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3 / 3)

風動石曆經滄桑,依然斜立如故。風動石是怎樣形成的呢?風動石成因有幾種說法:一是隕石說,隕石白天上墜落於此,經長期風化,該石卻變化甚微而成現在的狀態;二是巨石滾來說,高處巨石滾到某地,隨後經地質變化,巨石下方形成斷崖,巨石就成了現在的風動石;三是球形風化說,根據地理學家考證:花崗岩石質經海水長期侵蝕衝擊,被切割或分體,底部淘洗鏤空,其棱角經風化而剝落,形成球狀,地質學上稱為“球形風化”,天長日久形成風動石。世界各地的風動石絕大部分是“球形風化”造成的。遂寧跑馬灘風動石具體是怎樣形成?南充、遂寧等地專家稱,沒有實地考察,不能臆斷。跑馬灘風動石是怎麼來的,還有待於進一步研究。

風動石在海內外均有記載,我國風動石有60多塊,其中福建漳州東山風動石以奇、險、大而居全國之最,為此東山風動石還被載人《中國地理之最》。然而,體積、重量、奇、險遠超東山風動石的遂寧跑馬灘風動石卻藏在深山人未識,至今在中國甚至在四川旅遊行業內也名不見經傳,許多遂寧人沒聽說過有600噸重的風動石。這又是為什麼呢?

山川河流

珠穆朗瑪峰究竟在變高,還是在變矮?

大地之母

珠穆朗瑪峰,簡稱珠峰,又意譯作聖母峰,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尼泊爾交界的喜瑪拉雅山脈之上,終年積雪。珠峰是地球第一高峰,已知的世界第二高峰(已知最高峰為火星的奧林匹斯山,高約27000米)。藏語“珠穆朗瑪”就是“大地之母”的意思,“珠穆”是女神之意,“朗瑪”理解為母象或高山柳。神話中說珠穆朗瑪峰是長壽五天女所居住的宮殿。

珠峰所在的喜馬拉雅山地區原是一片海洋,在漫長的地質年代,從陸地上衝刷來大量的碎石和泥沙,堆積在喜馬拉雅山地區,形成了這裏厚達3萬米以上的海相沉積岩層。以後,由於強烈的造山運動,使喜馬拉雅山地區受擠壓而猛烈抬升,據測算,平均每一萬年大約升高20~30米,直至如今,喜馬拉雅山區仍處在不斷上升之中。不過,珠峰雖然貴為地球最高峰,但其峰頂卻不是距離地心最遠的一點,該特殊點屬於南美洲的欽博拉索山(此山比珠峰更靠近地球半徑最大的赤道)。珠峰高大為巍峨的形象一直在當地和全球範圍內產生巨大的影響。

珠峰究竟有多高?1999年,美國國家地理學會使用全球衛星定位係統(GPS)測定,得到的數據是8850米。而世界各國曾經公認的珠峰海拔高度是由中國登山隊於1975年測定的,即8848.13米。

2005年,中國重測珠峰高度測量登山隊成功登上珠峰峰頂,再次精確測量珠峰高度,得到的數據是8844.43米。同時,1975年的原數據被停用。令人奇怪的是,珠峰所處的喜馬拉雅山在仍在不斷上升,那麼為什麼測量之後,這座世界最高峰竟然會變“矮”?那3.70米的高度到哪裏去了?

珠峰“變矮”的三個原因

珠峰變“矮”,首先是因為兩次測得的冰雪深度不同。由於珠峰的海拔非常高,峰頂上終年冰雪,好像戴著厚厚的帽子。1975年,我國在世界上首次測量了峰頂冰雪深度。當時測得的珠峰雪麵高度為8849.05米,減去當時測得的雪深0.92米,就得到了珠峰岩麵海拔高程8848.13米。由於當年是登山隊員通過人工插杆的方式進行測量的,所以冰雪深度數據的精確度無疑會受到一定的影響。2005年珠峰高程測量活動通過采用冰雪深雷達探測儀,測得冰雪深度為3.50米,其中雪層厚度接近1米,冰層厚度約為1.5米,冰層以下、岩麵以上的不確定物質層厚度約為1米。1975年珠峰測高時,由於條件限製,隻摘去了珠峰頭上的雪帽。而本次珠峰測高除減掉約1米酌雪深外,還減去了2.5米至2.6米的冰層和冰與碎石的混合層厚度。這如同珠峰在摘去頭上的雪帽之後,又摘掉了厚厚的冰帽再來測量“身高”,自然會變“矮”一些。

