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曆史書籍出現一種傾向,即將我們此處所稱的機器革命和工業革命混為一談。在人類曆史上,機器革命是一個全新的事物,它產生於有組織的科學,就像農業的產生和金屬的發現一樣,是一個新的階段。而工業革命卻完全不同,它在曆史上是有例可循的,是一種社會和經濟的發展。機器革命和工業革命的進程同步,彼此相互影響,但它們具有完全不同的起源和本質。即使世界上沒有煤、沒有蒸汽、沒有機器,工業革命之類的事也可能會出現。但是如果真的出現這種工業革命,那它可能就與羅馬共和國末期的社會經濟發展的路徑非常相近了,失去土地的自由農、集體勞動、龐大的地產和財富將不斷出現,並將產生破壞經濟發展的社會局麵。
所謂的工廠製的生產方式,其實早在動力和機器出現之前就已經存在了。工廠製不是機器的產物,而是“勞動分工”的結果。甚至在水輪機用於工業以前,那些備受剝削、訓練有素工人就已開始製造諸如婦女裝飾品、家具,還可以製作彩色地圖和書籍插圖等。奧古斯都時代,羅馬就有了工廠,例如,在書店老板的工廠裏,新書可以通過口述的方式,由工廠的筆錄員記錄下來編撰而成。對福笛著作和菲爾丁政治理論研究的學者肯定會注意到,早在17世紀末,招募貧民,讓他們從事集體勞動來謀生的想法就已在英國出現——這最早可在莫爾所著的《烏托邦》(1516年)中發現這方麵的暗示。工廠實際是社會發展的產生,而不是機器發展的產物。(延邊版251右上)
直到18世紀中葉,西歐的社會史和經濟史,實際上都是在重複羅馬在公元前最後的3個世紀所走的路子。不過,由於歐洲的政治分裂,反對君主專製的政治動亂和平民的暴動持續發生,另外西歐知識分子又很容易地接受了機器觀念和新發明,這些都使得事態朝著完全不同的另外一個方向發展。這個過程中,基督教使得人類團結一致的思想在新的歐洲世界得到更廣泛的傳播,再加上政治權力不再那麼集中,使追求財富的人們腦子裏不再想著奴隸及其集體勞動,而是主動地將注意力轉向機械動力和機器上麵。
機器革命,即機器發明和發現的過程,是人類曆史的一個新生事物。當它發展時,並沒有想到它將對社會、政治、經濟和工業帶來什麼影響。另一方麵,與其他的人類社會事業一樣,工業革命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都因機器革命對人類狀況持續不斷的作用和影響,而深刻地影響了人類生活。這種影響體現在兩個方麵。一方麵,羅馬共和國後期,財富聚積,小農和小商人破產,產生大規模的財政階段;另一方麵,18、19世紀,資本較小規模集中。兩者雖極為相似,但是卻存在著本質上的差別。機器革命之後,勞動者的性質與以前截然不同。
機器革命之前,所有的動力基本上都是人力,大多數的生產勞動都是依靠被壓迫者的體力來完成的,但人們偶爾也用牲口勞動,如牛、馬等從事運輸工作。抬重物、鑿岩石需要人來勞動,耕種農田也是靠人和牛一直勞作,在羅馬,“輪船”的動力也是汗流浹背的人。在古代文明中,多數的人都是被當作機器來使用的。即使在機器剛出現的時候,它也並未能把人類從繁重的勞動中解放出來。開鑿運河、修建鐵路或是築堤壩等,都由大量的勞力來承擔。礦工的數量也急劇上升,但是,便利設備和物品增加得更快。到了19世紀,形勢日漸明朗:人類不再被當作動力資源來使用了,人力工作被機器所代替,而且機器能夠做得更快更好。現在,隻有在需要選擇和運用智慧的情況下才需要人。人類開始隻作為一個人而存在。先前那些支撐著古代文明的勞力,隻知道服從,從來不懂得用腦的人,對於人類的福祉而言,已經毫無用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