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凡六處)
無量壽論 往生偈及五門修法
毗婆沙論 念佛為易行道
大智度論 樂多集功德者求生淨國
大智度論 釋迦彌陀各有淨穢國土
大乘起信論 娑婆不值佛專勸念
思惟要略法 利鈍二根觀佛相好
阿彌陀佛尊號
大藏專談淨土經論目錄
餘編類斯文。所以先示經論者。欲修淨業人務本故也。其諸經論皆散在大藏。今載經題函號。以助撿閱之易耳
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一部二卷 乃字函
後漢月支三藏支婁迦讖譯
無量清淨平等覺。即無量壽佛異號也。清淨平等四字壽字意也。覺即佛之華言
佛說阿彌陀經一部二卷 乃字函
吳月支三藏支謙譯
此經亦名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
佛說無量壽經一部二卷 乃字函
曹魏三藏康僧鎧譯
此經更有晉永嘉年中竺法護所譯之本。藏中今缺。天台觀經疏所指大本。即法護所譯也
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卷第十七十八 師字函
大唐三藏菩提流誌譯
寶積總方等諸大乘經四十九會。第七即無量壽會也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一部三卷 兵字函
大宋大宗朝西天三藏法賢奉詔譯
以上五經。其平等覺與阿彌陀。並譯出法藏比丘二十四願。無量壽與大寶積會。則譯出四十八願。世有單本。四十八願經一卷。此乃於無量壽經錄出。非別有本也。又無量壽莊嚴經。譯出三十一願。輔行曰。願數不同部異見別不須和會。然細讀五經。大概起盡皆同。似同梵本。但譯師之異。廣略隨宜耳。而荊溪謂。部異見別者。則顯佛說。是同隨機不等。至於結集翻譯皆不同也。然則同異之說。未敢定判覽者詳之。五譯之中。文相頗明。取曹魏本以故。祖師諸文多引用之
佛說阿彌陀經一卷 養字函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天台觀經疏。指此經為小本。前無量壽經為大本。觀無量壽佛經。處兩經之間。義當中本
稱讚淨土佛攝受經一卷 養字函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以上二經同本異譯。秦本列六方諸佛稱讚。唐譯具有十方諸佛稱讚。此亦譯師。適時廣略不同。龍舒淨土文謂。秦本脫去四方者不曉。翻譯部別也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一卷 養字函
宋元嘉中畺良耶舍譯
此經單本藏中無重譯之文。亦名淨除業障生諸佛前經
後出阿彌陀佛偈經一卷 養字函
後漢失譯
此經唯五十六句偈頌。說法文體簡古。古今不得而評
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一卷 羔字函
失譯
以上二經謂之失譯者。失去譯師名也。有不曉者。謂不譯名失譯。不譯則梵書矣
般舟三昧經一部三卷 罪字函
後漢月支三藏支婁迦讖譯
藏中有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跋陂經。並與般舟同本異譯。專說現在佛悉在前立三昧。九十日中觀想稱誦彌陀。摩訶止觀常行三昧所準之經也
佛說如來烏瑟膩沙最勝總持經一卷 高字函
大宋太宗朝西天三藏法天奉詔譯
此經無量壽佛。說神咒為眾生延壽。命終即得往生極樂
無量壽如來修觀行供養儀軌一卷 衡字函
大興善寺三藏不空奉詔譯
此儀軌。結壇誦咒。專期往生
無量壽優波提舍論一卷 堂字函
婆藪婁豆菩薩造。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譯
婆藪婁豆。此翻天親。天台十疑論所指往生論即此也。此論通伸淨土諸經。或能觀之甚資淨行
阿彌陀經不思議神力傳 養字函
此傳失載造傳人名。與小本彌陀經同卷。往生神咒在內
集諸經禮懺儀二卷 群字函
上卷唐沙門智升集。上半卷通禮諸佛。下半卷別以偈頌禮讚西方。及懺悔發願等文。下卷比丘善導揀示專修西方要義。及集記諸祖六時禮讚淨土偈頌等
以上經論傳集一十六種。並專談淨土。故十疑論雲。藏中有數十餘部經論。殷勤指授勸生西方是也。先賢謂淨土但有七經者。其不審乎
法華經 彌陀跡中化緣之始
化城喻品曰。過去有佛。名大通智勝。其佛未出家時。有十六子。皆以童子出家而為沙彌。爾時彼佛。說是經已。即入靜室八萬四千劫。是時十六菩薩。知佛入室。各升法座。為四部眾。廣說分別妙法華經。一一皆度六百八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等眾生。是十六菩薩所化眾生。世世所生與菩薩俱。十六沙彌。今於十方現在說法。乃至雲。西方二佛。一名阿彌陀。第十六我釋迦牟尼。爾時所化眾生。汝等諸比丘。及我滅度後未來世中聲聞弟子是也。若如來自知涅槃時到。便集諸菩薩及聲聞眾。為說是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