珠峰變“矮”,還因為本次珠峰“身高”的起算點——大地水準麵的計算結果較上次更為精確、完善。大地水準麵是測量高程的基準,穩定珠峰地區的大地水準麵,實際上就是確定珠蜂腳下的海拔零米在哪裏。所以大地水準麵酌確定對測量珠峰“身高”的影響不言而喻。2005年珠峰高程測量中,我國測繪人員參考了5種地球重力場模型(包括中國和美國的模型)、600多個重力點和更加完善的地形資料,並參考了美國今年3月公布的最新資料,確保了珠峰測高起始點的計算更加精確。最終,2005年珠峰測高確定的大地水準麵比1975年高出0.7米至0.8米。這相當於在測量珠峰高程時,減去了珠峰所穿的“鞋”的厚度0.7米至0.8米,其“身高”自然又會變“矮”一點兒。

珠峰變“矮”的第三個原因是全球氣候變暖。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珠峰冰雪層的厚度總體上呈現變薄的趨勢。從1975年至今,珠峰的高程因此“矮”了0.3米至0.4米。

中國隊員12次征服珠峰

1960年,王富洲、貢布和屈銀華勝利登上珠峰。他們譜寫了中國人第一次征服“地球之巔”珠穆朗瑪峰的曆史詩篇。

1975年,中國第二支龐大的登山隊進駐珠峰腳下。經過艱苦的攀登,付出了多人遇難或凍傷致殘等代價,最後9名勇士再臨巔峰,藏族女性潘多成為第一個從北側登頂的女性。登山隊同時把科學考察工作帶到珠峰,完成了測定珠峰高度、高海拔地區人體技能測試等一係列科考活動,震驚了世界。

1988年春季,由中國發起,中國、日本和尼泊爾三個國家的登山家聯手挑戰珠峰。在這次充滿人類智慧和奇想的壯舉中,聯合登山隊從南北兩側會師頂峰、雙向跨越珠峰成功,中國的3名隊員成功跨越珠峰,1人登頂,次仁多吉創造了在頂峰無氧停留99分鍾的世界紀錄。

2008年5月8日,中國36人成功登頂珠峰並且把奧運火炬在珠峰點燃。也是世界舉辦奧運會以來第一次珠峰點燃奧運火炬。

至此,中國共有82人次分12次登上了珠穆朗瑪峰。多名勇士長眠於珠峰潔白的冰雪世界裏,1人失蹤,眾多人留下了終身的殘疾。中國人攀登珠峰的曆史,是一個前仆後繼和不斷取得勝利的可歌可泣的曆史。

“巫山雲雨”是否因三峽蓄水截斷?

巫山風光

巫山,是重慶市的東大門,是遊覽長江三峽的必經之地,是長江三峽庫區的重鎮。

巫山曆史悠久,古跡紛呈,資源豐富。早在204萬年前,亞洲最早的直立人——巫山人就在這裏生息繁衍。

巫山自然風光獨樹一幟。聞名中外的長江三峽,巫山擁有巫峽的全部和瞿塘峽的大部份。巫峽以幽深秀麗擅奇天下,峽深穀長迂回曲折,著名的“巫山十二峰”屏列大江南北,尤以神女峰最秀麗。峽中那雲雨之多,變化之頻,雲態之美,雨景之奇,令人歎為觀止。唐代詩人元稹傳之千古的絕唱“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就是對長江三峽巫山那萬古不衰的神韻和魅力的概括。

