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155K-98牽引榴彈炮(1 / 3)

芬蘭155K-98牽引榴彈炮

簡述

芬蘭155K-98牽引榴彈炮火炮源於拉丁文“射擊的藝術”。自從人類進入熱兵器時代起,火炮就意味著戰爭。現代身管壓製火炮(主要指榴彈炮)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經曆了一次偉大的變革,155毫米口徑就像英語一樣得到了絕大多數國家的認可,成為各國陸軍軍、師級壓製支援火力的“官方語彙”。這一時期發展起來的榴彈炮都以強大的火力、超強的機動性和防護力為特征。

芬蘭155K-98牽引榴彈炮為在歐洲中心地帶作戰設計的,但形勢的發展很快超出了人們的預料,大量的地區衝突、低烈度局部戰爭成為20世紀末戰爭的主要形式。

如果說德國專注於本土防衛和歐洲事務,其發達的公路網足以支持PZH-2000155毫米自行榴彈炮的戰術機動的話,那麼以“全球事務”為己任的美國軍隊便無法容忍155毫米自行榴彈炮的巨大體重。而中小國家則既無需要,也無經費來為陸軍購買大量自行榴彈炮。

因此,經過改良的牽引式榴彈炮重新走上前台。將火炮身管增長到52倍口徑是繼“45倍口徑革命”後火炮領域的又一次創新,這進一步提高了火炮的射程,達到40公裏以上。

世界上許多國家也競相研製和裝備52倍口徑的155毫米榴彈炮。由於自行榴彈炮和牽引榴彈炮相比有許多優點,因此主要軍事強國均把155毫米自行榴彈炮作為軍師級主力火力支援武器。

但許多軍費有限,軍事使命也有限的中小國家則顯然更加青睞低成本的155毫米牽引榴彈炮。由新加坡研製和生產的FH2000是世界上第一門投入現投的52倍口徑155毫米牽引式榴彈炮。

1995年年中,第一批FH-2000交付新加坡陸軍炮兵,從而使新加坡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裝備52倍口徑155毫米牽引式榴彈炮的國家。155K-98式榴彈炮則使芬蘭成為歐洲第一個裝備52倍口徑155毫米牽引式榴彈炮的國家。

係統概況

冷戰時期的芬蘭夾在北約和華約兩大軍事集團中間,地位尷尬,國情特殊。這種狀況反映在炮兵部隊裝備建設上就是同時擁有華約、北約兩大集團的標準口徑。

芬蘭規模不大的炮兵部隊既裝備有155毫米榴彈炮(這是典型的北約標準壓製火炮口徑);同時又裝備有152毫米榴彈炮和122毫米多管火箭炮(這顯然具有明顯的蘇聯血統)。

芬蘭155K-98牽引榴彈炮進入20世紀80年代後,芬蘭炮兵的裝備逐步向北約靠攏,他們首先研製裝備了155K-83型牽引式榴彈炮。該型火炮由於研製時間早在“45倍身管革命”之前,因此采用的是39倍口徑身管,火炮身管長6米,最大射程大約30公裏。

該型榴彈炮發射重43-46公斤的分裝式彈藥,最大裝藥量炮口初速800米/秒,最大射速8發/分,爆發射速3發/15秒,火炮最大仰角70°。155K-83牽引榴彈炮全係統重約10噸,由重型全地形車牽引,牽引最大公路速度80公裏/小時,炮班人數8人。

進入20世紀90年代,芬蘭炮兵不滿足於155K83的性能,希望能獲得射程更遠的新型榴彈炮。考慮到芬蘭空軍實力並不出眾,其陸軍直接火力支援任務都壓在了大口徑火炮身上,遠射程榴彈炮在其整個陸軍戰術體係中的重要性也更加凸顯。

帕提亞·萬馬斯公司根據芬蘭陸軍的要求遂在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研製更新型的遠程榴彈炮。項目最初定名為155GH52APU,52代表身管長為52倍口徑,APU則是輔助動力係統的英文縮寫。這個名稱基本概括了新型榴彈炮的兩大特征——長身管、半自行。

芬蘭155K-98牽引榴彈炮帕提亞·萬馬斯公司根據自身在火炮研製領域的經驗和世界各國大口徑壓製火炮發展趨勢,決定跳過45倍口徑,直接采用52倍口徑長身管。

這一決策為155K-98牽引榴彈炮帶來了42公裏的最大射程,相比老式的155K-83榴彈炮有質的提高。而8米多長,前端帶有一個磨菇狀單室炮口製退器的身管也成為155K-98榴彈炮最醒目的外部識別特征。