用陰陽兩方麵的道理指導百姓的行為,可以讓人們明白吉凶得失。

《周易》是一部根據曆史發展而總結出來的哲學書籍,作《易》者的目的在於告誡世人,應該學會從人類過去的實踐之中學習經驗和獲取教訓,也就是“彰往而察來”。

同樣,在企業管理之中,“彰往而察來”也非常重要。我曾經幫助一些企業舉辦過“案例”分享會,目的在於分析過去並從中找到適合眼下的策略和方法,這正是“彰往而察來”的一種。當我們分析完一些過去的案例時,通常會找到自身下一步應該采取的策略和措施。

不斷在企業內部舉行案例分享會,使每一個人都意識到從過去的事件之中,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新的思想和經驗。

星期四

作《易》者,有憂患

《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

——《係辭下》

《周易》的興盛,應該在中古時代吧?創作《周易》的人,是懷著憂患意識的吧?

《周易》是一部提醒世人保持謹慎的書,它總是在告誡人們在興盛、發達之時,千萬不可忘記衰退、消弱即將來到,隻有時刻保持警戒和警惕,才可能免除危害,所以說“作《易》者,有憂患”。事實上每一個人都應該有憂患意識,隻有意識到自身處於一個不斷變化、不易把握的世界之中,人們才會時刻保持小心謹慎,才會獲得平安穩定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