巫山“三台八景”籠罩著神秘的色彩。“三台”是授書台、楚陽台、斬龍台。“八景”是南陵春曉、夕陽返照、寧河晚渡、清溪漁釣、澄潭秋月、秀峰禪刹、女貞觀石、朝雲暮雨。

“巫山雲雨”成語何來

“巫山雲雨”是眾所周知的成語。巫山確有其山,著名的長江三峽,即從巫山穿過,形成了舉世聞名的巫峽三峽之一。“巫山雲雨”本是上好的自然景觀,是指在挺拔青翠的巫山十二峰層巒疊嶂之中,雲騰雨落十分美麗壯觀。

但是,中文的“巫山雲雨”或拆開“巫山”和“雲雨”單用時,卻生出了男女纏綿情愛的另外含意。《紅樓夢)中亦有“雲雨”之語,以幽雅的修辭手段,談男女間的情愛。後來的小說、故事也常如此效法使用。

據(高唐賦)、(神女賦)等古文記載,“巫山雲雨”來自於一個美麗的傳說。楚襄王和宋玉一起遊覽雲夢之台的時候,宋玉說:“以前楚懷王曾經遊覽此地,玩累了便睡著了。懷王夢見一位美麗動人的女子,她說是巫山之女,願意獻出自己的枕頭席子給楚王享用。楚王知道弦外有音非常高興,立即寵幸那位巫山美女。巫山女告訴懷王,再想找自己的話,記住就在巫山,早晨是‘朝雲’,晚上足‘行雨’。”成語“巫山雲雨”由此而來。

巫山雲雨不會被截斷

巫山雲以虛無縹緲、變化多端而著名,雨中或雨後都會出現。在巫山縣城遙望長江對麵的巫峽,或沿江而下穿越巫峽,都能看到雲霧纏繞在半山腰,或飄浮於江麵上,奇妙而動人。

除了巫山地處亞熱帶季風性暖濕氣候區之外,巫山特殊的地形地勢是巫山雲不同於其他雲的主要原因。巫峽山高峽窄,長達百裏,氣候垂直分布十分明顯。因此,巫山雲千姿百態,變化多端。

一代偉人毛澤東當年以詩人的豪邁揮毫寫下“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乎湖”的名句,如今西江石壁已立,高峽平湖即出,但專家說,巫山雲雨並不會因此而被截斷。三峽大壩下閘蓄水後,長江三峽的水位每天大約上漲3米。但是巫山雲雨不會被截斷,反而會更加多姿多彩。即使到三峽工程最高水位175米,巫峽的長江水麵也隻抬高70米左右,而長江兩岸的高山多在900米至2000米,因此高山峽穀的地形地勢不會發生大的變化,形成巫山雲雨的基本條件也沒有受到影響。

峨眉山“金頂祥光”之謎

峨眉天下秀

峨眉山位於四川省峨眉山市境內,在四川盆地西南部,地處長江上遊,屹立於大渡河與青衣江之間,與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華山並稱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是舉世聞名的普賢菩薩道場。峨眉山勢雄偉,隘穀深幽,飛瀑如簾,雲海翻湧,林木蔥蘢,有“峨眉天下秀”之稱。山上多佛教寺廟,向為著名遊覽地。

峨眉山景區麵積154平方公裏,包括大峨、二峨、三峨、四峨四座大山。大峨山為峨眉山的主峰,通常說的峨眉山就是指的大峨山。大峨、二峨兩山相對,遠遠望去,雙峰縹緲,猶如畫眉,這種陡峭險峻、橫空出世的雄偉氣勢,使唐代詩人李白發出“峨眉高出西極天”、“蜀國多仙山,峨眉邈難匹”之讚歎。峨眉山以多霧著稱,常年雲霧繚繞,雨絲霏霏。彌漫山間的雲霧,變化萬千,把峨眉山裝點得婀娜多姿。

