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稱,K-100的有效射程達到230公裏,K-100-1為K100的改進型,這種導彈可以在防區外攻擊預警機、對地監視飛機和空中加油機,是一種頗具攻擊性的武器。
俄羅斯在2006年中國珠海航展上展出了蘇-35,並有意向外推銷這種戰鬥機,作為蘇-35的配套武器,K-100-1也極有可能進入它國空軍。
如果這種級別的武器真的出現在了俄羅斯或其他國家手裏,西方的空中優勢將受到嚴峻考驗。它將影響西方正在研製的先進空空導彈設計,如“流星”空空導彈等,並促使西方加速超視距空空導彈的研製步伐。
蘇-35戰鬥機攜帶的空對地導彈有很多類型,可在晝夜複雜氣象條件下實施對地攻擊,大大提高了防區外精確打擊能力。其中掛載方案包括,6枚Kh-29TE或Kh-29L戰術導彈,6枚Kh-31A反艦導彈和Kh-31P反輻射導彈,5枚先進的Kh-59MK遠距反艦導彈,5枚Kh-58UShE增程型反輻射導彈,3枚“俱樂部”遠距反艦導彈和1枚“寶石”超遠程反艦導彈。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Kh-59MK導彈是在Kh-59M電視製導導彈基礎上發展的,改用36MT型彈用渦扇發動機,射程達到285公裏。彈長57米,重930公斤,采用320公斤的侵徹式戰鬥部,通過采用主動雷達製導,擴大了攻擊目標的種類,對於巡洋艦的發現距離為25公裏,對於一般艦艇的發現距離為15公裏。
製導炸彈包括多達8枚電視製導的KAB一500Kr、最新型衛星製導的KAB一500SE和激光製導的LGB一250武器。以及3枚KAB1500Kr電視製導或KAB一1500LG激光製導的炸彈。
蘇-35戰鬥機選擇掛載的非製導炸彈和火箭彈與蘇-30MK戰鬥機基本一樣,但是在未來能夠使用改進的或新型500公斤和250公斤的炸彈,以及80、122和266/420毫米火箭彈,包括激光製導型。
由此可見,蘇-35戰鬥機可以用於摧毀空中和地麵的武器係統,摧毀敵方的水麵艦艇和防空武器保護的地麵設施,繼蘇-30MK係列戰鬥機之後,成為又一種具有強大攻擊能力的多用途戰鬥機。
按照研製進度,加加林飛機製造廠正在製造4架試飛原型機和1架用於靜態試驗的原型機,首架蘇-35原型機預計在2007開始進行飛行試驗。
輝煌未來
根據設想,該機的生產和交付最早從2009年開始,將一直持續到俄羅斯生產的第五代戰鬥機開始進入到市場為止。可以看出,蘇霍伊公司對於蘇-35戰鬥機寄予厚望,希望借助其多用途能力,及時填補目前蘇-30MK係列戰鬥機和第五代戰鬥機之間的缺口,在國際戰鬥機市場上再創輝煌。
重大事故
莫斯科時間12月19日15時15分,俄羅斯蘇霍伊設計局的一架蘇-35多用途戰鬥機在進行試驗飛行時,在莫斯科郊區距拉緬斯基機場80公裏的空中失去控製,試飛員瓦修克上校被迫跳傘,飛機隨後一頭栽進沙圖拉市西南5公裏的森林沼澤地裏。
俄國防部稱是機械故障導致飛機墜毀,但是也有的空軍官員稱跑道障礙物導致飛機損毀。
2009年8月24日莫斯科航展閉幕式上一架蘇35BM險些發生側翻。
技術特點
特別的氣動布局
蘇霍伊設計局著名的三翼麵(鴨翼、主翼、平尾)設計方案是蘇-35擁有驚人機動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鴨翼設計大幅提升了蘇-35的機動性能。
1982年,在蘇-35兩側加裝了可分別操縱的鴨翼,其前緣後掠角為535°,翼展643米,麵積3平方米,偏轉角-515~+35°,由液壓裝置驅動。這個設計相當於在機身前段增加了翼麵積。
鴨翼產生的渦流,提升了飛機的總升力,同時,因為升力中心前移,飛機變得更為靈巧,且轉彎時阻力更低;更強的渦流流經翼根使得該處升力增加,因此在相同於蘇-27S升力條件下,蘇-35翼根負荷較低,能承受更高的過載,其正常操作的過載極限比蘇-27S多約1克(達95~10克);此外,更強的渦流還能提升各翼麵的效率。
總之,由於加裝了鴨翼,與蘇-27S相比,蘇-35戰鬥機縱向穩定度降低、滾轉以及高攻角穩定度增加,升阻比和升力係數提高。例如,在30°攻角時,蘇-35最大升力係數從蘇-27S的179提升到21。
現代化的飛控係統
除了特別的氣動布局的氣動力優勢外,蘇-35還采用了四餘度數字式三維電傳飛控係統,使得蘇-35沒有攻角限製。因此,蘇-35能更輕易的作出高難度動作,如眼鏡蛇、勾拳等。
1996年,裝有AL-37FU矢量推力發動機的蘇-35在迪拜航展首度亮相,做了許多超常規動作,例如,幾乎零半徑、零掉高在垂直方向上360°翻轉;垂直上升,以矢量推力維持在最高點數秒,然後再改出的“鍾擺”;將攻角拉到約120°的“超級眼鏡蛇”以及許多未命名動作,轟動了整個世界。
