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工業革命(2 / 2)

這種情況不僅出現在新興的冶金業中,同時也出現在自古以來就有的行業(如農業和采礦業)中。在耕種、播種和收割工作中,便捷的機器代替了人類。羅馬文明是建立在廉價的人力基礎之上的,而現代的文明則是建立在廉價的機器動力基礎上的。100年來,機器動力越來越便宜,而勞動力卻越來越昂貴。如果說曾經有段時間采礦業還沒有使用機器,那肯定是因為人力比機器動力更加便宜。(西北大學版198左)

於是,人類生活此時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以前,統治階級與資產階級最迫切的願望就是維持苦役勞工的供給。但是到了19世紀後,有頭腦的人越來越清楚,現在平民應該比苦力更值得珍惜。他們認為平民階級也應該受到教育,哪怕隻是為了保障“工業效率”,他們也應該受到教育,他們必須了解自己在做什麼。自基督教開始傳教起,大眾教育就開始在歐洲緩慢地發展,就好像伊斯蘭教在亞洲傳播的時候,走到什麼地方就把平民教育帶到什麼地方,因為他們必須既使信徒了解拯救他們的基本信仰,也需要使他們能讀懂一些使信仰可以得到傳播的經書。基督教的教義之爭開始後,雙方為了吸引依靠,都很重視平民教育。例如,1830年至1840年間的英格蘭,教派紛爭,為了吸引青年信徒,競相創設兒童教育機構,如國家都會學校、非國家教會學校、甚至成立了羅馬天主教小學等。19世紀後半期,整個西方平民教育發展迅速,不過上層社會的教育發展速度遠沒有這麼快。因此,以前社會中存在的讀書階級和非讀書階級的鴻溝,現在隻剩下教育程度高低的微小差別。這種變化表麵上與社會環境沒有多大關係,實際上卻是整個世界堅持不懈地從事建立一個沒有文盲的國度的偉大事業。

羅馬的公民永遠無法真正理解羅馬共和國的經濟變革。普通的羅馬公民對自身所處環境變化,絕對不像我們今天對自己的經曆了解得那樣清晰、全麵。這是因為,19世紀末期後,現代人都能夠讀書、討論,並且有機會到處旅行、觀察,見到以前普通人不能見到的東西。當工業革命進行到19世紀末期的時候,受其影響的一般大眾已經能夠把它當成一個整體的過程來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