峨眉山金頂是峨眉山的象征,峨眉十景之首“金頂祥光”則是峨眉山精華所在,由日出、雲海、佛光、聖燈四大奇觀組成。

峨眉日出

金頂黎明前的天空是美妙的。東方,墨紫墨紫的太空,天地一色,逐漸地,地平線上天開一線,飄起縷縷紅霞,托著三兩朵金色鑲邊的彩雲,預示著一個輝煌的白晝即將降臨。彩雲下,空曠的紫藍色的天幕上,一刹間,吐出一點紫紅,緩慢上升,逐漸變成小弧、半圓;變成桔紅、金紅;然後微微一個跳躍,拖著一抹瞬息即逝的尾光,一輪圓圓的紅日嵌在天邊。日出因氣象條件和季節的不同而千姿百態,差異極大。天氣晴朗時,太陽從地平線升起,可觀賞到壯麗日出的全過程;或天邊有雲氣,待見日出時,已是脫離地平線的一輪紅日;或雲層彌漫,則有時僅能看到朝霞、雲海。

峨眉雲海

晴空萬裏時,白雲從千山萬壑冉冉升起,頃刻,茫茫蒼蒼的雲海,雪白的絨毯一般平展鋪在地平線上,光潔厚潤,無邊無涯,似在安息、酣睡。有時,地平線上是雲,天空中也是雲,人站在兩層雲之間,極有飄飄欲仙的感受。佛家把雲海叫做“銀色世界”,因此又把“銀色世界”作為峨眉山的代稱,如同五台山叫“金色世界”,普陀山叫“琉璃世界”,九華山叫“幽冥世界”。

山風乍起時,雲海飄散開去,群峰眾嶺變成一座座海中的小島;雲海彙聚過來,千山萬壑被掩藏得無影無蹤。雲海時開時合,恰似山舞青蛇,氣象雄偉。風緊時,雲海忽而疾馳、翻滾,忽而飄逸、舒展,似天馬行空,似大海揚波,似雪球滾地。最壯觀的是,偶爾雲海中激起無數蘑菇狀的雲柱,騰空而起,又徐徐散落下來,瞬息化做淡淡的縷縷遊雲。此種蘑菇雲卻極難見到。範成大有詩驚歎這幻變的雲海:“明朝銀界混一白,咫尺眩轉寒淩兢。天容野色倏開閉,慘淡變化愁天靈。”

峨眉佛光

天氣晴朗時登上峨眉,當下方彌漫著霧氣時,若有人背對著太陽,站在巍峨的金頂上,讓陽光從身後射來,前下方的霧幕上,會出現一個彩虹般光環,中間浮現著他的身影,並且影隨人動、形影不離,這就是所謂的“佛光”。即使有成百上千的遊人同時觀看,各人隻看到自己的身影被光環籠罩,如此奇景,四海五洲,絕無僅有,既心感身受,又虛無縹緲,非海市蜃樓,乃人間仙境,十分神奇,非常玄妙,這種“佛光”又稱“峨眉寶光”。佛光是光的一種自然現象,因陽光照射雲霧表麵而形成。佛光每年平均出現70餘次,在下午2~4點鍾出現較多。

峨眉聖燈

“聖燈”又名“佛燈”,在金頂五月的黑夜,“舍身岩”下常出現飄浮的綠色光團,從一點、兩點形成千萬點,似繁星閃爍跳躍,在黑暗的山穀中飄忽不定,被人們稱為“萬盞明燈朝普賢”。“聖燈”現象極為奇特,對此有不同解釋:多數認為是山穀的磷火;另一種解釋是,某些樹木上有一種密環菌,當空氣達到一定濕度時便會發光。

普賢道場

《峨眉山誌)等資料記載了這麼一個傳說故事:東漢明帝永平六年(公年63年)“六月一日,有蒲公者,采藥於雲窩,見一鹿欹跡如蓮花,異之,追之絕頂無蹤”。因問在山上結茅修行的寶掌和尚,和尚說是普賢菩薩“依本願而現相於峨眉山”。蒲公歸家後即舍宅為寺,於是蛾眉山就發展成普賢菩薩的道場。另有資料說,是晉代的普公在山上采藥時,見一老者騎白象隱去。以後的記載基本上是一致的。依據信仰與傳說,以後曆代修建寺廟時,都以普賢菩薩為中心,並發展成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翠華山上的湖是地震形成的麼?