優良的動力裝置
與蘇-27相比,由於加裝了更多的航空電子設備及更多的航油,蘇-35機體也相應增大,空重增至18400千克,因此,蘇-35必須配備推力更大的發動機——AL-35F。該發動機增加了進氣口直徑以增加進氣量,並增加渦輪前溫度以提升發動機推力,使該發動機最大軍用推力834牛,最大後燃推力達14112牛。
後來又在AL-35F的基礎上增加後燃器推力,使得最大軍用推力仍為834牛,而最大後燃推力增至1421牛,此即為AL-35FM。
新型蘇-35(蘇-37)則使用加裝矢量噴管的AL-35FM發動機,又稱AL-37FU。
AL-37FU發動機推力大,可靠性高,經濟性好,尤其是其矢量噴管偏轉角度大,且易於控製,使氣動性能本已十分出眾的蘇-35如虎添翼。例如,在著名的“鍾擺”動作中,蘇-35就需要憑借其矢量推力機首向上在頂點停留數秒,然後以機尾為圓心、機長為半徑做180°轉向。
先進的火控及可靠的探測係統
蘇-35火控係統可由其機載探測係統及通過通訊係統取得的資料共同決定目標位置。RLSU-27雷達係統是整個火控係統的中心,包括機首雷達與後視雷達。
前視雷達天線是NO-11M機械式天線,與蘇-27的NO-01相比,NO-11M探測距離、掃描範圍、同時追蹤及鎖定目標數量都提高了,並能進行地形測繪等;同時還裝有高功率寬帶發射機、UHF放大器來補償功率損失、可程序化數字信號處理器、數字計算機等。
NO-11M使用X與L兩種波段,波束寬24°,有12種不同的波形,即發射出去的波可以不時更換波形,使敵方難以解析,達到抗幹擾及一定的隱身目的。
除此之外,NO-11M還能發現巡航導彈、彈道導彈、直升機等目標。當探測距離為350千米時,能在200千米處追蹤目標;能同時追蹤20個目標並攻擊其中的8個。RLSU-27雷達係統可提供給蘇-35近乎360°的雷達視野,並能引導機載導彈進行後射或掉頭發射。
在機載探測係統方麵,由RLSU-27雷達係統主動取得目標,也能由可定位雷達預警接收器被動探測目標,還可用機首的光電探測器以及環場熱探測器進行被動探測。
綜合雷達、雷達預警接收器、紅外線探測器的資料可得到較精確的目標資料。在紅外線探測器操作範疇之外,例如,距離較遠,獲目標熱源不明顯且有電磁輻射信號時,就能以預警接收器得到的方位數據來校正方位。
巨大的武器載量
與蘇-27相比,蘇-35兩翼各增加了一個外掛點,共有12個外掛點,采用多機載武器,掛架可有14個外掛點。武器載量提升為8000千克,正常空戰載量則為1400千克。機翼外側還可掛載短程R-73導彈或電子戰吊艙。具體的武器掛載方案如下。
空對空武器。主要包括R-27係列、R-73係列、R-77、KS-172等空對空導彈及Gsh-30-1單管30毫米航炮。其中R-73係列導彈還包括後射型及可轉向180°的R-73型導彈。
空對地攻擊武器。理論上,蘇-35能發射所有俄製精確製導武器,如Kh-29、Kh-59、Kh-31係列導彈以及KAB-500、KAB-l500係列精確製導炸彈等。因此,蘇-35不僅有強大的空中作戰能力,而且還有令人生畏的對地攻擊能力。
其他係統及機載設備
蘇-35的PNK-lOM飛行導航係統包括:數字計算機、SVS-2Ts-U大氣數據係統、RV-21無線電測高器、SPKR失速警告裝置、A-723長程及A312短程無線電通訊係統、A-315相對位置定位係統、ARK-22無線電羅盤、ShO-l3A激光陀螺儀、IK-VK-80姿態及慣性參考係統、SAU-l0M自動飛行係統等。
這些係統能保證蘇-35在機載主控計算機的引導下完成自動前往戰區或自動接近選定的敵機及空戰時武器施放等智能化行為。
蘇-35通訊係統是TKS-2-27加密通訊係統,包括數字計算機、兩個R-800LVHF/UHF波段及1個R-864LHF波段通訊設備、空對地及空對空數據鏈。VHF/UHF作用範圍約400千米,裝設在兩個垂尾頂端;HF頻道範圍約1500千米,裝設在右側垂尾前緣。
通訊係統與全機信息係統是相連的,除了以數據鏈與友機交換目標資料、分配任務外,飛行員還能借助數據鏈向地麵中心了解飛機各係統狀況。
蘇-35開始使用玻璃化座艙,也就是用大型單色液晶顯示器取代多數傳統儀表。一般來說,在正麵儀表的左右各有一個顯示屏,或者兩個大的在右,一個小的在左,側麵儀表板也有幾個顯示屏,它們的功能可以互換。
而新型蘇-35的座艙則更為簡潔,幾乎看不到傳統儀表,而是裝有4個大型彩色顯示屏。這些顯示屏可顯示飛行及導航信息、戰術情報等,使飛行員及時了解各方麵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