終南毓秀太乙山

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

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這是唐代著名詩人王維的《終南山》詩。詩中的太乙山,就是這裏所說的翠華山。

翠華山又名太乙山,位於西安以南23公裏秦嶺北脈,海拔約1500米,此處以“終南獨秀”和“中國地質地貌博物館”著稱。翠華山是我國山崩地質作用最為發育的地區之一。山崩地貌類型之全,結構之典型,保存之完整,規模之巨大,旅遊價值之高,國內外罕見。翠華山特有的山崩地質遺跡由殘峰斷崖、堰崖湖、石海三大部分組成,總麵積29平方公裏,山崩總體積約3億立方米,目前在保護中初步開發1.5平方公裏,堪稱中國獨具特色的山崩地質、科普、教育、科研基地。

翠華山上名勝古跡很多,風景如畫,它集山、石、洞、水、林、廟於一體,其山崩地貌奇特、自然風光優美,是遊覽觀光、度假療養、登山考察最佳去處。這塊終南山的遊覽勝地上,漢唐兩代曾建過太乙宮和翠微宮,是曆代帝王祭祀神仙和遊樂避暑之所。

據《西京勝跡圖誌》載,翠華山自秦漢唐王朝起被辟為皇家的“上林苑”、“禦花園”,長安八大寺院圍繞其周。漢武帝因其“山林川穀丘陵,能出雲,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故於公元前112年在翠華山拜謁太乙神,故此翠華山又名太乙山。太乙山至今在東南亞等世界華人地區享有盛名。

地震山崩乃鹹湖

翠華山高峰環列,峭壁聳立,險不可攀,共有堰崖湖三處:一處位於甘湫峰下,麵積0.2平方公裏。由於水源不足池中嚴重滲透成為幹涸之湖,故名“甘湫池”;另一處在大坪,由於石沙堆積,湖已被洪水衝擊填平,故名“大坪”;最有名的一處稱“水湫池”,又稱“天池”或“太乙池”,池水麵積約5萬平方米。

據史料記載,唐天寶年間的一次地震,翠華山峰突然崩裂,堅硬的花崗岩石順坡下滑,填塞山穀,積水成湖,故又名山崩湖,湖水碧波蕩漾,清澈見底,山影倒映池中,給人以山中有水,水中有山之感覺,景色十分優美,池中備有遊艇,可供旅遊者劃船,泛舟池中,自有一番樂趣。

奇境殊景有洞天

翠華山有三峰,分別為翠華峰、玉案峰、甘湫峰,其殘峰斷崖係山體崩塌所形成的臨空麵,峭壁淩空,氣勢磅礴。石海崩塌石塊巨大,集中分布在翠華山和大坪,石堆中巨石相互疊置、堆砌,宛如石頭的海洋。更有呂公洞、黃龍洞,天池北的冰洞、風洞、八仙洞等頗有盛名。

位於天池西的風洞,為山崩遺跡,由巨大花崗岩相抵而成,進入洞中,涼風襲人,頓覺涼爽。冰洞由巨石相依而成,四季陰冷刺骨,寒氣逼人,在盛夏仍堅冰垂淩。冰洞東南有飛流直下的瀑布,形容壯觀。

天池南的太乙殿,是舊時遇旱祈雨之所。池東南有龍涎窩,東北有老君庵、金花洞、玉案峰等名勝,風景優美,清雅幽靜。這裏每年農曆六月初一至初三,舉行翠華廟會,遊人如織,十分熱鬧。

“終南毓秀太乙鍾靈,始悟翠華招漢武;冰洞垂淩龍湫池玉,應知勝景在長安”。翠華山不僅擁有山崩湖光、奇石異洞,氣勢蓬勃的天崩地裂壯景,更有其深厚的大文化。

九華山肉身佛像之謎

蓮花佛國

九華山,與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並稱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是“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的大願地藏王菩薩道場。

九華山在中國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境內,方圓120平方公裏。九華山主體由燕山期花崗岩構成,群山眾壑,以峰為主,怪石古洞,錯落其間,溪流飛瀑,交織其中,奇麗清幽,相映成趣。山勢嶙峋嵯峨,共有99座山峰,其中以天台、天柱、十王、蓮花、羅漢、獨秀、芙蓉等九峰最為雄偉。十王峰最高,海拔1342米。

南朝時,以此山奇秀,高出雲表,峰巒異狀,其數有九,故號九子山。唐天寶年間詩聖李白曾數遊九華山,睹此山秀異,九峰如蓮花,觸景生情,在與友人唱和的(改九子山為九華山聯句並序)中曰:“妙有分二氣,靈山開九華”,因此“九子山”改為“九華山”。

九華山天開神奇,清麗脫俗,是大自然造化的精品,有“蓮花佛國”之稱。境內群峰竟秀,怪石林立,九大主峰如九朵蓮花,千姿百態,各具神韻。連綿山峰形成的天然睡佛,成為自然景觀與佛教文化有機融合的典範。景區內處處清溪幽潭、飛瀑流泉,構成了一幅幅清新自然的山水畫卷。還有雲海、日出、霧凇、佛光等自然奇觀,氣象萬千,美不勝收,素有“秀甲江南”之譽。

肉身佛像

古代新羅的地界,就是今天的朝鮮和韓國。當時中國正處在盛唐時期,經濟發達,文化鼎盛,兩國交流來往頻繁。唐開元末,新羅王子金喬覺厭倦了宮廷的權利鬥爭和奢華生活,渡海而來,人唐求法,卓錫九華,苦行修道,廣度信徒。時至德初年間,山下諸葛節等長老們,見這位外國來的和尚如此虔誠苦修,深為感動,捐資購釋檀號舊寺故址,為金喬覺建寺,並沿用原名為“化成寺。

新羅王子金喬覺的母親思念兒子,並想為他成親,就叫他的兩位舅舅來九華山勸說金喬覺回國。結果,非但外甥沒有被勸動,兩位舅舅也留在九華山,當了和尚。貞元十年,金地藏圓寂,三年後,肢體軟,骨節有聲,顏貌如生,誦稱肉身。眾僧視為地藏菩薩靈跡示現,因其俗姓金,故稱為“金地藏”。

九華山從此辟為地藏菩薩道場,香火綿延,千載不絕。繼金地藏之後,九華山曆代高僧輩出,從唐至今自然形成了15尊肉身,現有5尊可供觀瞻,其中明代無瑕和尚肉身被崇禎皇帝敕封為“應身菩薩”。1999年1月發現的仁義師太肉身是世界上唯一的比丘尼肉身。在氣候常年濕潤的自然條件下,肉身不腐已成為生命科學之謎,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更為九華山增添了一分莊嚴神秘的色彩。

真身寶殿

真身寶殿,坐落在九華山神光嶺,又稱肉身寶殿,因金地藏真身藏於塔中,塔矗立在大殿之內,故又有肉身塔的叫法。

明萬曆年間,朝廷賜銀重修地藏殿、塔,賜額“護國肉身寶塔”。光緒十二年(1886)肉身塔大規模重修,移殿門正南向,門額懸掛“東南第一山”橫匾。

寶殿是典型的宮殿建築,殿高20米,殿門朝南,紅牆森嚴,巍峨雄壯。從南麵人殿須攀登81級台階。由北門人殿需攀登99級石階。殿內供有騎著獨角靈獸“諦聽”的地藏菩薩塑像。中央為1.8米高的漢白玉塔基,基座四角有回柱頂梁,基上矗立七級木質寶塔,高約17米。塔內供奉著金地藏菩薩真身。其弟子閔氏父子侍立寶塔左右。大殿四周回廊上方雕梁畫棟,仙鶴、麋鹿等珍禽異獸,牡丹、靈芝諸鮮花奇草,栩栩如生、鮮豔奪目。

塔的每層八麵皆有佛龕,每龕均供奉地藏金色坐像,共大小不等五十六尊,塑造於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木塔外有漢白玉神台,上列十殿閻羅立像,雙手捧圭,朝奉著“幽冥教主地藏菩薩,塔前懸著鏤空八角琉璃燈,終年不分晝夜燈火長明。

晨曦中,台下雲層如海,稱為“雲鋪海”勝景。多雨季節,低雲凝重,雲層含有微細水珠,在日光照耀下,銀光閃閃,現出“銀鋪海”奇觀。

九華奇觀

九華山不僅以佛教人文景觀著稱,而且山水雄奇靈秀、勝跡眾多。在全山120平方公裏範圍內,奇峰疊起,怪石嶙峋,湧泉飛瀑,溪水潺潺。鳥語伴鍾鼓,雲霧現奇鬆,自然風光十分迷人。

九華山風景秀麗之處,舊方誌載有九華十景:天台曉日、化城晚鍾、東崖晏坐、天柱仙蹤、桃岩瀑布、蓮峰雲海、平崗積雪、舒潭印月、九子泉聲、五溪山色。此外,還有龍池飛瀑、閔園竹海、甘露靈秀、摩空梵宮、花台錦簇、獅子峰林、青溝探幽、魚龍洞府、鳳凰古鬆等名勝。

化城古寺

化城寺是九華山曆史最悠久的晉代古寺,也是九華山的主寺,寺的建築依山勢布局,反映了高超的建築設計藝術。從九華街往東走不遠,有一建在懸崖上的殿堂,這就是著名的“百歲宮”,其匾額上書“欽賜百歲宮,護國萬年寺”十個金字。

(九華山誌》記載:唐至德二年(757年)青陽人諸葛節等建寺,請金地藏居住、修行。唐建中二年(781年)辟為地藏道場,皇帝賜額“化城寺”。明宜宗、神宗,清康熙、乾隆帝,均親書匾額並賜金修茸。寺多次毀於兵火,現除藏經樓為明代建築外,其餘均為清代建築。寺內藏有經藏古籍、明代諭旨等珍貴文物。

“化城”一名源於《妙法蓮華經。化城喻品》。釋迦牟尼佛在《化城喻品》中作了一個譬喻:有一隊人前去遠地求取珍寶,由於道路艱險、曠絕無人,加之疲憊不堪、心中怖畏,因而中路懈退,要打退堂鼓。帶隊“導師”甚感惋惜,為了眾人利益,大開方便之門,即施神通力,在前方化現一城,“是時疲極之眾,心大歡喜,歎未曾有,我等今者,免斯惡道,快得安穩。於是眾人,前人化城,生已度想,生安穩想。爾時導師,知此人眾既得止息,無複疲倦,即滅化城,語眾人言:‘汝等去來,寶處在近,向者大城,我所化作,為止息耳。”

佛陀接著解釋說:“諸比丘,如來亦複如是,今為汝等作大導師,知諸生死、煩惱惡道,險難長遠,應去應度。若眾生但聞一佛乘者,則不欲見佛,不欲親近,便作是念:佛道長遠,久受勤苦,乃可得成佛。(吾)知是心怯弱下劣,以方便力,而於中道為止息故,說二涅盤。若眾生住於二地,如來爾時即便為說:’汝等所作未辦,汝所住地近於佛慧,當觀察籌量,所得涅盤,非真實也‘。但是如來方便之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如彼導師,為止息故,化作大城。既知息已,而告之言:寶處在近,此城非實,我化作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